羅麗華,涂宇東,郭躍明,黃素珍,陳衛(wèi)珍
(佛山市中醫(yī)院 廣東佛山528000)
止血帶用于外科手術是通過壓力作用血管減少術中出血,從而保證手術視野清晰便于手術順利進行,但傳統(tǒng)止血帶壓力和使用時間調節(jié)難以控制,容易引起嚴重并發(fā)癥[1]。隨著外科手術技術發(fā)展,新型電子氣壓止血帶逐漸應用于臨床外科手術中,該止血帶可準確控制壓力值,并且可以于術前提前設定作用時間,接近設定時間點會自動發(fā)出提醒并逐漸放松止血帶,止血效果好,但止血帶長時間使用仍會產生皮膚瘀痕、疼痛、麻痹等并發(fā)癥,皮膚損傷仍為電子氣壓止血帶常見并發(fā)癥[2]。傷科黃油紗和傷科黃水紗為佛山市中醫(yī)院自主研發(fā)的傷科要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鎮(zhèn)痛、止血生肌的效果,用于局部腫脹泛紅、疼痛灼熱皮膚損傷具有較好治療效果,且黃油紗中含有油性物質,隔離皮膚同時具有潤滑作用;黃水紗具有抗感染、鎮(zhèn)痛等作用[3]。本研究將傷科黃油紗聯合傷科黃水紗用于預防臨床外科手術配合使用電子氣壓止血帶患者的護理中,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月1日~10月31日于佛山市中醫(yī)院行上肢手術的1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使用止血帶的上肢手術的患者;②手術時間60~120 min的患者;③年齡18~60歲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神經、血管損傷及慢性疾病的患者;②止血帶作用皮膚部位有破損、炎癥等的患者;③存在血管、淋巴管疾病、嚴重擠壓傷等氣壓止血帶禁忌證的患者;④合并精神疾病,意識不清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19~58(39.75±8.33)歲;病程2~5(3.61±1.02)d;手術部位:肘關節(jié)手術16例,前臂手術14例,腕關節(jié)手術15例,手部手術15例;創(chuàng)傷原因:摔倒23例,撞擊20例,其他17例。觀察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18~57(39.56±8.29)歲;病程1~5(3.49±0.98)d;手術部位:肘關節(jié)手術15例,前壁手術16例,腕關節(jié)手術14例,手部手術16例;創(chuàng)傷原因:摔倒21例,撞擊23例,其他16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原則,患者及家屬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使用肘墊結合ATS-型Ⅰ電子氣壓止血帶干預,氣囊寬度為5.5 cm、長度為52 cm,術前測量患肢周徑,選擇同樣周徑的止血帶,仔細檢查止血帶氣囊是否完好、是否存在漏氣等情況,放置肘墊后,將止血帶置于患者上臂1/3處,使用脫脂繃帶作為墊料,包裹在止血帶部位,排盡電子氣壓止血帶氣囊中空氣后,氣囊充氣管接口朝上,平整將止血帶綁在患者上臂處,以止血帶與肘墊間隔容納1指為宜,將肘墊反折面向上包裹住止血帶并交叉使用膠布粘貼固定,止血帶充氣管放于肢體近端,將患者患肢抬高2~3 min后調節(jié)止血帶松緊程度,設置本次手術所需壓力和加壓時間,通常上肢壓力為32.3~40.0 kPa。過瘦患者可適當減少壓力,過胖或肌肉發(fā)達患者可適當增加壓力,止血時間40 min左右,最長不超過1 h,若手術時間較長,第2次使用止血帶時,需間隔10~15 min后再次綁止血帶,止血帶使用逐次放氣緩慢排空氣囊內空氣,取下止血帶后適當輕柔按摩止血帶處皮膚,根據皮膚損傷情況給予適當藥物和術后常規(guī)抗生素等。
1.2.2 觀察組 使用傷科黃油紗和傷科黃水紗聯合電子氣壓止血帶干預。先使用剪刀將傷科黃油紗和傷科黃水紗剪裁成寬度大于止血帶寬度2~3 cm的尺寸,將傷科黃油紗置于止血帶綁于患肢上臂位置緊貼皮膚平整包裹與皮膚上。然后將傷科黃水紗平整包裹住傷科黃油紗,均為無張力狀態(tài)包裹環(huán)繞患肢上臂1圈,使用脫脂繃帶固定傷科黃油紗和傷科黃水紗;將電子氣壓止血帶綁在傷科黃水紗上,同樣保留可容納1指的空隙為最佳,繃帶向上包裹止血帶交叉固定,止血帶充氣管同樣置于肢體近端。同對照組操作常規(guī)調節(jié)患肢位置、止血帶壓力、加壓時間,控制止血帶單次使用時間不超過1 h,若手術耗時較長同樣需間隔10~15 min后再次使用止血帶,且再次使用需更換傷科黃油紗和傷科黃水紗。術后同樣使用逐次放氣法緩慢取下止血帶,逐層取下傷科黃水紗和傷科黃油紗,輕柔按摩皮膚后根據皮膚情況給予適當藥物以及術后常規(guī)抗生素等。
1.3 評估標準 ①圍術期指標比較:記錄并比較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使用止血帶時間,出現止血帶疼痛時間(初次出現止血帶處皮膚疼痛、麻痹不適等異樣感覺時間)。②止血帶疼痛評分: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進行評估,總分0~10 分,0分表示無疼痛,分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③止血有效率:止血有效率(%)=有效止血例數/總例數×100%。④皮膚碘酒浸漬率:統(tǒng)計止血帶處皮膚出現碘酒浸漬例數,皮膚碘酒浸漬率(%)=碘酒浸漬例數/總例數×100%。⑤止血帶皮膚損傷情況:分為優(yōu)、良、差3個等級[5]。優(yōu)為減壓后皮膚輕微壓痕、紅腫,無水皰,肢體血運立即恢復;良為減壓后皮膚存在明顯壓痕、紅腫,伴或不伴輕微、少量小水皰,肢體血運立即恢復;差為減壓后皮膚出現大量水皰,且存在部分皮膚破潰,肢體明顯淤血性腫脹。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2.2 兩組VAS評分、止血有效率、皮膚碘酒浸漬率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止血有效率、皮膚碘酒浸漬率比較
2.3 兩組止血帶皮膚損傷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止血帶皮膚損傷情況比較[例(%)]
上肢外科手術通常使用止血帶進行術中止血,保障術野清晰。電子氣壓止血帶具有可調節(jié)壓力、自動充氣放氣等優(yōu)點,逐漸代替常規(guī)止血帶用于外科手術中,但臨床手術使用電子氣壓止血帶易出現皮膚明顯壓痕、紅腫甚至皮膚破潰和小水皰等并發(fā)癥[6]。因此,需要使用合適墊料干預降低止血帶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護士通常術前根據患者年齡、體重、體型、患肢周徑等指標選擇合適周徑電子氣壓止血帶,并根據手術情況設定止血帶壓力和加壓時間,但是由于電子氣壓止血帶是在患肢皮膚上施加持續(xù)性正性壓力,雖然該壓力設定數值在一般患者正常耐受范圍內,但手術期間仍需長時間壓迫皮膚,長時間機械性壓力導致患者皮膚處于缺血缺氧狀態(tài),會引起疼痛,當麻醉效果不佳時,疼痛較劇烈,嚴重需暫停止血帶,待癥狀緩解后再次使用電子氣壓止血帶,影響手術進程[7]。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使用止血帶時間、VAS評分、皮膚碘酒浸漬率均少于對照組(P<0.01,P<0.05),出現止血帶疼痛時間晚于對照組(P<0.01),止血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使用傷科黃油紗、傷科黃水紗結合電子氣壓止血帶干預上肢手術患者可減少術中出血量,延緩出現止血帶疼痛時間,緩解止血帶導致的疼痛,縮短手術時間和止血帶使用時間。究其原因,當止血帶長時間給皮膚施加機械性壓力時,壓迫患者患肢皮膚、血管、肌肉等深層組織,導致其缺血缺氧,刺激C類神經纖維和神經元[8]。傷科黃油紗主要成分包括黃芩、黃柏、地榆等成分,其中黃芩、黃柏可清熱燥熱、解毒止血,可緩解組織細胞炎癥反應,減少組織出血[9],從而減少術中出血量,且傷科黃水紗中梔子、紅條紫草等成分可減少體液分泌,并減少滲出,保護皮膚組織,吸收多余液體,減少皮膚碘酒浸漬率[10];且薄荷、明礬等成分具有清涼降溫作用,改善局部皮膚微循環(huán)[11],減少皮膚因機械性壓力產生的疼痛,減少止血帶疼痛,且延長止血帶疼痛出現時間,從而為患者手術中術野清晰提供保障,避免因止血帶疼痛導致的暫停止血帶使用,保障手術順利進行,從而縮短手術時間。
上肢外科手術中電子氣壓止血帶長時間給予機械性壓力使皮膚、組織缺血缺氧,皮膚處于較脆弱狀況,易產生壓痕、紅腫,且止血帶與皮膚摩擦過程中易導致皮膚破損,且由于碘酒等化學性物質對患者皮膚造成化學性灼傷,引起小水泡發(fā)生[12],常規(guī)使用肘墊干預無法避免碘酒浸漬皮膚,且缺乏散熱性和透氣性,因此患者止血帶處皮膚仍易出現并發(fā)癥,皮膚損傷情況較差。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止血帶皮膚損傷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1)。說明傷科黃油紗、傷科黃水紗結合電子氣壓止血帶干預可有效減少止血帶對患者皮膚造成損傷。原因在于傷科黃油紗和傷科黃水紗質地柔軟,與患者皮膚具有組織相容性,置于止血帶與皮膚之間可形成保護屏障,避免止血帶直接接觸摩擦皮膚,且對于電子氣壓止血帶機械性壓力具有緩沖作用,從而減少壓痕紅腫[13],且傷科黃水紗可吸收多余碘酒避免其對皮膚造成化學性灼傷,且濕潤布料具有良好散熱性,有利于改善患者上肢皮膚缺氧狀態(tài),此外傷科黃油紗和傷科黃水紗中藥物成分可改善皮膚組織炎癥反應,避免細菌感染等,從而減少電子氣壓止血帶處皮膚損傷[14]。
綜上所述,傷科黃油紗聯合傷科黃水紗干預上肢外科手術患者可減少術中出血量,保障術中止血效果,減少手術時間和止血帶時間,緩解止血帶處皮膚疼痛并延長疼痛出現時間,有效預防皮膚碘酒浸漬和電子氣壓止血帶并發(fā)癥,減少皮膚受損,為臨床外科手術止血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