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城東中心小學 黃 燕
學具教學的含義非常簡單,即教師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學生借助學具來完成對問題的解答。學具操作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可以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以及對問題的解答,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其獨立自主地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
從客觀層面來看,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需要學具教學,教師還需要根據課堂實際來安排,是否需要借助學具、借助學具的時間是多少等,只有安排合理,學具教學才能起到其應有之意。比如,在學習新知識時,沒有舊的知識用來過渡,就可以運用學具,當學生對一些知識不甚理解時,也可以用到學具。
比如,在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時,本節(jié)知識的實用性比較強,再加上沒有舊的知識直接用來過渡,這時就可以借助學具。在計算“24+6”這個問題時,學生都知道先將個位相加,4+6 的和為10,那么剩下的要怎么計算呢?本節(jié)課的學具就是小木棒,先擺出10 根小木棒捆成一捆,剩下的20 根還可以捆成兩捆小木棒,這樣捆成三捆,每一捆都是10 根小木棒,最后就很容易得出答案了。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狀態(tài)、記憶力較好的時間段都是在上半節(jié)課,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一時間段,如果安排學具教學,也最好安排在上半節(jié)課。
小學生對一件事物的認知要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開始,然后才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的能力。教師在進行學具教學之前一定要先給學生講清要求,這樣學生在操作的時候才有目的性。教師一定要把要求講得細致一些,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以及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在教學小學四年級《怎樣滾得遠》這一節(jié)實踐活動課時,主要內容就是物體滾動的遠近和斜坡角度的關系,最終得出結論:斜坡角度越大,物體滾動得越遠,反之越近。這節(jié)課非常明顯地得用到學具教學,而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視頻,第一次播放視頻是無聲的,只顯示具體操作的過程,當第二次播放視頻的時候,就需要學生來配音了,讓學生根據視頻的內容進行講解,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隨后,學生就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學具,根據剛才視頻中的操作自主實驗。
學具操作一般分成四個步驟,第一步:教師要給學生明確學具操作的要求。第二步:要求學生自主實驗。第三步: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將實驗過程表達出來。第四步:進行實驗的總結以及得出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參與了課堂教學,還鍛煉了動手、動口以及動腦的能力,真正成為課堂主體。
無休止的沒有任何評價的實驗,是對學生積極學習行為的一種打擊,因此,教師在學生學具操作結束之后,一定要及時給出評價,這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是對實驗結論的一種反饋。
比如,在教學《認識鐘表》一課時,教師可以開展游戲“歡歡、歡歡幾時了?”使用學具鐘表,教師將時針和分針的時間固定好之后,提問學生:現(xiàn)在幾點了?通過這次游戲,教師可以找出學生認知時間的短板,只要把時間說錯的學生,基本都是把時針和分針弄混了,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就可以重點針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盡快糾正。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教師不能一味地灌輸知識,更不能一味地強調成績,這樣很容易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恐懼心理。只有充分感受到學習的興趣,才是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提高學習興趣有很多途徑,而學具教學是其中一種,學具教學也是教育系統(tǒng)在多年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比較實用且高效的教學方法。但是,要真正利用好這一教學方法,還需要遵循幾個原則: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安排學具操作的時間;切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規(guī)范學具操作的過程;關注學生心理體驗,評價學具操作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