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菊
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修訂版)進一步指出要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提升課程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系統(tǒng)性、指導性,推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以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筆者作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中的勞動教育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實際相融合作出幾點實踐探究。
關鍵詞:勞動教育 勞動意識 勞動觀念 勞動習慣
高中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在教學中要堅持將理論觀點與生活經(jīng)驗、勞動經(jīng)歷相結合,讓高中生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勞動的價值。但是,如何將勞動教育彰顯并落實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達到思想政治課立德樹人的育人目的,仍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為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勞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實踐探究。
一、在課程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勞動意識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并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受學生的重視,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積極性去引導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例如,筆者在帶領學生進行《經(jīng)濟生活》的高三一輪復習時,引導學生構建《經(jīng)濟生活》框架結構圖時,要求學生將與“勞動”相關聯(lián)的知識點前后貫穿于一體,并體現(xiàn)出勞動對勞動者和消費者的積極意義。給筆者印象較為深刻的是,學生的知識框架構建從《經(jīng)濟生活》第一課“商品”的含義開始,指出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chǎn)品,由此導出生活中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勞動,從最基本層面看,在勞動中人們可以獲得生活的收入來源,使社會勞動力不斷得到再生產(chǎn);從較高的層面看,其也有利于勞動者實現(xiàn)自身的社會價值,豐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當勞動者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滿足時,勞動者積極性更加得以激發(fā),從而有利于帶動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可以激發(fā)市場活力,市場活力的激發(fā)有利于生產(chǎn)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而促進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學生在構建知識結構時,從知識掌握層面上看,學生比較準確地把握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從勞動教育層面上看,在構建知識體系過程中,學生認識到今天幸福的生活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實現(xiàn),從而意識到勞動對個人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有重要意義,促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樹立了勞動意識。
二、在社會實踐中增強勞動觀念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每一個知識模塊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學中要著眼于高中生的實際生活,使理論觀點與生活經(jīng)驗有機結合,讓高中生在接觸社會生活中增強勞動觀念。筆者在指導學生探究《生活與哲學》中“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實現(xiàn)”這一知識點時,對學生家庭做了一次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分析后發(fā)現(xiàn)所帶班級學生家長大多數(shù)是自由職業(yè)者,針對這一情況,鼓勵學生跟隨自己家長做一次職業(yè)體驗活動。記得當時在課堂上,筆者告知高中生,無論是從事何種職業(yè),都是一種勞動,在勞動中滿足他人需求,就是對他人、對社會的貢獻;在奉獻中得到他人、社會的肯定后,就是對自身勞動的一種尊重,同學們將來都要走上社會,走向不同的勞動崗位,現(xiàn)在大家提前跟著家長做一次真實的職業(yè)體驗,看看同學們的收獲是什么。筆者布置學生完成這項職業(yè)體驗后需要上交一份社會職業(yè)體驗活動總結報告。在學生上交的眾多職業(yè)體驗報告總結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有兩份體驗報告總結。其一,是一名女同學的報告總結,其家長自主創(chuàng)業(yè),從事一家快餐業(yè)。該同學邀請組內(nèi)六名成員在其父親快餐店真實體驗了兩天,這兩天,六人打工兩天,有兩名洗菜工,有一名收銀員,有一名服務員,有一名外賣員,有一名跟著大廚師傅打下手。六人根據(jù)自己兩天的勞動經(jīng)歷寫了很深刻的總結,他們在勞動實踐中得出以下幾點感悟。首先,勞動的過程是艱辛的,世界上沒有一種事情是能不勞而獲的,只有在勞動中付出,才會有真實的回報;其次,無論是什么樣的勞動,體力的還是腦力的,都應該兢兢業(yè)業(yè)地去對待,只有認真對待勞動,才能認真對待生活,才能擁抱生活,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最后,勞動的收獲是喜悅的,喜悅的收獲能增強自身的幸福感、獲得感。因為兩天的勞動,該同學的家長按照勞動付出的多少給同學們支付了一定的工資。其二,是一名學生跟隨自己父親跑了一天的出租車的報告總結。該同學在實踐報告總結中寫道,一整天父親屢次向乘客說明他的存在,乘客的反映各不相同。有的乘客夸他懂事;有的乘客告訴他要理解生活的不易;有的乘客則說要好好讀書,以后可千萬不能跟父親一樣開出租車。他在最后的感悟中體會出,無論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只要是誠實勞動,都應該得到尊重;只有在勞動中,才能體會勞動是偉大的,光榮的,父親從事的勞動雖然艱辛,但這是他們家幸福生活的來源,是父親在用汗水滋潤著他的家,他感受到父親為家庭默默付出的那份責任與擔當。從學生的職業(yè)體驗實踐活動的報告中,筆者深刻認識到只有讓高中生深入到生活實踐中去,才能讓勞動觀念在學生心中扎根、發(fā)芽、成長、茁壯。
三、在生活經(jīng)歷中養(yǎng)成勞動習慣
當前,勞動在高中繁重的課業(yè)面前往往容易被學生本人、家長甚至是學校忽視,導致勞動教育被淡化甚至被漠視。筆者深刻記得這一幕,一名學生到辦公室咨詢科任老師題目,旁邊一位老師讓該名同學幫忙接一壺水燒,該同學立刻手足無措,顯得很尷尬。這時班主任立刻圓場,問他是不是不知道水壺怎么打開,同學漲紅了臉說自己在家從來沒碰過水壺。由此可見,勞動教育被忽視到何種地步。這一幕給筆者深深的震撼,為此,筆者在班級做了這樣一次調(diào)查問卷:“你有沒有為他人服務過?”“如有,你認為服務他人的勞動是什么?”收上來的問卷讓筆者很驚訝,有近六分之一的高中生回復是從沒有為他人服務過,而回答有為他人服務過的學生給出了以下幾種不同答案:“服務于父母”“服務于班集體”“服務于同學”。大多數(shù)高中生認為,服務他人的勞動可以是幫父母進行家務勞動,也可以是班級日常值日。很少有同學認為服務他人的勞動是社會勞動。在對學生的問卷調(diào)查結果進行總結時,筆者引導鼓勵學生結合高中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關注自身個性和自身特點,力所能及地走進社會大課堂。例如,在帶領學生探究思想政治課程必修模塊一時,鼓勵高中生走進生產(chǎn)企業(yè),體驗生產(chǎn)勞動過程,感受勞動的偉大;在帶領學生探究思想政治課程必修模塊二時,鼓勵學生走進社區(qū),通過志愿服務感受服務他人的樂趣;在帶領學生探究思想政治課程必修模塊三時,鼓勵學生樹立奮斗目標;在帶領學生探究思想政治課程必修模塊四時,鼓勵學生帶著哲學的智慧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離開勞動,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需要每位思政老師積極踐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劉忱.加強勞動教育鍛造時代新人[EB/OL].(20050501).http://www.9stheory.cn/wp/202005/01/c_1125932492.htm.
[3]熊丙奇.高中生涯規(guī)劃讀本[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5).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