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霞
地理學是關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現(xiàn)象的學科。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初中地理則是這兩部分的有機結合。正確認識人地之間、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空間關系是人類進行各項認知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基礎,各種地理思維活動如認識、記憶等都要借助各種形式的空間載體——地圖展開。地圖好比是地理學的骨架,通過地圖來實現(xiàn)對地理現(xiàn)象的認識如模式圖、景觀圖等。所以說,地圖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具,用地圖教學也是地理這個學科的一大特色。
一、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呈現(xiàn)的特點
地圖是地理課堂的重要教具,美譽為地理課堂的第二語言。
(1)說地圖是地理課堂的第二語言,其實就是識圖學習、審圖理解、讀圖做題。通過識、審、讀把文字與圖示結合學習,把圖示轉(zhuǎn)換成文字,把文字落實到圖上,才能真正理解地理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就是地理教學最突出的特色:圖文結合。
(2)地圖具有簡明、形象、直觀等特點,利用地圖可以形象生動的把握圖中信息。如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圖,根據(jù)圖中不同顏色的分布就能判斷以平原為主的地形,適合種植水稻;再根據(jù)圖中河湖眾多,淡水資源豐富,適合發(fā)展?jié)O業(yè)。利用彩色地圖直觀、形象特點,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兩者結合來理解“魚米之鄉(xiāng)”這一美譽,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3)地圖包含的信息量大。特別是在區(qū)域地理的學習中,地圖的這個特點更為明顯,如西北地區(qū)圖,通過彩色圖中各種地理事物的標注,能很快找出位置、范圍、地形和降水的分布,深居內(nèi)陸,降水少,荒漠面積廣大,學生就能輕松理解西北“干旱”為主這一自然特征;由于“干旱”交通、居民地沿河分布,出現(xiàn)了“綠洲農(nóng)業(yè)”,利用圖就能直觀引導學生理解,自然地理對人文地理的影響這一線索,讓學生在學習地理中學會對生活現(xiàn)象的解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
(4)空間性強。初中地理學科基礎性強,地圖則是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培養(yǎng)學生空間思維和綜合實踐應用能力的主要工具?,F(xiàn)在的初中課本都是以彩色圖為主,標注、識讀和查閱更加的方便,學生可以借助彩色地圖來掌握相關知識,而無須死記硬背。如南水北調(diào)工程的修建就是為了解決水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怎么調(diào)水?調(diào)哪里的水到哪里?經(jīng)過哪些省區(qū)和地形區(qū)?結合教材中的跨流域調(diào)水圖,了解到該工程分東、中、西三條調(diào)水路線,將長江水通過修建的跨流域調(diào)水工程調(diào)到華北和西北地區(qū),通過教材彩圖識讀就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二、地圖是初中地理教學中能力的體現(xiàn)
(1)作為初中地理老師,只會教課不教學生運用地圖學習,自己能力得不到提高,學生的能力也會受到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就差。初中地理教學大綱對地理地圖有以下要求:使學生初步掌握觀察地理圖像和地理環(huán)境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閱讀和使用常用的地圖,能夠進行簡單的地理觀測和調(diào)查統(tǒng)計,能夠繪制簡易地圖和運用適當手段獲取地理信息。
(2)中考對學生的讀圖能力要求很高,一是學生能判讀各種地圖和地形剖面圖,并能在地圖上標出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二是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jīng)濟統(tǒng)計資料和圖表等,并能根據(jù)要求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填注地理事物在圖中的位置,以及根據(jù)圖中標注會計算。
(3)中考對地圖的使用要求越來越多,覆蓋面越來越廣,不再是簡單的就知識點考察,更多的考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如在一個選擇題中,四個選項就會出現(xiàn)四個不同的知識點,需要逐一進行判斷,才能找出題目要求的選項。相似區(qū)域、國家對比題型越來越多,如亞洲和非洲在氣候和地形上的對比,首先要會判讀經(jīng)過兩大洲的緯線,才能對比氣候不同;其次根據(jù)圖中河流來判讀地形分布特點。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相似知識點的對比也增加,社會熱點更是必不可少的,如“一帶一路”的經(jīng)濟走廊??傮w來說,地理不再是單純死記硬背就能會就能考好的,必須要求學生有識讀、運用、判讀地圖的綜合能力,當判讀出圖中一個信息點的時候,就會想到與之相關的知識線,有線進而拓展到面,這種點--線--面的學習就是對老師教學能力的要求。地理課堂中老師不運用地圖進行教學就是無效的教學。
不僅如此,學習和掌握地圖知識,對于學生學習其它科學知識以及開發(fā)學生的智力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形象、直觀,既有科學的基礎,又富有爛漫的創(chuàng)造想象,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