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學院朝韓學院 邊麗凡 胡 偉*
課程思政是一種將課堂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傳授與思想政治意識的正確引導和培養(yǎng)有機結合的教育模式。古代漢語主要涉及文字、詞匯、語法和音韻等方面的知識。從表面上看,距今已有幾千年歷史的古代漢語與當今提倡的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但是古代漢語中所包含的文字、典籍、哲理思辨、民族精神等既是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精髓,也是該課程中所蘊含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挖掘融合的思政元素。因此,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古代漢語課程的授課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傳承并發(fā)揚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的輝煌傳統(tǒng)文化,積極引導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
隨著商品貨物在全球各地的流通和網絡通信技術短時間的更新換代,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國。由于多數西方文化的傳播是與商業(yè)資本利益相聯系的,西方文化中的觀念也是良莠不齊。當代年輕人擁有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心態(tài),更容易接受外來文化。但另一方面,他們會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無法正確分辨文化背后所隱藏的精華與糟粕,將我國沉淀了幾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拋之腦后而去盲目追崇自認為的“先進”外來文化。面對這種情況,古代漢語教學能夠讓當代青年意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只有沉爛腐朽的部分,更多的是我們獨有的光輝燦爛的文化寶藏,并由此樹立文化自信。
文字是對文化的刻錄,文字讓文化變得實體化,使世界上的人們能夠理解“文化”這一抽象概念。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和古印度的印章文字都隨著時代的變化或消失或被其他文字替代,只有漢字經過三千多年的歷史演變,一直流傳到今天形成簡化的現代漢字。如果把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比作一棵屹立千年且始終繁茂的古松,那么漢字就是使這棵古松深扎于土壤,得以吸收營養(yǎng)和水分而存活生長的根。古代漢語將我國世代傳承發(fā)展的優(yōu)秀文化在字里行間體現了出來。
在古代漢語中,人們通過對文字和詞匯的解讀,可以了解到古代的社會制度和民間風俗。例如,從“崩—薨—卒—逝—不祿—死”可以了解到古代封建社會的階級制度;想了解古代的道路形式,可以對“行部”字如“術”“街”“衡”等進行解讀;古代的兄弟排行,可以從“子部”字如“孟”“季”中解讀。而作為文字美觀體現的書法將個人風格情感、意境和審美融為一體,在一撇一捺的筆鋒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民族精神。
古代漢語課程不僅涉及了繁多的古代文化常識和文化信息,還包含了數不盡的意蘊深刻、起到教育作用的名言哲理和文化典籍。如《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樹立了尊老愛幼的道德準則,《論語》中“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斌w現了學子誓死衛(wèi)道的氣節(jié)。只有全面且深刻地理解文化典籍的內容和涵義,才能更好地傳承我國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典籍,更好地傳承中國文化傳統(tǒng),更好地發(fā)揚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道德準則和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是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激發(fā)人們的戰(zhàn)斗意識,凝聚民族力量的動力源泉。愛國主義精神經過五千年歷史的流逝,經過不同年代的更迭,超越了時代的局限,成為維系祖國統(tǒng)一和各民族團結一致的紐帶。愛國之情是一個人內心深處最深厚的情感,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備良好道德品質的標準之一。進入新時代,在詭譎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國的國家安全和民族獨立面臨著巨大的考驗。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深深地受到信息大爆炸的影響,在注重個性、崇尚自由發(fā)展的大學,有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對所謂的“自由民主”西方文化情結存在著好奇心和新鮮感。如果學校不采取措施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與引導,這些學生很有可能會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甚至做出損害國家和社會利益的舉動。缺乏愛國主義精神的人即使有過硬的本領也如無根的浮萍,游離在社會團體之外。
培養(yǎng)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是古代漢語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古代漢語文選中有許多篇章記述了文人政客的治國理念,反映了古代臣子所堅守的家國情懷。如《楚歸晉知罃》中,知罃機智地化解了楚王接連提出來的問題,假設自己沒有被楚王殺死并最終獲得權位仍會盡力對抗楚國,體現了知罃忠君愛國的思想;《離騷》浪漫的寫作風格中,隱含著屈原眷戀祖國、與國家休戚與共的情感和愿為自己所堅守的正義和理想獻身的精神;《晉靈公不君》中趙盾寧愿背負被誤認為是叛臣的罵名也要放棄流亡他國的機會,返回自己的祖國,體現了臣子對國家的忠誠之心;《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不僅展現出主人公燭之武睿智善辯的形象,還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面對秦晉圍攻的危機形勢之時,勇敢地承擔了勸諫秦王退兵的責任,挽救國家危難的愛國精神。古代文人志士對自己國家的忠誠與熱愛之情在史料與文章之中表露無遺,他們?yōu)榱藝业陌踩c發(fā)展,為了踐行自己心中的愛國道義,或是冒死進諫,或是奔走他鄉(xiāng)游說諸國,抑或是以身殉國,對國家投入了最深厚、最赤誠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正確樹立國家意識,形成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忱。學生應該繼承先人憂國憂民的思想并付諸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
有著幾千年歷史之久的古代漢語,對于學習它的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古代漢語這個學科主干上有常識和文選兩大分支,其中常識又包括文字、訓詁和音韻等許多小分支。由此可見,古代漢語囊括了龐大繁雜的內容和艱深的義理。漢語雖然自產生至今沒有中斷消亡,穩(wěn)固性極強,但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受到政權更迭、外來思想文化交融、民族融合等外在環(huán)境因素和語言自身演變發(fā)展規(guī)律的影響,已經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與我們日常學習使用的現代漢語之間的不同之處是我們追溯學習古代漢語需要克服的難點。例如在字體方面,對于習慣使用簡體字和依賴手機輸入法的當代大學生來說,繁體字是很陌生的,需要學生學習掌握一定數量的繁體字,才能進行古代漢語的學習;在詞匯方面,有些詞在古人的交際使用中表示的含義與如今所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如果不掌握其中的差異,就無法對古時的文章典籍進行研究,如“揭”的古義是“舉”,今義就變成了“把蓋著的東西拿下來”;在語法方面,文選中有大量的句子省略主語或倒裝,往往需要我們根據上下語句的意思來推敲,為我們理解文選含義造成了不小的困難。
綜上所述,要掌握并靈活運用古代漢語知識,學好古代漢語這門課程,學生需要肯下苦功夫,具備潛心鉆研的決心。同時,在古代漢語文選中也有諸多教育人們艱苦奮斗,腳踏實地刻苦學習的語句篇章。例如,“默而識之,學而不厭”的意思是默默地努力,做到記住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孜孜不倦地學習,不感覺滿足。從古至今,沒有哪一位真正做學問的人是只求一知半解,妄想一朝成功的。這是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當代大學生面對父輩提供的優(yōu)越生活條件,面對教育的普及,面對前人已創(chuàng)造出的可查閱利用的巨大學術成就,很容易丟失刻苦鉆研的學習精神。既然我們的物質條件如此優(yōu)越,那么我們就不能讓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蕪。我們更應該沉下心來,認真做學問,在知識領域不斷探索,創(chuàng)造一番成就。
古代漢語教學不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教師在教學中還要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認識并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使學生樹立國家意識,具備愛國情懷,磨煉學生的意志,培養(yǎng)其刻苦鉆研的精神,達到知識傳授、能力鍛煉和三觀引導融為一體的教育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