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益海實驗小學 王淑蕓
綜合實踐活動本身需要巧妙地聯(lián)系生活,而鄉(xiāng)土資源無疑是每一名小學生密切接觸的生活實際,既符合學生的思想認知,也符合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將鄉(xiāng)土資源融入勞動教育,充分發(fā)揮鄉(xiāng)土資源的教育優(yōu)勢,學生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勞動教育,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并珍惜勞動成果,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并將“勞動最光榮”的理念貫徹落實在小學教育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直線上升,這造成了對孩子的寵愛更甚,許多家長給予孩子多方面的呵護,不讓孩子參與勞動,孩子缺乏社會實踐的機會。這影響了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均衡發(fā)展,和現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孩子不僅缺乏勞動意識、勞動技能,甚至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缺乏社會實踐也導致學生不懂得如何與人溝通。因此,基于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勞動教育至關重要,而鄉(xiāng)土資源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基石,充分利用鄉(xiāng)土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切實有效地增強學生的生活技能,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感。
首先,基于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勞動教育,能增強小學生對勞動的認知,正確認識其價值,改變內心深處抵觸勞動的情緒。勞動本身就是立足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的基礎條件,借助鄉(xiāng)土資源可以使學生真正置身于社會,形成豐富的勞動體驗。勞動態(tài)度的改變、勞動技能的掌握能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促進自身潛能的挖掘,增強自信心,樹立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這就是勞動體驗獲得的價值。
其次,勞動教育和學生的素質發(fā)展息息相關,勞動時學生會動手、動腦并形成相應的勞動體驗,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獨有的優(yōu)勢。隨著新課改的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的主流,而結合鄉(xiāng)土資源的親身勞動體驗是無法從書本中獲取的。這有助于開闊學生的思維視野,借助多樣的勞動情感,促進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樹立,使德育無形間得到有效滲透。
新課改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均衡發(fā)展,既要接受學校的智育和德育,勞動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就目前的小學勞動教育現狀而言,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將教育的精力放在學業(yè)上,只注重知識的傳輸和學習成績的提高,對勞動教育過于忽視,認為其可有可無。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小學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地位不斷下降,甚至將勞動作為管理學生的懲罰手段,導致學生潛意識里缺乏對勞動的正確認識。小學可以說是最為關鍵的奠基時期,是啟蒙教育階段,科學的勞動教育能啟迪學生智慧、使其掌握技能并獲得截然不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所以應改變重學習、輕勞動的教育現狀,結合教學實踐,強化勞動教育。
小學勞動教育應以實踐為主,在勞動中培養(yǎng)學生社會公德心和解決常識性問題,而鄉(xiāng)土資源無疑為勞動教育實踐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開發(fā)鄉(xiāng)土資源,學生對身邊的勞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豐富了勞動教育的內容,有利于讓學生正確認識身邊的勞動人民、勞動事項,促進學生開闊視野、優(yōu)化品格。
實施勞動教育,農村小學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豐富的鄉(xiāng)土資源,如果無法有機結合鄉(xiāng)土資源,那就會失去勞動教育的靈魂,勞動教育的實效性也就會有所不足。鄉(xiāng)土資源是勞動教育最佳的“教科書”,富含鄉(xiāng)土氣息的田野、花草、樹木、河流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
比如我們學校和各個單位形成了多元的德育隊伍,每年春季都要舉行勞動教育節(jié),借此機會開展勞動教育。在學校、消防大隊、派出所的協(xié)調組織下,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參觀消防大隊整理內務,讓學生親身實踐,體會勞動的意義,既為學生營造了真實情境,又拓展了勞動知識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勞動情操。在這樣的環(huán)境熏陶下,孩子對勞動的認知更加全面,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層面,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在鄉(xiāng)土資源中,農民是最為堅實的后盾力量。我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業(yè)耕種是我國不可或缺的,勞動者也是最受尊重與認可的。近年來,學校、家庭的無意識行為使孩子的價值觀也相應有所偏離,如學生犯了錯誤以學生打掃教室的方式來管理,將勞動和懲罰連接在一起,所以加強孩子對勞動教育的正確認識勢在必行。例如開展“糧食從哪來”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各抒己見并開展光盤行動,提升對糧食的熱愛,珍惜勞動成果,也可以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共同到農耕地里走一走、看一看,將一幕幕真實的勞動情境作為勞動教育的資源,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尊重農民,正視勞動。
多彩的鄉(xiāng)土資源是鄉(xiāng)村孩子最好的實踐基地,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倡導學校制訂周末勞動計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家務勞動、生產活動等,但同時要注意勞動的適度,否則將適得其反。學校的附近有山腰鹽場,教師可以此為題開展“咱家的鹽場”實踐活動,帶領孩子們了解家鄉(xiāng)鹽場的歷史文化,并觀看鹽生產的工序,親身體驗扒鹽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孩子真正體會了鹽工的辛勞,自然而言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勞動精神潛移默化地形成,也強化了學生的毅力,讓學生懂得持之以恒。勞動教育不能流于形式,既不能是嘴上說說,也不能是做做樣子,而是要通過實踐才能收獲成長。
公益活動是指無償對社會做出貢獻的活動,這是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最佳載體之一。小學生對勞動的認知還較為淺顯,無法深層次地體會勞動價值,所以需要從小做起,切實增加小學生的勞動成就感,從而培養(yǎng)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如開展校內公益活動,在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清掃校園街道、訪問孤寡老人等,從小事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此外,開辦勞動教育相關的高質量活動,主題為“我勞動、我自豪”,組織學生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包括搜集廢紙殼、飲料瓶,讓學生學會變廢為寶,并將制作好的物品進行售賣,將所得的資金用于資助貧困學生、孤寡老人。由此,學生逐漸學會了環(huán)保勞動,校園內不再廢紙亂飛、瓶子亂放、垃圾成堆,而是在勞動教育的背景下形成和諧、美麗的校園風景。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對勞動產生了清晰的認知,也學會了關愛他人、呵護他人,在勞動中得到了成就感,也就實現了高質量的勞動教育,勞動觀念也會深入學生內心,并在生活與學習中彰顯出來。
評價是促進教育優(yōu)化最為直接的方式,針對鄉(xiāng)土資源的開發(fā),也應優(yōu)化相應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從而彌補勞動教育中的不足。評價應貫穿在勞動教育的全過程,這樣不僅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而且學生能逐漸熱愛勞動、崇尚勞動。
教師可以針對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方式,制定針對性的評價機制。首先是針對學生在勞動中的表現,分別評價為優(yōu)秀、良好和有待提高。如果學生得到了優(yōu)秀的評價,教師應適時給予獎勵,如一支筆、一個橡皮等,激發(fā)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如果學生表現一般,也要適當激勵學生,使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其次是針對活動的評價,教師針對鄉(xiāng)土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評價勞動教育的效果,對不足之處進行改善,確保勞動教育發(fā)揮實效。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機制的改革,運用綜合實踐活動理念進行勞動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勞動教育對小學生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必須充分重視,并且巧妙地利用鄉(xiāng)土資源的教育優(yōu)勢。教師應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理念開展高質量的勞動教育,使學生勞有所獲,正確認識勞動的價值,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意志品格,養(yǎng)成樂于勞動的良好習慣,體會勞動的快樂,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成長為社會所需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