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 鈺
助人行為是幼兒親社會行為中的一種重要行為。在幼兒園生活中,幼兒開始學習如何與同伴交往,如何與教師交往,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開始形成各種各樣的親社會行為,如合作、分享、助人等行為。幼兒的助人行為,能使幼兒贏得同伴的歡迎,受到教師的稱贊,更能使其體會到助人的樂趣,為其以后的健康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那么,該如何培養(yǎng)大班幼兒的助人行為呢?
現(xiàn)如今,許多父母對幼兒的教育都是從糾正幼兒的不當行為開始入手,幫助幼兒樹立是非觀,但以身作則的父母卻是少之又少。父母要知道,自己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幼兒產(chǎn)生的分享、合作、幫助、安慰、捐贈、同情、關心、互助等行為大多是在家庭的影響下,在父母的要求與指導中完成的。幼兒的助人行為,也是在與父母的交往中慢慢形成與發(fā)展的。所以,父母應該以身作則,時刻給幼兒樹立榜樣。
大班幼兒活動水平明顯提高,需要更為開闊的活動空間。家長應多帶領幼兒參加一些助人活動、志愿者項目活動和慈善活動,如給生活貧困的幼兒贈送玩具,教弟弟妹妹做游戲,在社區(qū)打掃衛(wèi)生,看望孤寡老人……在這些活動中,幼兒樂于助人的品質(zhì)可以慢慢得到培養(yǎng)。
大班幼兒理解能力增強,是非觀念有了明顯的提升,喜歡探究發(fā)現(xiàn),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關注。在每次活動后,家長要多和幼兒進行情感交流,并對幼兒所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每次志愿者活動后,幼兒都會學到一些幫助他人的技巧,也會因自己的勞動成果獲得成就感。
教師要多注意觀察幼兒的助人行為,這樣有利于對幼兒的助人行為進行分析,以充分地了解幼兒,并以此來設計教育模式和教育活動。另外,為幼兒提供樂于助人的榜樣是培養(yǎng)幼兒助人行為的有效方式。一是要為幼兒樹立班級中的榜樣;二是通過故事講述等方式為幼兒樹立同齡人中的榜樣;三是教師要做好幼兒的榜樣。
幼兒園可以多組織一些助人活動,豐富幼兒關愛他人的情感。例如,在“學雷鋒日”這天,可以給幼兒講一講活雷鋒的故事,可以組織大班幼兒幫助小班的弟弟妹妹穿衣,可以組織幼兒在幼兒園里撿垃圾等。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為幼兒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的活動并引導幼兒參加,如怎樣請求別人幫忙,別人求助于你時應該如何面對等。
當面對求助者,幼兒不愿意幫助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對幼兒進行移情能力的訓練。例如,多開展角色扮演游戲,體驗不同求助者的情感。在角色扮演中,在真實、直接的情感體驗的支撐下,使幼兒明白與他人交往時應該采取怎樣的行動;別人遇到挫折、困難時該提供怎樣的幫助。角色扮演訓練也是一種積累助人經(jīng)驗的活動,它能使幼兒體驗求助者的內(nèi)心需求,能促進幼兒在特定情境下產(chǎn)生助人動機和助人行為。
在幼兒園里,教師是與幼兒相處時間最長的成人。教師應該對幼兒的助人行為多進行積極的反饋,幼兒可以一直感受到教師對他們助人行為的肯定與鼓勵,漸漸地,幼兒就會養(yǎng)成助人的好習慣。
綜上所述,助人行為的養(yǎng)成對幼兒自身及他人的發(fā)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幼兒期是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關鍵期,讓幼兒學會助人、學會做人的教育比知識教育和智能教育更為重要。重視社會性教育已成為現(xiàn)代教育觀念轉(zhuǎn)變的一個主要標志。因此,家長和教師應該抓住這個關鍵期,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助人行為,使幼兒能夠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