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媽
晨媽答:
歐歐媽媽,感謝你給我留言。
收到你的留言時,我感受到了你對孩子的愛。你對孩子的緊張和關心,還有對自己的察覺和反思,這些都是愛的表現(xiàn)。
在我看來,你的反思和困惑,是因為人際沖突的兩次挫敗感。
每個母親聽到孩子被打,都會非常擔心孩子的安全。有些家長會選擇挺身而出,保護孩子。但也有些家長會像你一樣,因為害怕處理和面對沖突,選擇回避。這時候就會產(chǎn)生一種矛盾。你既擔心孩子會受傷,但當下又沒法為她做些什么。這個矛盾讓你覺得自己是個失職的媽媽,于是產(chǎn)生自責和挫敗。一下子這些復雜的情緒交集在一起,你很難快速冷靜下來,理性地處理這件事情。
或許是擔心孩子不懂得自我保護,又也許是對自己失職的自責和著急。在回家的路上,你下意識告訴孩子:“你不去打別人,但是別人打你的話你先打回去再說。”但孩子當時還在哭,依然處于難過、受傷的情緒時,她很可能不僅沒有被安慰到,反而會認為你在責怪她沒打回去。于是,孩子受不了,選擇大吼來宣泄情緒。當你接受到她這樣的反饋時,也會更內(nèi)疚,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時,你會在教育孩子的做法上感到挫敗,心里也會產(chǎn)生各種情緒和疑問。
對于你的問題,如何引導孩子處理和別人打架。
我沒有辦法給你準確的回答,因為不同場景無法一概而論。但這件事情,或許能成為你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契機。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要面對一些沖突。
作為父母,都會想要幫助孩子解決一切問題,可當父母有局限、幫不上忙時,會被情緒帶著跑。既然孩子的成長難免遇到一些風雨,我們也無法阻止一切傷害的發(fā)生。不妨看看我們在局限以外,還可以在沖突中給孩子什么樣的支持。
首先,接納自己的局限
在這件事情上,我能理解你的做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也會有處理得不好的地方。
在這個沖突里,你的局限就是無法馬上站出來處理沖突,化解矛盾。
但我想對你說,你不必因為選擇避開沖突而感到自責。這只是你為人處世的方式,想必這種方式也陪伴你化解過很多沖突,所以你才會習慣性地選擇避開沖突。
另外你對這件事的看重,也代表著你并非毫無作為,你關心孩子的情況,下意識地緊張她,在事后也進行反思,這已經(jīng)很不錯了。
你可以試著接納自己的局限,讓挫敗的情緒流淌出來。只有你不陷入挫敗的情緒里,才能理性地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讓問題往好的方向發(fā)展。
其次,接納孩子的做法
除了承認我們自己的局限,也要承認孩子也有自己的局限和反應。
在她眼里,那個比她大一歲的男孩或許力量上要比她大得多。
比起還手,她或許覺得,哭泣才是保護自己最好的做法。
在我看來,比起要求她打回去,更重要的是告訴她,無論如何父母都會支持你。
哪怕作為大人,在受到傷害后被要求和指責,都會在傷口上增加一層痛感。
那對于三歲的小孩來說,這些指責就像勾起痛苦回憶的二次傷害,所以她才會對你吼。
可以試著理解她的行為,好好地抱抱她。
最后,療愈孩子的傷口
找個時間再和孩子聊聊這件事,理解她的想法和情緒,去問問她:
當時的感受是怎么樣的?
現(xiàn)在對這件事的看法是?
希望媽媽能為你做些什么?
……
同時,在聆聽的過程中,也可以在能力允許的范圍內(nèi)給她做出一些支持。比如在冷靜之后找對方家長做一些理性的溝通,并且告訴孩子你已經(jīng)做了這些努力。讓孩子感覺到你的理解和支持。
當然,在這件事上如果你對孩子有歉意,可以認真地給她道歉,向她承認自己的不足。并且告訴她,盡管媽媽有不足,但我依然會用我的方式去支持你。通過和孩子產(chǎn)生良性的溝通,深入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最后就這件事,我想再多說幾句。其實我不太建議大家盲目地把“孩子被打,是否還手”作為是非題。
每一次的沖突形式都有所不同,每一個人也有不同的選擇。人生的沖突無可避免,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在沖突里都會有自己的局限。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無論是什么沖突,父母都會在背后支持著。
以愛賦予她每次面對沖突的底氣,給予她探索世界的自由,慢慢地,她也會學著處理沖突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