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辰
(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2019 年3 月18 日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召開之后,為思政課教師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提供了基本遵循,為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指明了方向。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前期“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以及現(xiàn)階段的常態(tài)化防控復課要求下,客觀上推動高校各類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進入快車道發(fā)展模式,高校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更是如此,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明顯增多,但綜述類論文較少,其中聚焦高校思政課領域幾近于無,相關內容成果亟待梳理。
通過知網(wǎng)搜索主題“思政課+混合式”可見總庫期刊論文308 篇、學位論文20 篇、會議論文3 篇,總計401篇入庫文獻。通過運用知網(wǎng)逐年入庫文獻數(shù)量進行函數(shù)分析,以折線圖表示,橫坐標x 為年份,縱坐標斜y 為入庫文獻數(shù)量,斜率k 約為14.45,其中2018年至2020年增速最快,斜率k約為53.2。以2020年中文核心期刊(包括“北大核心”與CSSCI來源期刊)計,共有15 篇論文刊發(fā)于3 家期刊。得到基金資助的期刊論文中,國家社科基金9篇、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4篇,其余省級項目63篇。文中引用相關論文,均截止知網(wǎng)2020年10月前入庫文獻,不限于相關主題搜索,主要觀點盡量引用自核心期刊文獻。
混合式教學概念的提出由來已久,但高校思政課視域下的相關理論研究時間并不長。政策文件方面:“05方案”中雖未直接指出高校思政課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的相關內容,但關于教學方法研究中提到要“實現(xiàn)立體化教學”“搭建信息資料服務平臺”等引入信息化手段的運用和相關平臺的搭建,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政策指引。理論研究方面,以知網(wǎng)收錄的最早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2003 年相關領域研究學者祝智庭、孟琦在《遠程教育中的混合學習》中引入“混合式教學”概念[1],2013年范軍在《“05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化建設探索》中提到“05方案”確立后高教出版社在高校思政課教材體系和教學模式改革上開展了尋求“混合式教學”改革方向的嘗試[2]。著作方面,2016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學系統(tǒng)設計(第2版)》中專門加入了首版未專門詳述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學習者特質分析”“典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3]等章節(jié)。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為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元理論基礎。
1.重要講話精神和政策文件方面。最新見諸重要講話精神和文件的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4]。在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到“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chuàng)新中提高,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狀況”[5]。2019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強調,“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課教師信息化能力素養(yǎng),推動人工智能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建設一批國家級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6]。這些講話精神和政策文件為近年來相關領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遵循。
2.理論研究方面。相關領域研究學者湯儷瑾、黃金滿提出了“將慕課(MOOC)應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慕課+課堂教學”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7];也有學者做出進一步探索,王雙群、曾麗華提出“科學建模,有機結合的高校思政課堂”打造“慕課(MOOC)+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翻轉課堂”[8]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相關理論成果將諸多混合式教學過程中涉及的新技術、新思路向廣大思政課教師以及相關領域研究學者提供了實踐參考和研究思路。
隨著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理論研究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積極探索在教學實踐中,找尋應用相關領域研究成果的路徑和方向。通過對相關理論成果的歸納整理,結合高校教育教學規(guī)律,將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相關成果分為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平臺、教學評價四個模塊進行分別綜述。
引入混合式教學模式后的高校思政課更加重視如何體現(xiàn)“線上”與“線下”的有效銜接,如何更好地將新興技術與傳統(tǒng)授課進行有機結合,成為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楊志超認為高校思政課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將傳統(tǒng)單向灌輸?shù)慕虒W方式‘教—學—考’的教學流程轉變?yōu)椤畬W—導—行’”[9],即提出通過優(yōu)秀的混合式教學設計打破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傳統(tǒng)課堂授課、實踐教學三者之間的藩籬,利用在線課堂教學特點及優(yōu)勢,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社會實踐課堂的積極性。同樣也有學者對此持不同觀點,比如宮麗則認為“網(wǎng)絡教學很難說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她從教學設計角度出發(fā),提出高校思政課具有“非純粹理性知識”和“需要面對面溝通”的課程特點以及教學規(guī)律,而現(xiàn)有的在線教學設計模塊中的資源大都局限于“微課”,碎片化嚴重,同時對學生關心的重難點問題缺乏觸及與聚焦。這些原因都使其認為開展在線教學模塊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應更加慎重并妥善做好銜接工作。相關學者圍繞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提出了基于各自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各類觀點,綜合來看以上引用的兩位學者代表了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中極具代表性的兩派觀點,即混合式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對于線下傳統(tǒng)高校思政課堂的超越性與局限性的討論。誠然任何學科內新技術的出現(xiàn)往往都伴隨著反復的試錯與找尋科學路徑的過程,教學設計作為教學過程中極具系統(tǒng)性的統(tǒng)籌環(huán)節(jié),是否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考慮加入混合式教學要素,以及加入程度如何都決定了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是否能取得切實成效?;旌鲜浇虒W作為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工作的一種改革方向,具有互聯(lián)網(wǎng)蓬勃發(fā)展時代下的必然性,同時兼有受此次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影響下的加速偶發(fā)性,無論如何都決定了其地位是在今后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中無法回避的問題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方向強調“知識是載體,價值是目的”[10],混合式教學本質上僅作為傳播知識這一“載體”的手段和路徑,在理論知識準確,價值觀導向正確的基礎上尋求更具有效率的手段,結合不同場景(如虛擬仿真思政課場景、防疫背景下開展網(wǎng)絡教學場景)下的具體教學需求,以問題為導向開展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設計相關研究,深化高校思政課這一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的改革創(chuàng)新工作是其應有之義。
教學方法的相關研究在線下傳統(tǒng)課堂教學研究中并不新鮮,線上教學尤其是高校思政課混合教學領域,則在教學方法的相關概念歸納方面尚未形成共識,但近年來研究成果明顯增多。王衛(wèi)國、曾令輝認為通過有效利用新媒體手段推動教學資源的有效供給,輔以新媒體技術提供的學生交流學習平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研究學習”的“立體學習”能力[11]。黃昭彥則歸納出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方法大致包括“翻轉、對分、情境、案例研討、微視頻、辯論、演講”[12],即充分利用新媒體在線平臺之便利融合傳統(tǒng)線下課堂教學方法,對標習近平“318 講話”中的“八個相統(tǒng)一”要求,開展混合式教學方法的歸納研究。線下傳統(tǒng)課堂教學研究發(fā)展歷程長,內容完備,相關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汗牛充棟,混合式教學方法,尤其是結合高校思政課視域下的混合式教學研究中的教學方法研究則尚處于元理論奠基形成階段,相關學者提出的諸多教學方法可分為單純線上進行以及利用線上平臺或資源開展的線下教學方法??傊徽撃囊活悾季劢沽司€上平臺或資源能夠帶來的遠程協(xié)同以及便捷易用的豐富資源,及其所能延展開的具有線上特質的教學方法歸納??傮w來看目前針對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方法的研究雖有所突破,但大體并未形成體系。尤其在針對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響下,復學復課以及廣泛開展網(wǎng)絡授課方面的教學方法研究,還未出現(xiàn)較為完備亦或頗具公認的教學方法成果體系。如何利用好線上平臺和資源,以便捷高效且適配不同時空場景,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在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尋找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策略,以學生為中心更好發(fā)揮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些都可能是未來相關研究領域的方向之一。對標習近平指出的“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的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原則之一,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方法研究仍需不斷深入,逐步挖掘出具有問題導向意識,符合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法理論研究成果。如何在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方法研究中創(chuàng)新和利用好豐富海量的線上資源,通過“講好故事”“組織學生講故事”來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感悟案例中蘊含的價值觀,進一步結合好理論灌輸和“講好故事”這兩個維度,從堅持“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原則出發(fā),探索并研究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中的教學方法。
隨著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在應用探索領域不斷深入,不同企業(yè)開發(fā)的相關配套軟件平臺逐漸走進研究者的視野,線上教學軟件平臺不再單純僅作為一種連接教學活動和學習空間的簡單工具,而是起到構筑混合式教學全過程的結構性土壤,因此針對教學平臺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尤其在2020 年以來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在線教育得到普遍推廣,為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平臺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機。肖安寶、謝儉、龔付強通過對“雨課堂”在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調研及模型建構,提出了“雨課堂”在使用方式上基于傳統(tǒng)PPT 課件+學生端手機軟件,同時增加互動交流溝通渠道及教學管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等功能實現(xiàn)雙向互動的翻轉課堂,適用于線下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網(wǎng)絡課教學“兩棲使用”[13]。還有其他包括鐘婧[14]、許佳麗[15]、呂昳苗和王麗忠[16]等學者通過實際應用和調研分析,分別對“智慧樹”“學習通”“中國大學MOOC”以及各類會議類軟件進行了側重點各異的分析研究。以上研究基本對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使用的主流平臺進行了分別梳理,針對平臺使用上的優(yōu)缺點進行了歸納整理,對平臺在課程資源、教學管理、課堂教學有效性上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評價。但值得注意的方面有兩點,一是目前鮮有學者對平臺之間進行包括課程資源質量、教學管理功能、課堂教學有效性情況等方面的對比研究,相關論文的刊物研究層次相比教學設計及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發(fā)表情況較不理想。二是針對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平臺研究時缺乏思政課同其他課程利用平臺方面的橫向對比研究,無法準確總結和把握高校思政課在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過程中利用相關平臺的特性和未來專門的優(yōu)化方向??梢灶A見到的一些問題包括諸如“平臺是否適應單純線上或單純線下的教學環(huán)境?”“平臺提供的課程資源是否充足完備?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具備可編輯性?有無版權糾紛?”“平臺提供的教學管理功能實用與否?應用場景通用性如何?”“哪一些平臺協(xié)同使用效率更高?費用成本如何?”“平臺依托的用戶端硬件要求如何?”等問題都需要在具體使用場景中進行綜合分析,這方面應用研究成果中觸及較少,平臺交叉研究幾無,但的確又是相關領域研究中不能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教學實踐經(jīng)驗亟待轉化為理論成果推而廣之,為廣大高校思政課教師混合式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線上平臺選擇以及科學應用的相關經(jīng)驗。
教學評價具有兩個核心環(huán)節(jié),即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及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有學者從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角度展開研究,尤其聚焦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網(wǎng)絡教學狀況,比如韓俊、金偉提出在線課堂中學生普遍認為相比錄播或者慕課,直播效果更好[17];同時他們還提出在線課堂中的教學管理對于學生學習效果而言十分重要。諶雷元,左婷也提出了要注意學生參與在線課堂時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果不佳的問題[18]。另一些學者則通過教師教學效果評價開展研究,即評教視角觀察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相關研究,郭蕓、白琳提出在既有的教育主管部門、高校院系、教師同行和學生評價四大體系中,研究創(chuàng)新結合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避免評價體系囿于線下傳統(tǒng)教學時代制定的相關規(guī)范或僅流于形式的問題[19]。教學評價無論結果評價還是過程評價,本身都對教學全過程起著認知總結的重要作用,在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中的評價體系更是尤為重要。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端,教學評價體現(xiàn)了混合式教學是否超越、持平亦或是遜于線下傳統(tǒng)教學效果的重要指針作用;在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端,教學評價則揭示出高效思政課教師是否能有效運用混合式教學帶來的新技術新手段,幫助其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亦或是在不同場景下(如在防疫背景下開展的網(wǎng)絡教學)開展教學的具體教學效果評價。這兩端的教學評價對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成功與否起著很重要的評價指標作用。相關學者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和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提出的問題也頗具實踐意義,如果還需補充可以嘗試在利用線上平臺提供的評價功能上,即利用平臺作為手段具有的即時協(xié)同特性,開展學生隨堂評教,教師隨堂測驗和考試等領域的相關研究;拓寬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的相關研究領域;發(fā)揮混合式教學在幫助教師確定學生已有水平、測評學習效果、調整教學過程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20]等方面更為便捷即時的作用,為相關領域學者進一步研究以及政策制定方面提供現(xiàn)實性依據(jù)。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混合式教學研究早已不是研究前沿,相關高質量研究成果甚多,但聚焦高校思政課應用和理論方面,尤其是線上與線下有機結合更好發(fā)揮思政課有效性研究、防疫復課背景下開展網(wǎng)絡課堂教學的應用和理論研究方面,存在相關研究者涉獵較淺、論文成果發(fā)表層次較低等問題。如何運用好信息化、新媒體等互聯(lián)網(wǎng)手段,找到線下線上有機結合的關鍵點;通過企業(yè)搭建的實用性強、符合思政課教學規(guī)律的教育教學、教學管理平臺;引導高校思政課教師運用扎實教學經(jīng)驗開展優(yōu)質課程資源創(chuàng)作;制定符合不斷發(fā)展的具有時代特性的教學評價體系;如何破解混合式教學過程中教學管理和教學效果難題困境等問題,都是切實推動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深入發(fā)展的一系列重要抓手,需要更多的相關領域研究學者通過反復不斷的教學實踐研究,以問題為導向,以實踐為基礎不斷守正創(chuàng)新進行理論和應用方面的探索。
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混合式教學在高校課堂中的有效運用研究,以及二者相結合的發(fā)展模式都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問題并做出調整,最終才能探求出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和具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有效路徑。相關領域學者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同時也含一定的特殊性,廣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更需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尤其圍繞對思政課教師提出的“六個要”和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過程中堅持“八個相統(tǒng)一”的具體要求,在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這個時代要求下,探索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發(fā)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