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歌 董 亞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全國各地中小學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開展線上教學。一時間網絡學習成為中小學生首要的學習方式。然而,如此大規(guī)模地運用在線教育在國內尚屬首次,一開始網絡學習狀況頻出,引發(fā)社會對網絡學習效果的質疑。學習投入作為網絡學習結果和質量的重要衡量指標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
網絡學習投入是一個復雜的多維概念,對其內涵至今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但多數(shù)研究者從行為、情感和認知三個方面對其進行界定。其中,行為投入是指學生在校期間參加活動的投入度,包括學生努力學習的程度和學習時間的投入度兩個方面,如是否積極參與課內外活動、認真聽講、自主復習、內化知識等。情感投入是指學生在面對學習或者教師、同伴時的情感反應,以及學生在校時感受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當學生高度投入時,可以感受到快樂等積極體驗,反之則會有不安、煩躁等消極體驗。認知投入則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使用認知策略以及心理資源的投入狀態(tài),包括注意力和努力程度等指標。
以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個體的網絡學習投入水平整體偏低。筆者將影響網絡學習投入的因素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學習者作為學習活動的行為主體,對網絡學習投入有著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學業(yè)歸因和信息素養(yǎng)等個體特征均會影響網絡學習投入水平。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其在某一特定領域的成功表現(xiàn)的預期和確認。在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中,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對網絡學習的態(tài)度越積極,也具有更強的學習投入意愿和堅持性。[1]
學業(yè)歸因指個體對學習中的積極事件和消極事件的發(fā)生原因習慣上傾向于做出怎樣的解釋,包含能力、努力、運氣、任務難度、身心狀況和其他六個維度,其中能力、努力和身心狀況屬于內歸因,剩下各項為外歸因。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內歸因與學習投入顯著正相關,外歸因與學習投入顯著負相關。[2]這說明當個體將學業(yè)成敗進行內歸因時,可能會激發(fā)出更多的投入行為,而當個體做出學業(yè)成敗的外歸因時,則可能會減少個人努力,進而導致較低的學習投入。
信息素養(yǎng)不僅包含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信息意識與認知、信息倫理與道德,還包括主動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自主學習,并創(chuàng)新性地解決生活與學習問題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科學思維方式。胡小勇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信息素養(yǎng)對網絡學習投入有顯著正向影響。[3]然而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當前社會背景條件下,我國中小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普遍較低,這或許會成為影響網絡學習投入的制約因素。
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和課程資源建設是影響學生網絡學習投入的重要因素,具體表現(xiàn)為學校提供的學習平臺的功能、課程的實施規(guī)模、課程的學習難度和課程活動類型等制約著網絡學習投入的程度和水平。一項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與觀看PPT 或者視頻等形式的被動學習相比,論壇討論、小組學習等形式的課程更能引起個體積極的網絡學習投入[4],這可能是因為信息化學習工具和資源的有效使用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其學習動機和興趣,進而提升學生在認知、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投入度。面對突發(fā)的疫情,如果學校沒有信息化建設的前期基礎,缺乏網絡課程體系的開發(fā)與管理能力,就很難保證在線教育的順利實施,更難說吸引學生保持較高的網絡學習投入。
網絡學習雖然是通過在線課程這一載體來開展的,但教師依然對在線學習效果和質量有著重要影響。國外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教師為學生提供行為、策略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時,會增強學生的社會存在感,進而提升他們的網絡學習投入水平。[5]除了教師支持,師生互動也是衡量傳統(tǒng)課堂中學生學習投入的關鍵指標。網絡學習背景下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問卷星”、彈幕等多種交互工具與學生進行交流并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反饋時,會增加學生學習的滿足感,顯著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6]此外,當教師能夠熟練操作與應用信息技術工具,積極利用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時,學生的課堂投入度將明顯增加。
疫情期間,父母作為孩子網絡學習的主要監(jiān)督者和陪伴者,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方式和互動質量可能直接影響孩子網絡學習的態(tài)度和行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會影響個體的學習投入水平,表現(xiàn)為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子女整體的學習投入水平低于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子女。[7]在網絡學習背景下,這種學習投入水平的差距可能會得到凸顯和擴大。這是因為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子女在教育資源和教育經驗的獲取上相對不足,尤其是在計算機教育資源方面,這很容易導致他們缺乏進行網絡學習的能力感和愉悅感。教育者應準確評估困難家庭子女網絡學習的難度和水平,并采取一定的教育補償政策和措施。
通過對影響網絡學習投入的因素的分析,本文從學習者個人特征、學校與教師、家庭三個方面出發(fā),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提高個體自我效能感和信息素養(yǎng)水平。
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言語鼓勵、設置層次性作業(yè)、進行一定的網課學習指導等方式提升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中的學習體驗,增加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動力,轉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態(tài)度和觀念,積極引導學生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問題和生活問題。
2.培養(yǎng)個體的積極信念和積極歸因模式。
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樂觀的方式解釋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與失敗,學會挖掘事物中蘊含的積極信息,引導學生將成功與自己的能力、努力等內部因素相關聯(lián),將失敗歸因于努力不足,從而增加自己的努力行為,提高網絡學習的投入度。
1.加強學校信息化建設,建立課程資源庫。
信息化建設是開展網絡學習的基礎條件,學校應積極完善校內信息網絡平臺,優(yōu)化支持服務體系,如營造信息化校園環(huán)境,選擇安全、流暢的播放平臺,為教師提供信息化教學技能培訓等。此外,學校應組織教師根據網絡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開發(fā)豐富多樣的課程,以優(yōu)質、實用的課程引發(fā)學生積極的網絡學習投入行為。
2.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善用教師力量影響學生。
在網絡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足夠的支持,一方面,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進行情感交流和學習指導,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在網絡教學中與學生形成積極互動,如采用線上搶答、分組挑戰(zhàn)、及時反饋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臨場感。此外,教師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理論水平和應用能力。
1.采用積極教養(yǎng)方式,做孩子網絡學習的支持者。
父母是孩子居家網絡學習的重要陪伴者,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網絡學習的態(tài)度與行為。當孩子不想上網課或敷衍上網課時,父母的懲罰與批評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孩子的抵觸心理,導致更嚴重的學習倦怠和更低的學習投入。如果父母能夠耐心了解原因,與孩子進行溫和、鼓勵的互動,孩子就會從父母的言行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學業(yè)的期待與支持,從而提升他們的網絡學習投入水平。
2.重視家庭網絡教育投資,豐富家庭可利用資源。
雖然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所改變,但單純就家庭收入而言,并非收入越高,孩子的成績越好。在對教育資源的選擇方面,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應集中資源選擇對孩子最有利的方面進行投資,如添置電腦、寬帶等硬件設施,為孩子積極網絡學習行為的發(fā)生提供硬件保障。另外,父母也可以通過拓展和豐富家庭可利用資源,盡可能地彌補家庭教育資源短缺給孩子網絡學習帶來的不利影響。如參與學校開設的父母課堂,提升自身科學養(yǎng)育的軟實力;配合街道、社區(qū)工作,共建良好的網絡學習氛圍;引導孩子建立良性同伴關系,利用同伴的影響力促進積極網絡學習行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