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崧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階段閱讀總量應不少于150萬字。其目的就在于讓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在“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同時,“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而為學生打下“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要讓學生有大量的積累,必須讓其廣泛地閱讀。
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有利于學生拓展視野,增知啟智,提高閱讀能力,促進寫作水平的提升。要激發(fā)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老師應該關注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
比如:第一學段的孩子識字少,注意力集中不長久,自主閱讀能力較差,這期間,教師可采用為學生讀故事,再讓學生復述的方式,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尤其要強調的是,教師在為學生講故事時,應讓學生也盡可能地看文本,這樣,可以讓學生多認識漢字,刺激其閱讀的欲望。第二學段的孩子隨著識字量的增多,閱讀能力有了提高,他們逐漸發(fā)現(xiàn)閱讀是自己的一種享受,喜歡一個人靜靜地閱讀,然后與別人交流、討論。在這一階段,教師應以學生個體閱讀為主,鼓勵學生寫讀書筆記,并組織各種讀書比賽或故事演講等,保持學生旺盛的課外閱讀興趣。第三學段的孩子已開始學著以自己的觀點去看待社會和人生,開始注重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這期間,可以組織讀書比賽、演講比賽以及作文比賽等,給學生展示自己課外閱讀成效的機會。同時,通過課外的專題研究活動,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逐步形成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學生以上的特點,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應適時地給孩子們推薦合適的課外書。因此推薦課外書時我們要考慮以下幾點:
一、要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
比如《非常小男生和小女生》、《校園趣事》、《笑貓日記》、《沒有秘密長不大》、《我的同桌是班長》等,這些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文章的語言很容易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建立聯(lián)系。學生讀這類文章,感到十分親切。因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理解起來也沒有困難。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經驗積累能幫助學生找到更準確的表達語言,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當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的活動或不良的思想傾向時,我就找些相關的書籍進行思想教育動員。例如:校運會快到了,結合集體訓練,選擇《我們這一班》、《團結就是力量》這樣的文章讓學生閱讀,學生便全身心投入。學校舉行“獻愛心”活動、參加大隊委競選等等,適時選擇一些動人篇章,如《給予樹》、《給予是快樂的》、《卡羅納》等文章讓學生閱讀,學生就會熱情高漲。如果當一篇文章能使閱讀者全身投入其中的話,文章對人的影響將會是持久而深遠的,不僅內容可能終身難忘,而且有關語言也可能永遠難忘。
二、結合語文課本開展拓展閱讀。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有著復雜的背景。如果沒有足夠的背景資料,要理解課文是有難度的。所以,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開展拓展閱讀,加大學生的閱讀量。
學寫人的文章,可以選擇與這個人相關的其他文章來讀,從而對這個人有更深更廣的了解。也可以選擇與這個人物相似的其他寫人的文章來讀,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獲得更多的語言,獲得對人物更深更廣的認識。如:在學習《開國大典》這篇課文課前,我組織學生查閱與新中國成立相關的文章。在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前,發(fā)動學生廣泛閱讀《三國演義》中的故事。這些拓展性閱讀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心靈空間,為學生理解課文的語句,領悟內容提供了經驗支撐。
學寫景的文章,可以選擇其他寫景的文章來讀。如:學習《桂林山水》時,可以選擇朱自清寫的《梅雨潭》來讀,也可以選擇其它寫景的文章來讀。如:《黃山日出》、《大自然的交響曲》等文章,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學生的認識空間不斷擴大,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斷增強。同時,這樣的閱讀,由課文這個“點”擴散成一個較大的“面”,學生的語言積累不斷增加,領悟力也不斷提高。
三、 閱讀多種體裁的作品。
小學生受童話啟蒙的居多,因而,童話類的書一直是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最愛。我們結合各科課堂教學及各種主題讀書活動,將優(yōu)秀的記敘文、詩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說、人物傳記、旅行記等推薦給學生。如少年版的四大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游記》;現(xiàn)代作家魯迅的小說《少年閏土》;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等;郭沫若、冰心、艾青、泰戈爾等國內外名人詩歌選;毛澤東、林肯、愛因斯坦等偉人及名人傳記……多體裁的課外閱讀,會讓學生在小說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傳記的人物傳奇經歷中體悟成功的苦與樂、在詩歌的韻律中變得越發(fā)靈秀……
作為老師,我們有責任及早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正確地面對紛繁復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儲備,不斷提升整體綜合素質,從而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長,潛能得以充分地發(fā)掘,以淵博的知識去適應和面對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