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至今一直非常在意基層社會問題,并將黨組織分別安排在各個基層。到如今,先后通過加強基層建設,加強區(qū)域內黨建,開展多種多樣的居民自我治理,幫助黨的建設,邁進了新的階層。當前階段,黨的建設因為基層居民自治,而產生很多問題,再加上國內外的壓力,產生矛盾,現階段急切需要加強黨的統(tǒng)一領導,對于基層基礎建設產生問題,創(chuàng)新治理模式,使黨的建設充分與國家和人民更加融合。
關鍵詞:創(chuàng)新基層建設;治理模式;黨建設
引言
基層建設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基礎,各個黨組織圍繞各基層展開工作,基層強,國家才能安穩(wěn)富強。抓好基層治理,自中國新冠疫情至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群眾,關懷基層防疫工作,從基層抓起,從基層封鎖疫情的蔓延,同時認定基層的防控是治理疫情的重要性,為了更好的創(chuàng)建基層治理模式,專門通過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對基層治理模式作出相關部署。更好的使黨和國家和人民緊緊相融,有效解決基層建設所產生的問題。
一、黨建基層治理的歷程
自建黨以來,黨始終從基層抓起,基層強則國家強,深入基層,與基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重視對于基層領導的管理。為了更好的推進黨在基層治理,實現基層治理目標和主張,需要基層組織利用自身的政治權利,在城市建設中,通過基層領導的組織,更有效的引導基層的社區(qū)治理,與基層人民更加團結,更好的推進黨建基層治理,黨的中心理念是為人民服務,目標是全面達成小康社會,最終實現民族復興。
(一)建國至改革開放前的治理模式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中國共產黨的完善,中國借鑒前蘇聯社會經濟模式,開始實施“一五”計劃。將城市與農村分別治理,更精準的分辨當下城市和農村的發(fā)展不同,制定不同的社會治理模式。
(二)改革開放后的基層治理模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也開始改革開放,在基層建設中的有效管理下,社會生產力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群眾思想更加活泛起來,所以,基層建設管理模式逐步變得寬松,個人的經濟發(fā)展得到了黨的支持,由之前的依附于黨和政府,逐漸變的獨立自主,在這個背景下,建立新的基層自治新模式。
(三)新世紀的“社區(qū)生活”
經過多年的建設,中國基層基本上以社區(qū)的形式存在,由基層組織和黨員領導其發(fā)展,自此社區(qū)變?yōu)榛鶎咏ㄔO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社區(qū)建設的目的是更好的發(fā)展多元社會、建設新時代,建設一個更加文明的現代社會,根據當下中國發(fā)展形勢,解決社區(qū)基層治理問題。
二、黨基層工作存在的問題
隨著基礎化建設的完善,新的社會問題也涌現了出來,人口的增加導致社會資源分配產生矛盾,由此黨基層建設的工作變得更加復雜。經濟的推動,黨的政治權利對基層社會的管理逐步寬松,對于中國邊遠地區(qū)的基層管理更是不到位,對于黨員干部的挑戰(zhàn)和壓力更大。一部分黨員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管理手段落后,思想沒有與時俱進,在與群眾的管理和溝通上,出現暴力,頤指氣使,損壞了黨的形象,破壞了黨和群眾之間的信任,群眾的不滿無法跨越上級,導致基層社會治理出現斷層管理,黨群關系日益緊張,必然會對國家的發(fā)展根基產生重大影響。
(一)公眾參與的理念仍是落后狀態(tài)
對于基層治理,民眾的參與至關重要,但由于經濟的發(fā)展,群眾的思想觀念顯示出民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并不高,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況下,群眾大多選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即使是參與治理基層工作的黨員干部,對于基層治理工作也是表現出凌駕于群眾的態(tài)度,沒有遵守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二)外部環(huán)境復雜
當下,我國的面臨的問題不僅是國內的治理問題,更面對的國際對于中國的領域安全問題,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中國對外開放,國外勢力也隨之滲透進中國,國外勢力通過利用當下中國內部矛盾,挑起群眾對于黨的不滿,其中美國作為這場分裂陰謀背后的主要發(fā)起人,分裂中國的意圖愈發(fā)明顯,不斷挑起黨群之間的矛盾,使黨群關系更加惡劣。
三、采納基層社會治理的具體建議
對于采用西方的治理模式,不符合當下中國國情,產生效果也不達預期,所以必須根據中國國情和歷史傳統(tǒng),積極采納基層社會的治理建議,才能達到基層黨的建設,使黨的管理更加深入民眾,通過不斷進步,實現多元化的發(fā)展,更務實地實現為人民服務。
(一)逐步增強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
對于黨基層的管理,優(yōu)化基層黨組織,社區(qū)的管理,黨組織占據很重要的位置,黨組織需要有服務群眾的意識,以服務群眾為追求,黨員要做好基層群眾的各項工作,修補好黨群關系,使黨和群眾緊緊聯系在一起,通過對于黨組織的不斷完善,進一步增強黨組織的領導能力,從而提高基層治理的效率。
(二)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主體的思想
只有為人民著想,人民是發(fā)展的前提,是黨基礎建設的出發(fā)點,全心全意為著人民,全心全意靠著人民,黨組織的各項工作都應該緊緊圍繞這個主題,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牢牢樹立在心中。
結語
社會基層建設在改革的歷史進程中處在重要位置,黨在基層治理的工作中,吸納了很多社會精英和商業(yè)精英,在為中國社會基礎建設工作中,提供了社會力量,更好地創(chuàng)建了更加適合中國基層治理的新模式,更加融入群眾。黨建的治理模式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經過不斷策更新模式,讓“黨引領群眾”不單單只是句口號,中國共產黨不斷適應社會的變化,滿足群眾和基層建設的治理需求,提升了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數,在推動黨會治理新模式時,中國共產黨不斷根據當下社會形態(tài)積極調試,最終在基層管理上取得了矚目的成績,結合中國當下國情,采納群眾的意見,最終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新體系,不再全部照搬西方的治國體系,根據中國國情和歷史傳統(tǒng),中國擁有了一套完善的治國體系,提升了中國在世界上的政治話語權,人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其治國體系會越來越完善,而適應中國國情的治國體系也終將會超越西方的治理模式。
參考文獻:
[1]陳明明.新時代的政黨建設:戰(zhàn)略目標與行動邏輯[J].治理研究,2018(01):28-37.
[2]鄧順平.黨治基層:當代中國基層治理的理論與實踐[J].領導科學,2018(05):16-19.
[3]吳軍.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框架構建初探——基于對北京市黨建引領"吹哨報到"改革的觀察[J].中國名城,2019(12):4-10.
作者簡介:韓金超,1987年8月出生,男,籍貫:遼寧建平,民族:漢族,學歷:本科,職稱:講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