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下肢骨折在臨床骨科是較為常見的病癥[1]。目前臨床上多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手術過程中將會造成患者肢體組織的不同程度損傷,在手術環(huán)節(jié)的麻醉處理對于緩解患者的手術痛苦具有積極作用,尤其是對于耐受能力差的患者,統(tǒng)計資料顯示,該病的發(fā)病人群多集中于老年群體,由于老年人的鈣元素流失嚴重,往往造成骨密度降低,一旦發(fā)生摔倒等意外情況,容易誘發(fā)下肢骨折,也是威脅老年人正?;顒拥闹饕kU因素;目前對于該病的治療多以手術為主,由于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衰退,對于手術難以耐受,因此手術時需要麻醉起效快、持續(xù)時間長且術后鎮(zhèn)痛效果好[2]?;诖?,筆者所在醫(yī)院將腰椎硬膜外聯(lián)合麻醉處理應用于高齡下肢骨骨折患者的手術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先將研究過程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來院接受手術治療的下肢骨折高齡患者作為試驗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臨床影像學確診為下肢骨折患者;(2)認知功能正常患者;(3)患者或家屬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曉同意書。排除標準:(1)近期接受過骨科手術患者;(2)手術禁忌證患者;(3)病歷資料不全患者。梳理分析病歷資料,挑選出符合試驗要求的90例患者進行入組試驗,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均為45例,對照組患者接受硬膜外麻醉處理,觀察組患者采用腰椎硬膜外聯(lián)合麻醉處理。受試個體基線資料的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患者均于術前30 min接受0.1 g的苯巴比妥鈉(上海新亞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00,1 mL:0.1 g)、0.3 mg的東莨菪堿(蚌埠豐原涂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880042,1 mL:0.3 mg)肌肉注射。進入手術室后靜脈輸注乳酸鈉林格氏液,并給予患者吸氧,同時對患者的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及血氧飽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進行檢測。對觀察組患者的椎間隙做硬膜外穿刺,將阻滯麻醉針置入患者蛛網(wǎng)膜下腔,待患者腦脊液回流通暢后注入1.5~2 mL的0.5%布比卡因(瑞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626,5 mL:37.5 mg),最后將導管引入頭端硬膜外;對照組患者則在硬膜外穿刺后注入5~15 mL的0.75%羅哌卡因(瑞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151,10 mL:50 mg),根據(jù)患者術后情況適當追加劑量。
(1)患者清醒后疼痛情況: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 score,VAS)量表對患者清醒后的疼痛情況進行量化評估:0分視為無痛;得分≤3分視為輕微疼痛,可耐受;得分為4~6分視為疼痛影響入睡,但可耐受;得分7~10分視為疼痛難耐,無法入睡。(2)患者麻醉效果:統(tǒng)計分析患者的阻滯起效時間、阻滯完善時間。(3)麻醉處理的安全可靠性:對患者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HR)及氧飽和度(SaO2)進行檢測,檢測時間為麻醉前及麻醉后5 min、15 min及30 min。
采用SPSS 19.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對比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對比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3]。
觀察組患者的阻滯起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阻滯完善時間則明顯長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清醒后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患者的SBP、DBP、HR及 SaO2變化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下降,身體多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形變,容易導致下肢骨折病癥的發(fā)生[4]。臨床上對于下肢骨折病癥的治療通常采取手術治療方法,老年人由于對創(chuàng)傷性手術的耐受程度差,需要在術前接受麻醉處理,有研究[5]指出,單純的硬膜外麻醉(continual epidural anesthesia,CEA)不僅起效慢,而且麻醉阻滯不全,麻醉風險性較大。于秀艷等[6]對老年下肢骨折手術患者應用小劑量輕比重的腰麻-硬膜外聯(lián)合麻醉的處理方法,發(fā)揮出了較好的麻醉效果,有效緩解了老年手術患者的痛苦程度;孫舒輝等[7]對比分析了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骨折患者術后神經(jīng)功能狀況和疼痛情況,指出全身麻醉方式容易對患者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損害,影響患者的術后認知功能,而腰硬聯(lián)合麻醉的處理方式不僅能夠發(fā)揮出有效的麻醉效果,而且也大大降低了麻醉劑對患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影響[8]。
以往的研究[9-10]中重視麻醉劑對患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影響情況的研究,而未考慮患者神經(jīng)阻滯時間與手術的可操作性研究,對麻醉的起效時間及持續(xù)時間研究不夠深入,未能明確指出老年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在麻醉處理后的神經(jīng)阻滯起效時間及持續(xù)時間,缺乏手術操作的指導意義;而本次研究中采用腰椎硬膜外聯(lián)合麻醉進行處理,麻醉效果較好,不僅起效快、鎮(zhèn)痛效果好且神經(jīng)阻滯完善,有利于提升手術操作效率,且阻滯時間長,為手術提供了較長的操作時間,確保了手術的成功率[11]。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阻滯起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阻滯完善時間則明顯長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清醒后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SBP、DBP、HR及SaO2變化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提示,腰椎硬膜外聯(lián)合麻醉處理明確了麻醉劑作用的區(qū)域,避免了全身麻醉,其的安全可靠性高,不會引起高齡患者血壓、心率、氧飽和度的明顯變化,且麻醉起效快、維持時間長、患者清醒后疼痛程度輕[12-13]。
表1 受試個體基線資料的組間對比
表2 患者麻醉效果及疼痛情況的組間對比(x- ±s)
表3 患者SBP、DBP、HR 及SaO2的組間對比(x- ±s)
綜上所述,將腰椎硬膜外聯(lián)合麻醉處理應用于高齡下肢骨骨折患者的手術實踐中,不僅麻醉效果顯著,而且安全可靠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