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夢君
肺炎是指各種因素引起的肺部炎癥,除了常見的致病微生物感染之外,免疫損傷以及藥物也可能引起該病的發(fā)生[1]。肺炎病情程度與局部炎癥反應、炎癥擴散速度以及全身炎癥反應有密切的相關性,炎癥不斷加重可進展為重癥肺炎[2]。重癥肺炎患者通常合并急性肺功能損傷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部分患者可能并發(fā)膿毒癥,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較大的威脅。因此需要盡早鑒別診斷重癥肺炎,從而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預后。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種蛋白質,當機體出現(xiàn)嚴重細菌真菌和寄生蟲感染、膿毒癥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時表達水平升高,但在自體免疫疾病、過敏以及病毒感染時無明顯改變,在重癥肺炎的病情評估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由活化T細胞以及成纖維細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在機體抗感染免疫反應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在多種疾病中均有明顯變化,包括內外傷、手術、應激反應、感染以及腫瘤等,IL-6水平升高能夠有效評估全身炎癥反應程度,能夠作為膿毒癥的早期預警標志。為了探討PCT以及IL-6的檢測在重癥肺炎的診斷和病情評估的應用價值,文章選取了2019年6月—2020年6月50例醫(yī)院收治肺炎患者與5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對照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50例醫(yī)院收治肺炎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有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為26~79歲,平均為(58.6±6.2)歲。根據(jù) CURB-65 評分系統(tǒng):(1)呼吸頻率≥30次/min;(2)收縮壓<90 mmHg和(或)舒張壓≤60 mmHg;(3)血尿素氮>7 mmol/L;(4)意識障礙;(5)年齡≥65歲;每項各1分,將觀察組分為非重癥組(<3分)33例和重癥組(≥3分)17例;非重癥組33例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齡為26~72歲,平均(56.3±5.1)歲;重癥組17例患者中有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齡為32~79歲,平均(58.6±6.1)歲,再選取同時間段5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有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為22~78歲,平均(57.2±5.7)歲,體檢者經健康體檢均未發(fā)現(xiàn)有任何疾病。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三組一般資料在性別、年齡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1)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關于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的診斷標準[3];(2)患者意識清晰,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嚴重肝腎疾病、急性腦血管病、惡性腫瘤晚期;(2)入院前2周使用抗菌藥物者;(3)其他系統(tǒng)感染性疾??;(4)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
觀察組在入院當天6 h內以及治療第3、5、7 d時采集血樣行PCT與IL-6檢測,對照組則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血樣行PCT與IL-6檢測。采用ROCHE(羅氏)cobas e601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進行檢測,使用配套試劑盒,均按照設備以及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檢測不同組別患者的PCT與IL-6指標水平并進行比較。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進行表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n,%),采用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入院當天血清PCT、IL-6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重癥組入院當天血清PCT、IL-6明顯高于非重癥組(P<0.05),見表1。
非重癥組、重癥組患者治療第3、5、7 d時血清PCT、IL-6水平均呈下降趨勢,且重癥組在治療第3、5、7 d時血清PCT、IL-6水平均明顯高于非重癥組(P<0.05),見表2。
肺炎是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段的人群,尤其在老年人群以及免疫低下人群中發(fā)生率較高。肺炎若不及時治療可發(fā)展為重癥肺炎,引起呼吸衰竭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礙,預后較差,具有較高的死亡率[4]。因此盡早的診斷和治療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診斷肺炎應用了很多炎性指標,傳統(tǒng)醫(yī)學多使用常規(guī)的白細胞計數(shù)、血沉、D-二聚體、痰液的細菌培養(yǎng)等觀察指標,但敏感性和特異度不高,且花費時間長,在實際應用中有不少問題,隨著檢測水平的不斷提高,新的炎性指標被應用于臨床,包括PCT和IL-6,有較高的敏感性,快速簡便,為重癥肺炎的診斷提供了更有利的信息,逐漸受到了臨床醫(yī)生的重視[5]。
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種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的前肽物質,其主要是由甲狀腺髓質細胞分泌,且在內質網內被分解。因此正常情況下PCT血清含量為0.1 ng/mL[6]。并且PCT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不受免疫機制的影響,半衰期為24 h[7]。當疾病發(fā)生后,出現(xiàn)新的分泌PCT途徑,例如肝臟細胞、巨噬細胞、消化系統(tǒng)的內分泌細胞以及脂肪和肌肉等,并且由于PCT需要特定蛋白酶降解,因此腎臟排泄量較少,因此此時血清PCT水平會明顯升高[8]。在細菌感染以及組織創(chuàng)傷時,均可誘發(fā)PCT升高,病毒感染則不會引起PCT升高[9]。IL-6是一種多生物效應的細胞因子,主要是由免疫細胞與非免疫細胞產生,可誘導抗體生成,提高免疫反應,同時也可誘導炎癥反應,引起免疫失調。健康人血清IL-6含量較低,在感染與創(chuàng)傷發(fā)生后IL-6呈升高趨勢[10]。臨床研究[11]發(fā)現(xiàn),在炎癥發(fā)生早期,IL-6能夠刺激肝臟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合成,對于感染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與感染嚴重程度存在正相關性[11]。有學者[12]認為IL-6、CRP、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指標對于重癥肺炎患者的預后具有較好的預測效果,雖然IL-6含量較低,但是敏感度較高,能夠反映患者的病理狀態(tài),在急性期IL-6濃度升高明顯,在治療有效后呈快速下降的趨勢,是臨床常用的觀察指標。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入院當天血清PCT、IL-6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重癥組入院當天血清PCT、IL-6明顯高于非重癥組(P<0.05),這說明肺炎患者與健康體檢者相比,血清PCT、IL-6明顯更高,且隨著肺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升高,血清PCT、IL-6升高越明顯。
表1 不同組別在血清PCT、IL-6指標方面的差異(±s)
表1 不同組別在血清PCT、IL-6指標方面的差異(±s)
組別 PCT(ng/mL) IL-6(pg/mL)觀察組(n=50) 3.8±1.5 43.3±11.4非重癥組(n=33) 1.8±0.7 21.4±6.7重癥組(n=17) 7.6±2.1 85.9±26.4對照組(n=50) 0.2±0.1 3.6±0.5 t觀察組與對照組值 16.033 24.600 P觀察組與對照組值 0.000 0.000 t非重癥組與重癥組值 11.075 9.577 P非重癥組與重癥組值 0.000 0.000
表2 觀察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不同時間血清PCT、IL-6水平的差異(±s)
表2 觀察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不同時間血清PCT、IL-6水平的差異(±s)
組別 PCT(ng/mL) IL-6(pg/mL)治療3 d 治療5 d 治療7 d 治療3 d 治療5 d 治療7 d非重癥組(n=33) 1.5±0.3 0.9±0.4 0.5±0.2 18.8±5.3 14.8±3.0 11.8±2.2重癥組(n=17) 6.9±3.9 4.9±2.7 2.9±1.2 65.8±14.6 45.2±11.3 32.6±9.4 t值 5.700 8.412 8.188 12.844 10.896 8.997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重癥肺炎患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為了進一步解決這一問題,客觀評估患者的病情狀況以及臨床療效對于患者的診療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義。臨床上采用的評估病情的工具有很多,常見的有各種量表,但是實際操作難度大,而臨床炎性指標PCT和IL-6的輔助應用也能為評估患者病情提供有利的參考。安旭燦[13]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重癥肺炎患者在采用米諾環(huán)素與頭孢哌酮-舒巴坦聯(lián)用治療之后,PCT、CRP以及IL-6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經過規(guī)范治療之后,重癥肺炎患者PCT、CRP以及IL-6明顯下降,這與本次研究結果存在相似之處。本次研究中非重癥組、重癥組患者治療第3、5、7 d時血清PCT、IL-6水平均呈下降趨勢,且重癥組在治療第3、5、7 d時血清PCT、IL-6水平均明顯高于非重癥組(P<0.05),由此可見血清PCT、IL-6能夠反映肺炎患者的病情變化,從而評估患者的病情狀況以及治療的有效率[14]。
綜上所述,血清PCT、IL-6能夠有效評估肺炎患者的病情程度與病情變化,在重癥肺炎診斷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