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超
建盞是宋代八大名窯之一,是宋元時期福建建陽生產(chǎn)的黑釉茶盞,福建建陽乃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大縣邑之一,建陽的窯廠被稱為建窯,窯廠位于水吉鎮(zhèn)的蘆花坪等地。建盞所用的胎土是來自于閩北地區(qū)的土壤,如武夷山、建陽、建甌等地,其含高鐵成分高,所以胎色主要是黑色、灰黑色或紅褐色等色,器底露胎處往往也有一層淺紅色或深黑色。和其他黑釉瓷不同,建盞不僅是傳統(tǒng)的單純黑色釉產(chǎn)品,它能夠在窯爐中發(fā)生窯變,在窯爐溫度、氛圍等要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獨特的斑紋,可以說,建盞代表了中國古代黑釉藝術的頂尖水平。
在中國近兩代的瓷器史中黑釉瓷一直被人所忽視,建盞被發(fā)現(xiàn),與宋代的飲茶、斗茶風尚分不開的。宋代,整個社會環(huán)境欣欣向榮,經(jīng)濟發(fā)達,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不論是皇室宗親,文人雅士還是民間百姓,都熱愛斗茶。斗茶時,人們常選用色相好、香味濃、茶湯香醇的茶葉,配上釉面呈黑色的茶盞,黑白分明,更易于觀察湯花變化,給人視覺上的享受。由此,宋代的茶文化推動了建盞文化的興盛。
色彩是我們對光線的感知,能夠直接影響到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色彩也是一種抽象的符號,作用于心理層面,激發(fā)我們豐富的聯(lián)想,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色彩又被賦予了系統(tǒng)性的價值。宋代是黑釉的高峰期,茶文化極為推崇“黑”瓷,宋徽宗一直秉持盞色貴青黑的主張,建盞又不是普通的黑釉,從建盞看,只有單純的黑色,但漆黑之中蘊含著豐富的釉色變化。建盞在窯爐中焙燒,特殊的溫度控制下,釉料會發(fā)生特定的化學反應,釉中鐵質會在釉面上流動,待窯爐冷卻后,這些鐵質會析出赤鐵礦小晶體,這種小晶體在黑色釉面上會呈現(xiàn)出豐富的花紋,讓人眼花繚亂,給斗茶家?guī)碡S富的精神體驗。
建盞的釉色變化帶來不同的視覺審美享受,有的如宇宙深邃,有的如群星閃爍建盞,有的如羽毛閃耀。建盞代表性釉色包括兔毫紋、油滴釉、烏金釉、鷓鴣斑、曜變等幾種,不同的配方和燒制工序會析出不同的鐵結晶。這些絢麗的斑紋為宋人斗茶中帶來了不同的審美情趣,文人雅士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來抒發(fā)自己斗茶的獨特感受,來贊頌建窯建盞如詩如畫的意境之美。
北宋蔡襄曾寫道“兔毫紫甌新,蟹眼青泉煮。雪凍做成花,云閑未垂縷。”紫玉甌是建盞,而兔毫便是建盞中狀如兔毫的斑紋,一根根纖細的條紋自然垂流,紺黑如漆的釉面上多了金屬的光澤感,這種自然流露的典雅氣息,使盞中茶湯都多了一份清韻。
兔毫盞又分為金兔毫、銀兔毫和異兔毫,金兔毫是具有金色光澤的毫紋,光澤性強,然而能夠完整保存下來的金兔毫并不多見,大多都失去了表面的金光,變成了褐色??峙挛覀冎荒軓狞S庭堅的詩歌中見到金光閃爍的金兔毫建盞了。銀兔毫閃爍的是銀光,和金兔毫一樣,保留至今的建盞早已失去了光澤感,銀色蛻變成玉白色,由耀眼的光澤變得溫潤喜人。
顯微鏡下的兔毫盞是由許多赤鐵礦晶體組成的,呈現(xiàn)魚鱗狀,高溫燒造之后,釉面流動,拉成長長的毫紋狀,冷卻后形成斑紋,有著強烈的金屬質感,銀光閃閃,不染塵凡。陸游《村舍雜書》中寫道:“東山石上茶,鷹爪初脫鞲,雪落紅絲硙,香動銀毫甌?!?/p>
鷓鴣斑是建盞中一種特有的紋飾,人們普遍認為鷓鴣斑呈白色或醬褐色斑紋狀,鷓鴣斑與閩北一代的鷓鴣鳥羽毛相似,由此而名。鷓鴣鳥的喉部為白色,其余地方是黑色,黑色羽毛上點綴著圓形白斑。但目前,關于鷓鴣斑的爭論還未停歇,有人會將油滴也看做是鷓鴣斑,也有人將曜變看作是鷓鴣斑,畢竟出土或現(xiàn)存的鷓鴣斑建盞數(shù)量太少了,所以,人們也只聞鷓鴣聲,未見鷓鴣身。鷓鴣斑建盞常見于宋人詩詞中,僧惠洪有詩言“點茶三味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陶谷《清異錄》中記載:“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p>
深入探鷓鴣斑建盞,可以繼續(xù)進行細分,根據(jù)整體斑紋分布可以分為正點鷓鴣斑、油滴鷓鴣斑和曜變鷓鴣斑,根據(jù)白斑的形狀可以分為圓形鷓鴣斑和亂卵圓形鷓鴣斑。正圓鷓鴣斑建盞的斑點多為純白色和銀白色,和鷓鴣鳥的白斑相似,油滴鷓鴣斑的斑點多為銀灰色、灰褐色,像沸騰的油滴在鍋中起舞,大小不一,分布隨意,曜變鷓鴣斑的顏色呈弱青紫光色,是一種神秘的顏色,十分耀眼。
《聚寶盆》
《藍光曜變》
《紫金油滴》
《聚寶盆》
鷓鴣斑的燒造技術比較特殊,有學者考察之后提出以下觀點,浮萍機理是燒制鷓鴣斑建盞的主要方式。在1300℃的高溫中持續(xù)煅燒,這時候釉面的鐵物質開始從釉主體中分離出來,浮于表面,隨時間推移抱團聚集凝成一塊。煅燒結束后開始降溫冷卻,這時候釉主體、溫度和氣氛環(huán)境三者共同作用,將抱團中的鐵析晶體冷卻析出鷓鴣斑紋。還原氣氛過濃和過淡,斑點的顏色都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含鐵量過多過少,都不能析出鷓鴣斑的晶面形狀。在1988 年福建博物館出土了一塊鷓鴣斑建盞,這塊殘片上的白斑釉色較濃,斑點從內到外越來越稀疏,將白斑放大看,中間又比四周更為濃稠,所以,學者認為鷓鴣白斑應該是二次上釉燒造而成的,二次上釉的釉面較厚,可以減緩流動性,可以增加其吸附性保持白斑的圓潤形狀。也有學者認為二次上釉的白斑容易脫落,并且從建盞幾百年的燒造技藝的傳承歷史來看,二次上釉并非建盞的傳統(tǒng)。還有人認為二次燒造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燃料,長久以來,只能滿足小部分高端人群的需要,不利于批量生產(chǎn),所以,這種斑紋應該是自然形成,極為稀少,是窯中瑰寶。用鷓鴣斑建盞斗茶時,盞中白斑和乳白色的茶沫在光線下相互交織,斑駁點點,它們在茶湯中靈動飛舞,有絹絲般的質感,極富寫意性的藝術形態(tài),寧靜淡雅,彰顯造化之功。
油滴盞和鷓鴣斑有相似之處,一般認為,油滴盞的斑點更像油滴狀,在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的日本文獻中有提及“油滴”一詞,“油滴”建盞是僅次于“曜變”的一種建盞。油滴盞有金油滴和銀油滴之分,斑點大小不一,隨機分布。金油滴鷓鴣斑可以算是建盞中十分珍貴的品種,結晶斑偏向金色,宛如金色小花在釉面綻放,富麗堂皇。
有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油滴釉是油料中的氣泡爆裂之后呈現(xiàn)的斑紋,這種技術至今也很難復制,殘片中也極少看到油滴盞,目前的油滴釉建盞可能只有在日本等國的收藏品種能看見。日本靜嘉堂文庫館藏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宋代油滴建盞,這只撇口盞實物口徑超過了19cm,器型周正,線條優(yōu)美,口大腹小,給人穩(wěn)重之感,釉面以黑色為底色,黑色地上分布著油滴狀的白斑,止釉線處釉色十分肥,還帶有釉淚。李達教授認為,油滴盞上的斑點呈卵狀,是因為燒成溫度高,釉料流動性強,包裹團受向下的力而變形。日本這只油滴建盞口沿處的斑點呈金色,內壁為銀色,一旦茶湯入盞,整個盞開始綻放富有層次感的變化之美,令人醉意陶陶。
在日本《佛日庵公物目錄》中提到“曜變”一詞,“曜”則是“耀”,有閃爍光耀的含義,“曜變”則是釉面光澤的多變。曜變盞是建盞眾多斑紋中最為珍貴的種類,釉面有不規(guī)則圓點,泛著耀眼的藍光,曜變匯聚了日月星辰的光輝,釉面深邃幽秘,看似波瀾不驚,實則又蘊含波濤洶涌的氣勢。
傳世的曜變盞極少,目前為人們所知的曜變盞只有日本收藏的三件,分別藏于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藤田美術館以及龍光院,其中,舉世聞名的“稻葉天目”便是一只曜變盞,號稱“天下第一寶碗”。這只曜變天目泛著神秘的光彩,并且,隨著觀察角度的變化,斑紋光環(huán)的顏色也會隨著變幻,垂直觀察時為藍光,斜看時又散發(fā)金光,宛如浩瀚的宇宙,十分妖異奪目。
曜變建盞的燒制過程中,需要土與火的完美配合,有學者發(fā)現(xiàn),曜變盞斑紋的光彩多變是因為它上面有一層薄膜,所以,燒制曜變的還原劑種類、劑量、還原時間十分重要,形成彩光釉面才能出現(xiàn)曜變的奇觀,失之毫厘便不能得到這稀世珍寶。
黑釉瓷器最耀眼的時代便是宋朝,建窯建盞又代表宋代黑釉最高水平,一窯一世界,斑紋皆為天然形成的,可遇不可求。建盞有溫潤的釉面和澄澈的釉光,使黑釉變得絢麗多姿,古風韻味更加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