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yè)學校 江蘇,江陰 21443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培養(yǎng)時代的領跑者,培養(yǎng)能夠站在舞臺中央的人,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為深化中等職業(yè)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改革,2020年1月19日,教育部正式發(fā)文公布了《中等職業(yè)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的通知,這說明經過為期五年的中等職業(yè)學校三科課程改革正式落地,新課標最大的變化就是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標志著將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于學校課程。在學校教育中,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那么,思政課老師如何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呢?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已經取得了飛速的進步,尤其像蘇南地區(qū),農村與城市經濟上的差別并不大,如今,網絡、手機基本上已經普及到大部分的農村家庭。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蘇南地區(qū)農村與城市經濟差別不大,但是,農村職業(yè)學校學生與城市學生的在興趣愛好上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農村職業(yè)學校的學生不太關注時事熱點,獨立思考、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也略微遜色,因此,如何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需要農村職業(yè)學校的教師,大膽進行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開展了案例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以《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程《遠離犯罪》教學為例,談一下農村職業(yè)學校思政課教學中如何開展案例式教學。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課堂導入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成效,因此,在《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案例,迅速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在《遠離犯罪》這一單元內容的教學中,新課導入我選擇了2020年2月23日,南京市公安局發(fā)布“28年前南醫(yī)大奸殺案告破”這個案例作為導入,這個案例的出示,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28年強奸兇殺案終于告破,隨著案情的介紹,教師話鋒一轉,這個案件的告破,印證了什么道理呢?怎樣來判定罪與非罪呢?就這樣,新課的教學就順利展開了。
在《遠離犯罪》這一教學內容中,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既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重難點,我看到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灌輸?shù)姆绞?、理論說教的方式,進行思想上的強化,很顯然,其效果很不理想。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做了這樣的處理:結合2020年初的疫情,選取了危害性程度不同的兩個案例《微視頻:疫情期間不帶口罩拘留的案例》、《山東首例隱瞞湖北接觸史確診者獲刑10個月》,圍繞案例,設計了如下思考題①為什么不戴口罩強闖小區(qū)的囂張女是拘留,而故意隱瞞湖北接觸史的田某某的后果是有其徒刑。②不戴口罩強闖小區(qū)的囂張女和故意隱瞞湖北接觸史的田某某的行為有何相同點,有何不同點?③故意隱瞞湖北接觸史的田某某其行為會帶來哪些危害性?(提示從個人、家庭、他人社會幾方面來說)④我國刑法對犯罪的危害性作了怎樣的規(guī)定?⑤能不能說危害社會的行為就是犯罪行為。為什么?⑥田某某故意隱瞞湖北接觸史結果被判有其徒刑10個月,在這里其行為與結果是什么樣的關系?⑦如果某種行為免于刑事處罰,是不是意味著不屬于犯罪行為?怎樣理解犯罪的定義?,就這樣,學生在對案例層層探究的過程中,明白了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在社會危害性、觸犯的法律、處罰的結果上是不同的,同時,在案例的探究過程中,學生進一步地認識到犯罪行為其帶來的危害性不僅僅是個人,涉及到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犯罪分子因為犯罪會自毀前程,對家庭而言,給親人帶來了的痛哭、傷害也是難以言表的,對社會而言,以危險的方法危害了公共安全,這個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可以說,通過這樣的分析,對學生的思想觸動是相當大的,在案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對犯罪是何種性質的行為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并深刻地認識到犯罪的本質特征就是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進而進一步區(qū)分了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的區(qū)別。由此可見,案例式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法律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因此,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精選案例,同時,引導學生對案例展開深入的探究,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理解法律知識,樹立法治意識。
《職業(yè)道德與法律》這門課由兩部分內容構成,前半部分是職業(yè)道德,后半部分是法律知識,法律知識部分比較抽象、深奧,要讓學生弄明白、搞清楚是不容易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巧妙選擇案例,將法律知識融合在案例中,從而讓抽象的法律條文具體化,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易于學生理解枯燥的法律條文,同時還能讓學生在鮮活的案例中感受法律的威嚴,激發(fā)學生守法的意識。例如在《遠離犯罪》這一內容中,對于刑罰種類及特征,僅僅靠理論的講解、說明,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同時,由于脫離了案例進行空洞的說教,學生也很難體會到法律的威嚴,不容易產生對法律的敬畏之情。為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做了這樣的處理,選擇了案例《大老虎周永康一審被判處無期徒刑》,案例的大致情節(jié)是:“2015年6月11日,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周永康(原中共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受賄、濫用職權、故意泄露國家秘密案進行了一審宣判,認定周永康犯受賄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財產;犯濫用職權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罰,決定執(zhí)行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2]。依據案例提出了如下幾個思考題:①哪一個機關對周永康案件進行了判決?別的機關能否作出這樣的決定?為什么?②本案種“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分別屬于刑罰的哪些種類?③為什么在判處“無期徒刑”的同時,可以判處“剝奪政治權利”、“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能不能同時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④處驅逐出境是針對何種情形適用的?⑤刑罰中的拘役和行政拘留有什么不同?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刑罰有哪些特征?⑥在上述思考題的基礎上,思考并回答刑事犯罪行為就必須坐牢嗎?并請簡要說明理由。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僅搞清楚了主刑和附加刑的特征及其適用,同時,大老虎周永康的結果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法律的威嚴,學生對法律的敬畏之情也由此產生。通過這樣的案例教學,學生不僅懂得了法律知識,同時也是一次生動的法律教育課,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法律意識。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我們必須看到案例教學只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素養(yǎng)的一種教學方式,要提高農村中職校思政課教學質量,讓農村中職校思政課充滿活力,不是簡單地選擇案例式教學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模式,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本著“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態(tài)度,上好思政課,當好思政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