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
意境是歷代山水大師的不懈追求,在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中,“虛實相生”的藝術理念根植于山水畫的表現(xiàn)中,由于每一位畫家的生活經歷、性格特征以及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不同,使他們藝術作品的表達方式也不相同,但畫家們通過筆墨技法以及在作品中融入自己豐富的情感,帶給我們不同的藝術感受。藝術作品帶給我們若有若無的想象余地,讓我們回味無窮的并且充滿詩情畫意空間的就是意境。本文主要闡明了意境美在中國山水畫中是如何表現(xiàn)的,其次也通過一些大師的作品來進行分析。意境美不僅是中國山水畫獨特的一部分內容,也使觀賞者產生了一種愉悅感,通過對中國山水意境美的學習,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意境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也可以使我們受到一定的藝術啟發(fā)。
中國繪畫強調“虛”和“實”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留白”,這也是藝術表現(xiàn)中常見的形式,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可以給畫面留下空間感,也能夠給欣賞者留下更多想象的余地,讓藝術作品呈現(xiàn)給我們獨特的審美感受。比如南宋畫家馬遠和夏圭就善于描繪“邊角山水”,馬遠多用水墨來描繪山水,馬遠繼承了李唐的藝術風格,他喜歡在畫面上留出大量空白。比如他的傳世作品《踏歌圖》中,主要表現(xiàn)了農民們歡快喜悅的場面,這幅作品中最重要的是構圖上改變了全景式構圖,采用了邊角畫法,帶給我們一種優(yōu)美與寧靜的感受,這種藝術風格十分獨特,使畫面具有空靈感,其風格也代表了南宋繪畫的新局面。夏圭的著名藝術作品《溪山清遠圖》不僅表現(xiàn)了大自然美麗的風光,其畫面構圖也別具一格,夏圭繼承了馬遠,畫面空間十分闊大,是南宋大筆觸簡括風格的代表,他們的作品均有一種詩意的韻味。中國畫中的留白是一幅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我們可以把空白想象成天地萬物,因此,在欣賞一幅山水作品時,需要融入我們想象和感悟去細細品讀畫面,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畫家想要表達的意境究竟是什么。
中國山水畫在北宋時期就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北宋著名畫家郭熙的作品十分富有韻味,他的山水畫來源于他對大自然深切的熱愛。他的著名作品《早春圖》表現(xiàn)了春日萬物復蘇的意境,畫面內容十分豐富,包括云煙、草木、清泉等,郭熙在這幅作品中使用的墨色十分富有層次,他也十分重視光影的變化,他師法李成,喜歡采用“卷云皴”來刻畫草木巖石。在這幅作品中,郭熙采用了“淡墨皴”和“雨點皴”相結合的方式來表現(xiàn)主峰屹立,畫面氣勢奪人,在構圖上,由于主峰占據(jù)了大部分畫面,畫家運用了白色云煙與s型溪水來營造空間感,給畫面造成很強的縱深感,其構圖也體現(xiàn)了“三遠法”原則,帶給我們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筆墨是中國繪畫區(qū)別于西方繪畫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方式,意境的表現(xiàn)需要依靠用筆用墨才能帶給我們獨特的視覺感受。
意境的表現(xiàn)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如劉宋時期的宗炳和王微,宗炳一生游歷山川,他的《畫山水序》一書中就提出了“暢神”的藝術理念,其內涵是指游歷大自然的山川景物之后就能夠獲得審美愉悅,并且“應于目而會于心”這句話也是他說的,其思想內涵是說畫家在作畫時要加入自己的主觀情感和想象,這樣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魅力?!皶成瘛闭f理論對于中國畫本身來說就意義非凡,它可以指導我們的藝術實踐。值得一提的還有王微的《敘畫》,這本書也論述了關于山水創(chuàng)作的一些重要理念,書中精確的闡明了畫家在作畫時不能不經過思考而直接對著現(xiàn)實照抄,畫家在作畫時一定要經過改造、加工,要有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到情與景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表現(xiàn)出對自然的真實感受,事實上,宗炳和王微二人的觀點都強調了主客統(tǒng)一、情景統(tǒng)一,他們二人所提出的藝術理念對于中國山畫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黃公望是元代著名的山水畫家,也是一位繪畫理論家,字子久,號一峰。他的山水作品包括水墨和淺絳兩種藝術風格,并且他的繪畫理論著作《寫山水訣》也被后世所稱頌。黃公望的著名藝術作品《富春山居圖》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富春山景色,這幅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構圖上突破了傳統(tǒng)的三遠法構圖,給我們呈現(xiàn)出了一種平淡天真的韻味,在這幅作品中,畫家采用了中國畫傳統(tǒng)的留白原則,在畫面中山川之間的布白巧妙地體現(xiàn)了山川的層次感,帶給我們一種詩意而空靈的境界。元代文人畫的特點就是借畫面來抒發(fā)畫家的情感,黃公望就是以這種心態(tài)來進行創(chuàng)作的。畫家在面對黑暗現(xiàn)實之后開始游歷山川,領略自然風光帶給他的美好感受,他以這種方式來撫慰苦悶的心靈,在面對所遭遇的挫折之后,畫家開始依靠山水畫來填補他內心的失落與空白,因此,山水畫就是慰藉他傷口的良方妙藥。《富春山居圖》中的筆墨與意境表現(xiàn)就是畫家內心的真實寫照,他用筆揮灑自如,表現(xiàn)了畫家的心境與平淡天真的人生觀,其高潔雅逸、融情于景的藝術畫風完全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王蒙也是元四家中首屈一指的山水畫家,字叔明,善詩書精書畫,他最擅長的皴法就是“解索皴”和“牛毛皴”,他的皴法就是他個人風格的體現(xiàn)。他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比較深,而且他的山水作品面貌多樣,也是表現(xiàn)文人的隱逸思想,他的筆墨也師承董、巨等大師,呈現(xiàn)出了一種多變的風格,他的皴法帶給我們一種蒼勁的美感,他也把筆墨發(fā)揮到了極致。
例如他的傳世作品《青卞隱居圖》中他用深淺適當?shù)哪珪炄镜那〉胶锰?,細看這幅作品,它并不是我們現(xiàn)實中見到的自然山川,而是融入了畫家的主觀想法,畫面帶給我們很強的氣勢感,這其實就是體現(xiàn)了畫家的人格精神,表現(xiàn)了文人追求自由的心態(tài),畫家借山川景物來表現(xiàn)自己高潔隱逸的思想和豪邁不羈的人生態(tài)度。
吳鎮(zhèn),號梅花道人,善詩書畫,他一生過得都很清貧,他擅長漁隱生活的題材來表達避世的思想。他的主要作品《漁父圖》中,他把漁父當作隱士的化身,畫面中描繪的是一漁父獨自一人在孤獨與寂寞中尋找寄托,畫家表現(xiàn)了漁父悠然自樂的生活,并且畫家在用筆用墨上也別具一格,其用筆豪邁,喜歡用濕筆來作畫,作品酣暢淋漓,在構圖上,他也喜歡用“一江兩岸式”的構圖,但他用闊遠的山水來營造畫面的意境,表現(xiàn)他歸隱山林的思想,畫面既表現(xiàn)了寧靜的氛圍也表現(xiàn)了畫家豪放的個性。
倪瓚一生坎坷,但他卻以樂觀的心態(tài)和淡然的處事態(tài)度來面對一切。字元鎮(zhèn),號云林,作為“元四家”之一,在經歷人生坎坷之后,他看破紅塵。在他的作品中,帶給我們一種孤寂、荒涼的意境,他的繪畫都是為了抒發(fā)他的胸中“逸氣”。
例如他的主要作品《漁莊秋霽圖》就表現(xiàn)了畫家的人格以及精神境界,他隱居于太湖,常年與山川景物為伴,為的就是尋求精神解放,他的“逸氣說”就是表達了文人超凡脫俗的品質,那就是在心靈深處尋找一片凈土。他的山水畫構圖奇特,采用“一江兩岸”式的構圖,畫面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不畫人,可見畫家的內心是孤獨的。
他的另一幅作品《六君子圖》也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他借一棵喬木來表現(xiàn)其人生境界。他的山水作品用淡墨以及留白的方式去表現(xiàn),給我們呈現(xiàn)出了一種空靈、寧靜的美感,倪瓚的藝術作品就是依靠大自然的景物去表達胸中逸氣,這其實就是對“道”的另一種闡述。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畫家的思想情懷,也能夠感受到畫面帶給我們“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同時,畫家作品中孤獨、荒涼的意境就反映了他郁郁寡歡的愁苦內心。
中國山水畫發(fā)展到元代,以抒發(fā)主觀情感,追求筆墨趣味為主,畫家們借助中國畫的筆墨來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同時,作品中也都表現(xiàn)了文人士大夫避世隱逸的思想。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使我們深刻認識到了山水是用來體現(xiàn)“道”的境界,作品中的每一次用筆用墨都實現(xiàn)了“天人合一”,真正意義上達到了“山水以形媚道”的藝術境界。元代山水畫家用最簡潔的筆墨語言,直抒胸臆,追求理想世界,這就是元代山水畫家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標,這種人生追求對于明清兩代的文人畫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意境是中國山水畫想要表達的最高藝術境界,情與景相輔相成的藝術境界以及饒有趣味的筆墨都是推動中國山水畫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從東晉顧愷之的“以形寫神”論到南齊謝赫的“六法”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氣韻生動”這一繪畫理念,無論是山水詩還是山水畫,畫面中的詩文情趣都是不可缺少的,這種詩文情趣其實就是畫家想要著重表達的意境。清代石濤的藝術著作《苦瓜和尚語錄》中提出了“筆墨當隨時代”的口號,由此可見筆墨也是山水表現(xiàn)的關鍵因素,追求筆墨的變化從而達到的藝術效果才能更好地來表現(xiàn)意境,山水大家李可染也說過“在作畫時是思想感情在作畫”,因此,中國山水要真正表達出畫家感悟,需要我們去用心醞釀。當代中國山水畫,我們要在賦予它時代精神的同時,需要強調它特有的文化含義,要真正體現(xiàn)畫家的思想境界、觀念,才能使中國山水畫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