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qū)寶積鎮(zhèn)賀家川小學 張?zhí)m花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基于生活基礎上對學生情感及價值觀念的引導,在引導過程中引導人的自身素養(yǎng)及引導方式都是極其重要的。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引入互動式教學模式,能更高效地強化師生互動,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方位提升。
互動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在溝通的基礎上增加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雙向互動,在課堂氛圍、情境創(chuàng)設、角色扮演等整個課堂過程中通過互動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對基礎知識的把握及是否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等。相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枯燥刻板,互動式教學模式使課堂形式更加靈活、氛圍更加融洽、師生交流更加順暢,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想要實現(xiàn)課堂的完善還任重而道遠。現(xiàn)在的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課時較少、學生不夠重視等問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掌握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內涵和運用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引入意義重大。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對生活充滿探索和求知欲望,因其年齡較小,認知能力較弱,尚未形成完整的價值觀念。課堂表現(xiàn)經(jīng)常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小動作較多、學習狀態(tài)持續(xù)時間短。互動式教學模式能夠針對小學生這一特性進行彌補,通過課堂互動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保證課堂氛圍的活躍及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持續(xù)。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中有效應用,更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道德理念及思想價值觀念,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因其理論內容較多,課堂枯燥,不能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也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利于課堂質量的提高?;邮浇虒W模式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更多采取的是討論交流的形式以及案例分析的講解,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轉變?yōu)樯鷦有蜗蟮奶接懞涂陀^案例分析。這就更容易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發(fā)揮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用性價值,真正實現(xiàn)高質量課堂的構建。
提問是互動教學中最常用的方式。課堂提問可以使學生更加活躍,提升課堂參與度,同時也能夠增進交流,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關于課堂預習及上節(jié)課程回顧的提問也是檢查學生作業(yè)的另一種方式,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接下來的課程,對整體學生學習起到了監(jiān)督、指導的作用。教師在互動過程中進行有技巧的提問可以順著課程開展的思路循序漸進,引導學生一步步思考,進入文章情境,保持學生思路活躍,教師加以適當鼓勵和引導,得到學生正向反饋,從而保證課堂氛圍的活躍。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注重對學生道德觀念、法治意識及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現(xiàn)今社會,人們的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新聞熱點中越來越涉及道德意識及法律維權的內容。這些熱點和法律案例都可以作為教師講解知識的素材,通過互動式教學模式融入課堂。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強,但仍然是充滿個性的獨立個體,對很多事情也會形成自己的觀點,教師在課堂中要注意鼓勵學生發(fā)言,對學生的見解融入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引導,提升小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禮儀之邦”時,可以結合傳統(tǒng)小故事和社會實際案例分析的形式進行剖析。禮儀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發(fā)揚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孔融讓梨”是最經(jīng)典的禮儀故事,教師要通過生動的講解加深學生印象。案例分析可以引用正面典型人物的代表性范例進行講解,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文明意識。
小組合作探究是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強制分組、自由分組等形式引導學生自主討論。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不同的話題,為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任務,讓學生自行查找資料,討論辨析,形成結論。最后教師對結論進行點評,再予以引導和補充,加深學生印象,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成為更好的自己”時,要引導學生討論不同主題“你認識自己嗎?”“怎樣成為更好的自己?”“你最敬佩的人擁有哪些你想學習的品質?”,因主題內容簡單,即使是小學生也能滔滔不絕地發(fā)表各種見解,教師從旁進行輔導,引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念,助力學生綜合能力提升。
家庭是學生的第二課堂,父母的言傳身教也對學生道德觀念及價值理念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教師要及時與家長溝通,通過建立微信群等方式,聯(lián)合家長共同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例如,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這些事我來做”的課程設計就可以融合家庭的力量,讓家長輔助給學生布置簡單的家務,監(jiān)督學生寫感想筆記,教師與家長及時溝通,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家庭與學校的結合,讓學生真正將感恩意識深植心中,促進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任何課堂理論的學習都要能夠應用于實踐中,尤其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基于生活基礎為小學生量身打造的生活實踐課程。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校內實踐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校內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道德與法治”主題知識競賽、“最美身邊人”主題演講、“文明禮儀之我見”主題征文等。同時教師要找機會帶領學生走進社會生活,清明節(jié)到烈士園掃墓、重陽節(jié)到敬老院探望老人、周末到孤兒院陪小朋友玩耍等都是符合小學生特性的實踐活動,能夠針對性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愛國意識、感恩意識、助人為樂及勇于奉獻的精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利用好互動式教學的優(yōu)勢。在教育改革的進程中,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也證明了自身實踐的科學性。不過我們也要看到,這個全新模式的應用尚有很多不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的任務仍然艱巨,希冀更多教師對這一模式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實現(xiàn)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