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震
(廣西胸科醫(yī)院,廣西 柳州,545000)
各醫(yī)家認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屬于本虛標實之病,病位在肝毋庸置疑,但疾病的發(fā)生與進展,也有腎、脾、肝等臟器參與其中。祖國醫(yī)學認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在于肝臟疏泄失司,肝氣郁結,而血氣不通,加重痰瘀阻滯過程,最終起病,因此認為痰瘀互結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所在。鄧氏等人[1]應用中藥降脂湯治療本病,方內組分為山楂30g,柴胡20g,丹參20g,郁金20g,澤瀉15g,海藻10g,麥芽10g,白芍10g,虎杖10g,甘草10g,大黃5g。分析該方劑,中藥降脂湯重用山楂為君,麥芽為臣,協(xié)同發(fā)揮健胃、散瘀、行氣、化濁、降脂之療效;且現(xiàn)代藥理學證實,山楂水提取物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療效確切,有保肝之效。方中虎杖、郁金退黃利膽、涼血清心;大黃、丹參止痛祛瘀、通經活血;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柔肝止痛等。最終鄧氏等人利用中藥降脂湯,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各項血脂指標,提升患者肝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給藥不良反應低(8.77%),值得應用。
病毒性肝炎如乙肝,其病機多是由于患體肝氣郁滯,同時素體正氣虧虛;加之瘀血阻滯、濕邪困阻,長此以往下,受外邪侵犯易致病發(fā)。基于上述病機認識,臨床學者提出治療病毒性肝炎,主張利濕健脾、解郁疏肝之法。陳氏等人[2]提出,針對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療,要注重辨證論治,其將疾病分為肝郁脾虛證、瘀血阻絡證、濕熱中阻證、肝腎陰虛證、脾腎陽虛證五大證型,并分別給藥逍遙散化裁、膈下逐瘀湯化裁、茵陳嵩湯化裁合甘露消毒丸、一貫煎化裁、附子理中湯化裁合金匱腎氣丸。在西藥治療之上加以中藥方劑治療后,患者的各項免疫學指標、肝功能指標、病毒學指標均較之治療前顯著好轉,證實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有效性。
關于肝損傷,臨床分急性與慢性之別,認為疾病的發(fā)生與理化因素有關。馮氏等人[3]應用益氣化痰祛瘀方就慢性肝損傷大鼠開展一項動物實驗,方中重用黃芪、黨參各30g 為君;膽南星、地龍、赤芍、川芎各12g;石菖蒲、法半夏、當歸、竹茹、橘紅、茯苓、枳實各9g;紅花6g;桃仁、甘草3g。其中黃芪益氣固表,黨參腱運中氣,川芎、赤芍活血祛瘀,膽南星溫化寒痰、祛痰等。馮氏應用益氣化痰祛瘀方,最終有效緩解大鼠的肝臟細胞凋亡進程,明確合理應用中藥,可發(fā)揮積極的護肝療效。
肝星狀細胞激活與細胞外基質積聚系肝纖維化的主要病理特征,疾病本身屬于一列臨床常見的炎癥疾病,利用中藥治療肝纖維化,治病機制在于抗肝星狀細胞的增殖活化反應,加速細胞外基質降解,盡可能降低患體氧化應激損傷。小柴胡湯為肝纖維化的經典中藥治療方劑,方中組分有柴胡、半夏、人參、黃芩、大棗、生姜、甘草。陳氏等人[4]、吳氏等人[5]均通過動物實驗的方式,證實小柴胡湯對肝纖維化疾病治療的有效性,通過合理給藥,有效改善了患鼠各項肝功能指標,減少膠原纖維沉積。
祖國醫(yī)學認為,肝癌病因有虛、濕、熱、毒、瘀五大要素相互搏結而生。目前針對肝細胞癌的治療,學者們主張中西醫(yī)結合,能夠發(fā)揮治療效果,還能夠減少放化療的毒性反應。蔡氏等人[6]所撰文獻探討白花蛇舌草解毒健脾方在肝細胞癌治療中的療效價值及對疼痛的影響,最終文獻結果顯示,經中藥治療,患者的血清糖抗原199、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缺氧誘導因子-1α、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結締組織生長因子水平均較之對照組的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改善更加顯著;證實白花蛇舌草解毒健脾方在治療肝細胞癌方面的有效性。不僅如此,文獻中患者的癌痛客觀評價量表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證實該中藥方劑對患者患病期間癌痛應激的緩解功效。不良反應方面,較之對照組,研究組接受白花蛇舌草解毒健脾方治療,但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并未出現(xiàn)顯著升高,證實該中藥方劑服用的安全性理想。分析原因,白花蛇舌草解毒健脾方重用白花蛇舌草為君藥,藥物屬胃經、大腸經、小腸經,性涼,味微苦、微甘;具備清熱、利濕、解毒之療效,克肝癌病因?,F(xiàn)代藥理學發(fā)現(xiàn),白花蛇舌草還具備抗菌、增強免疫、抗腫瘤的療效,用于肝癌對癥效果佳。
此病理類型是由于患者長期酗酒所致,為現(xiàn)階段十分常見的一類肝病。臨床根據(jù)病情嚴重程度,將酒精性肝病分為三期:(1)酒精性肝病初期,此階段病情類似于酒精性脂肪肝,臨床針對初期患者,常用中藥材有柴胡、半夏、黃芩、葛根、茵陳。(2)酒精性肝病中期,此階段病情類似于肝纖維化、酒精性肝炎,針對該時期的患者,常用中藥材有丹參、虎杖、柴胡、郁金、陳皮等。(3)酒精性肝病后期,此階段病情類似于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償期,病情較為危重,預后不良,治療該時期的患者,常用中藥為黃芪、丹參、茯苓、鱉甲、黃精等。
該疾病患者膽汁分泌與排泄障礙,導致肝內聚集有大量的有毒膽汁酸,最終甚至反流入血,導致各類危重預后。皮膚瘙癢、食欲減退、乏力等系膽汁淤積性肝損傷患者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安氏等人[7]提出以清肝利膽退黃湯治療小兒膽汁淤積性肝損傷,組方為虎杖、金錢草、茵陳嵩各15g,茯苓澤瀉丹參澤蘭生麥芽各10g,白術、黃柏各6g,通草3g;經系統(tǒng)治療,最終患兒各項肝功能指標顯著好轉,癥狀改善顯著,治療有效率達90.0%。瞿氏[8]應用疸清顆粒治療急性膽汁淤積性肝損傷,最終同樣改善了患者肝功能,治療有效率達91.6%
中藥治療肝病標本共治,辯證論治療效確切,大量研究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yī)藥,并未見顯著提升的不良反應,可見中藥給藥的安全性。近年來,國內學者對中藥治療肝病的關注度與日提升;未來,筆者還將致力于該領域的研究,持續(xù)關注國內中藥治療肝病的最新動態(tài),不斷提升對疾病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