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青 (江蘇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
小學班隊會主題教育活動設計,教師需要有系列構建意識,對學生展開深入廣泛的引導和教育,無疑能夠取得豐富的教育成效。小學生對班隊會主題教育活動有特殊參與興趣,教師要做多方探索,在主題資源整合、主題活動組織、主題活動創(chuàng)新、主題活動實踐等方面做深入探究,為學生推出適切性更高的系列活動內容,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歷練機會,促進學生思想品質的健康成長。
教師在設計班隊會主題活動時,需要有大量的信息支持。如何獲得設計素材呢?教師要找到正確的操作方向。首先,要對班級學生教育現(xiàn)實有最客觀的評估,圍繞學生主體展開教育設計,這是主體教育原則的必然要求。其次,教師要對學校教育計劃有一些了解,選擇一些適合的教育活動,與學校教育形成契合。再次,教師要有合作意識,與平行班級保持高度一致,集合集體智慧,設定活動任務和活動形式。最后,教師要借助多種信息渠道,搜集主題活動素材,為學生提供更多適合的活動內容。
小學中段年級,學生思想比較活躍,教師對學生活動興趣取向展開調查,能夠為學生準備更多適合的主題教育活動內容。如“讀好書行好路”主題活動設計時,教師分為幾個階段進行調動和組織。第一步,教師要求搜集“好書”資源信息,并做積極交流。第二步,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讀書學習活動。第三步,教師推出讀書征文活動,圍繞“讀好書行好路”主題展開征文比賽。學生有了前面的活動經歷,能夠順利進入活動環(huán)節(jié)。在評選環(huán)節(jié),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評選活動,將優(yōu)秀征文做集體展示,并推薦到學校,參加學校的征文活動。
教師針對學生讀書需求,推出讀好書系列班隊會主題教育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獲得學習鍛煉的機會。教師結合學校教育安排做針對性設計,不僅與學生學習達成對接,還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班隊會主題教育活動系列化設計,能夠形成教育共識,對學生的激勵會更為顯著。
班隊會主題教育活動設計啟動時,教師需要借助一些外部環(huán)境因素,積極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形成良好的活動氛圍,對提升活動效果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對接學校相關教育活動,利用校園文化建設大環(huán)境,制造系列教育活動氛圍,還可以引導學生布置班級活動環(huán)境,做好必要的宣傳,在不同方向作出設計和操作,讓學生順利進入活動環(huán)節(jié)。系列活動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更高,需要有貫穿性、系統(tǒng)性,教師對此有清晰地認識,組織學生順利進入系列活動中。
教師推出教育活動時,需要對操作背景做深入研究,形成匹配性設計,其助學效果會更為突出。如“放飛夢想”主題教育活動,教師從幾個方向作出設計和組織:其一,征集“中國夢”的相關信息,包括個人的“夢想”等方面的內容,準備參與集體展示交流,對“夢想”做直觀的展示和介紹。其二,教師組織學生做課堂演繹活動,利用誦讀、歌唱、舞蹈等表現(xiàn)形式,對“夢想”進行直觀的展示。其三,推出網絡交互活動“我的夢想”大討論,教師要求學生利用網絡交互平臺,參與討論活動,邀請一些家長參與其中,擴大活動范圍。
征詢“中國夢”相關素材,將學生引入活動情境中,教師組織學生展開集體演繹活動,對學生形成感官沖擊。特別是網絡大討論活動,這是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小學生對網絡交互有特殊參與興趣,教師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推出活動,契合性更高,調動性會更強,學生從中獲得的心理歷練也會更為深刻。
班隊會主題教學活動能否順利展開,組織是否科學最為關鍵,教師要對活動有充分的調研和預判,為活動提供更多應對預案,確保活動順利推進。在具體組織過程中,教師要對干預程序作出詳細規(guī)劃,對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進行對應處理,培養(yǎng)一批活動骨干,樹立一批學習榜樣,為活動順利展開奠定堅實的基礎。系列班隊會主題教育活動有更多環(huán)節(jié)組成,不妨展開對應研究,在不同環(huán)節(jié)給予不同調度,形成良好的活動氛圍。
教師組織主題活動時,不僅要有學情調查,還要對活動操作條件有清晰地認識。如學校推出“爭當環(huán)衛(wèi)小衛(wèi)士”主題活動,要求班級出臺一些具體活動。教師吸收部分學生的意見,推出了系列活動:以“爭當環(huán)衛(wèi)小衛(wèi)士”為主題,展開一次征文活動,要求學生用具體行動踐行這個倡議。學生順利進入征文操作環(huán)節(jié),教師組織學生對相關征文進行評選,挑選優(yōu)秀作品進行集體展示,建立班級宣傳欄。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環(huán)保意識,教師推出了社會環(huán)境調查任務,要求學生深入家庭、社區(qū)、街道等地,對環(huán)?,F(xiàn)象做觀察,準備參與集體討論活動。
教師針對學校部署進行積極響應,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實踐的機會。從環(huán)衛(wèi)主題征文到垃圾袋應用,從校內操作到社會觀察,都對學生形成一定的沖擊,學生從活動中獲得學習認知是多重的,對其思想成長也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特別是社會觀察活動,能夠給學生帶來更深刻的心理觸動,教師要做好對應教育,正確對待一些社會現(xiàn)象。
班隊會主題教育活動形式眾多,教師在具體選擇時,要充分考慮多種制約因素。不同年齡段學生對主題活動形式有傾向性,學生群體參與活動的能力存在個體差異,班級開展班隊會主題教育客觀條件上存在一些制約,這都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教師還需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對主題活動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促進系列教育進程。
教師在系列教育活動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關注點在哪里。經過一番調查,教師決定推出“合作真好”系列活動任務,因為學生平時生活學習都離不開集體,自然需要合作互動,但很多學生這方面存在一些認知問題。教師是這樣設計的:第一步要求學生深入生活學習展開調查,因為缺少合作精神,出現(xiàn)了哪些失敗的典型案例;第二步要求學生自行組建團隊,展開生活調查,對生活中禮貌用語使用情況做信息搜集,并完成調查報告;第三步是集體展開調查討論,對各個小組的調查結果做集體評價,促使學生建立學習共識。
教師圍繞學生普遍關心的“合作”問題設計教育活動,體現(xiàn)活動的系列性、系統(tǒng)性,學生參與熱情很高,其操作效果也更高。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要求學生自行組建團隊,給學生更多選擇的機會,目的是讓學生建立合作基礎,確保整個活動能如期展開。
班隊會主題教育活動帶有系列性、生活化等特點,教師要有對接和延伸意識,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推出更多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在集體性、社會化參與過程中形成思想認知。教師還要與家長達成共識,讓家長給予必要的支持和配合,也對班隊會主題教育活動形成支持。班隊會主題教育活動的順利展開,還離不開學校、街道、社區(qū)等方面的配合,教師要正視學生思想建設現(xiàn)實,借助更多集體和社會力量推動主題活動不斷走向深入。
學校文化建設追求特色,班隊會主題教育活動則需要配合,教師是活動發(fā)起者、組織者、評價者,需要對活動實踐方案作出科學評估,調動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如“感恩”系列主題活動,教師設計了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感恩父母”相關視頻,特別是一些專家的演講,聲情并茂的話語,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心理沖擊。第二個活動:教師推出“我為父母分擔”的勞動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每周至少幫助父母做三件事。第三個活動:組織學生深入社區(qū)、街道,散發(fā)感恩方面的傳單,做一些簡單的表演,特別是針對同齡人做宣傳鼓動,希望建立感恩社會氛圍。
教師推出“感恩”系列主題活動,其對接性很強,學生接受起來更為容易,因為關涉家庭社區(qū),自然需要相關方的支持和配合。在系列活動中,學生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實踐體驗,其思想認知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洗禮。
教師借助多種教育手段創(chuàng)設班隊會主題教育活動,并且將這些活動進行系列化設計,能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鍛煉的機會,也可以成功激發(fā)學生實踐主動性,在鮮活體驗中建立思想品質基礎。班隊會主題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形式,教師通過學情調查,針對學校教育總體部署,積極推出班隊會主題系列教育活動,符合德育管理基本要求,對全面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