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林
(來賓市興賓區(qū)人民醫(yī)院,廣西 來賓,546100)
一項研究證實[1],急性腦梗死(AIS)疾病的發(fā)生與年齡呈正相關。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時期,社會老齡人口比例逐年增大,導致AIS 疾病發(fā)病率顯著提升。因此,探討AIS 患者的治療具有極高的現(xiàn)實意義。腦梗死即腦局部血管發(fā)生栓塞,導致腦部血運障礙,并影響大腦的相應功能區(qū),導致患者出現(xiàn)各類功能障礙,如吞咽障礙、言語功能障礙等;各類并發(fā)癥、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AIS 是病情進展更加急驟、預后更加不容樂觀的腦梗死,針對AIS 患者的治療,臨床基于病理認識,研發(fā)出溶栓療法,通過溶解腦血管栓子,實現(xiàn)腦血管的復通[3]。本次研究,主要探討AIS 的靜脈溶栓治療進展,希望本次研究能夠為讀者在相關領域內的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溶栓治療的理論基礎是“缺血半暗帶”理論。上世紀70年代時,就有學者利用電生理法,發(fā)現(xiàn)缺血缺氧性損傷的腦組織中,尚且存在一些可逆性的損傷區(qū)域,于是將其稱為“半暗帶”[4]。隨著這一發(fā)現(xiàn)的提出,臨床開始了對半暗帶的大量研究,最終發(fā)現(xiàn),在腦梗死患者的病灶中心,若膜泵衰竭閾水平高于腦血流水平,神經元的損傷呈現(xiàn)不可逆性,即“中心壞死區(qū)”;在該區(qū)域周圍,當腦血流水平低于突觸傳遞衰竭閾水平,又高于膜泵衰竭閾水平時,受損的神經元可在一定時間內恢復,這個時間是“6h”[5-6]。缺血半暗帶理論的提出,為AIS 患者的治療開啟了新的篇章。人們打開思路,提出在這個特殊的6h 內,通過重建犯罪血管血運,是可以挽救患者受損的神經元的?;诖苏J識,學者們研究出溶栓療法,并將AIS 病發(fā)后6h 內接受治療作為評估患者預后的一項參照依據。如今,臨床關于AIS溶栓療效的研究已經十分常見,已經有學者針對AIS 的最佳治療時間窗展開了不同層面的探討。
臨床公認的時間窗標準是發(fā)病前6h 內,均可獲得理想的溶栓療效。但歐洲方面認為發(fā)病前4.5h 內接受溶栓治療,可獲得理想的血管再通療效。該標準在美國被一些學者縮減至3h內。張林杰等人[7]對比了時間窗0~3h 與時間窗3~4.5h 的AIS患者之間的靜脈溶栓療效,結果顯示,時間窗0~3h 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更高(100% VS 80%),甚至圍治療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亦屬時間窗0~3h 的一組更加理想(2% VS 22%)。通過張氏研究,提示臨床,時間窗0~3h 的患者整體療效表現(xiàn)更加理想。
李亮杰等人[8]將AIS 患者根據時間窗的不同,分為0~3h的一組、3~4.5h 的一組、4.5~6h 的一組、超過6h 的一組,結果發(fā)現(xiàn)0~3h 的一組與3~4.5h 的一組經靜脈溶栓治療,各項指標的差異并不顯著,但兩組整體療效要全面優(yōu)于4.5~6h 的一組,超過6h 的一組療效表現(xiàn)最不理想。李氏研究提示臨床,在標準的治療時間窗內,爭取患者理想預后的最后機會,是發(fā)病后的4.5~6h 內接受溶栓治療。
高想杰等人[9]將時間窗0~6h 內的患者分為6 組(每組時間窗較前組遞增1h),對患者的溶栓療效與并發(fā)癥情況進行對比,結果證實越晚的時間窗,患者溶栓療效越不理想,并發(fā)癥個數(shù)越多。通過張氏、李氏、高氏的研究,本文得出結論,AIS 患者越早期接受靜脈溶栓治療,其預后結局越理想。
3.1 Ⅰ代藥物靜脈溶栓Ⅰ代藥物主要是非選擇性的溶栓藥物,其是經由消耗機體纖維蛋白原,實現(xiàn)溶栓與抗凝療效。Ⅰ代藥物的主要不足在于,給藥后出血風險高,預后難以保障。Ⅰ代藥物中的代表藥物有鏈激酶、尿激酶。臨床研究證實[10],相較于尿激酶,鏈激酶溶栓的出血傾向、發(fā)熱及其他變態(tài)反應風險更高,因此臨床逐漸棄用,多使用尿激酶。王焱浩等人[11]的研究證實,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AIS,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缺損問題,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尿激酶是由人工制備而成,經重組DNA 干預,取于人尿和人胚胎腎上皮細胞。該藥的半衰期短(約15min),故給藥后停藥有再栓塞的風險。林李[12]在其研究中提出,在5000U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bid)的基礎上加用20 萬U 尿激酶(bid)靜脈溶栓,治療有效率可達82.98%。杜玉梅[13]使用7500U 低分子肝素(qd)聯(lián)合150 萬U 尿激酶(qd)靜脈溶栓,治療有效率達90%。近年鮮少見到有不同劑量尿激酶療效對比的研究,未來有待持續(xù)跟進。
3.2 Ⅱ代藥物靜脈溶栓Ⅱ代藥物為選擇性溶栓藥物,其中代表藥物為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rt-PA),為絲氨酸蛋白酶,由血管內皮細胞與其組織合成所得。Ⅱ代溶栓優(yōu)勢在于,其可優(yōu)先激活與纖維蛋白結合的纖溶酶原,不會對血中纖維蛋白原產生纖溶效果,故不會導致全身纖溶狀態(tài)。但Ⅱ代的不足之處同樣是半衰期短,其血栓穿透力有限,有停藥后再栓塞的風險。龐利紅等人[14]以0.9mg/kg 的劑量為0~4.5h 時間窗的AIS患者進行治療,保證在最大劑量不超過90mg 的前提下,前10%的劑量60s 內靜推完畢,后90%的劑量靜注1h,最終取得治療有效率81.50%。李軍[15]以rt-PA 溶栓治療AIS,最終治療有效率92.54%,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97%。
3.3 Ⅲ代藥物靜脈溶栓Ⅲ代藥物中的典型代表有瑞替普酶、去氨普酶、奈替普酶等。Ⅲ代藥物是利用現(xiàn)有最新技術,如基因工程改造、單克隆抗體技術等,對Ⅰ、Ⅱ代藥物進行改造,使新品在半衰期、特異性甚至溶栓效率上均要優(yōu)于前身。楊瑩瑩[16]等人通過研究,證實了瑞替普酶治療標準時間窗內的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缺損的神經元,整體療效更加理想。楊建雄等人[17]將Ⅰ代藥物尿激酶與Ⅲ代藥物瑞替普酶的溶栓療效進行比對,結果發(fā)現(xiàn),瑞替普酶的溶栓療效顯著優(yōu)于尿激酶,安全性上佳于尿激酶,同時對凝血功能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尿激酶,證實上述觀點的正確性。但近幾年國內暫未見有關去氨普酶、奈替普酶等其他Ⅲ代溶栓藥物治療AIS 的報道,未來需要進一步跟進研究。
4.1 年齡年齡是影響AIS 患者靜脈溶栓療效的首要因素。梁育敏[18]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患者應用rt-PA 溶栓的療效與預后差異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年齡≤60 歲的一組溶栓后的神經缺損恢復情況、出血性事件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年齡≥70 歲的一組。分析原因,是由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合并了各類慢性病,生理機能不理想,治療不耐受,因此影響了最終的療效獲益。
4.2 高血壓邱海燕等人[19]的研究已證實,舒張壓、收縮壓異常升高的一組患者,靜脈溶栓預后表現(xiàn)相對較差。分析原因,高血壓本身屬于各類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這點臨床已經達成共識。高血壓患者常伴隨血管內皮損傷問題,血管通透性升高,可能導致溶栓后再灌注損傷,而血液滲透入腦組織的風險也較高。
4.3 高血糖陳國棟等人[20]的研究已經證實,高血糖是導致AIS患者溶栓后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危險因子。分析原因,機體高糖態(tài)下,疾病本身會侵犯血管組織,亦會累及神經,同樣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使黏附因子水平升高,機體氧自由基濃度提升,最終加重血腦屏障損傷,致患者靜脈溶栓后早期神經功能惡化,拖累預后。
AIS 在治療時間窗內接受規(guī)范的靜脈溶栓治療,能夠挽救缺血半暗帶,使患者受損神經恢復。但即便是在治療時間窗內,預后亦有差異,本文提倡越早送醫(yī)溶栓,一般預后越理想。常見的溶栓藥物有尿激酶、rt-PA、瑞替普酶等,Ⅲ代溶栓藥物一般療效更理想。針對高齡、高血壓、高血糖的患者,建議加強監(jiān)護,強調原發(fā)病的積極治療,爭取滿意的溶栓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