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偉
摘要:軟土地基是一種承載力較差的地基,路橋施工中若出現(xiàn)軟土地基,則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增加地基的荷載能力,以推進路橋工程施工的有序開展。在工程作業(yè)階段,施工人員必須準確把握軟土地基施工的重點,切實加強軟土地基的治理工作,以確保整體工程建設的穩(wěn)定發(fā)展。
關鍵詞:路橋施工;軟土地基;施工技術;
現(xiàn)如今,我國現(xiàn)代化交通建設水平顯著提高,大眾也更加關心路橋施工質量。應用路橋軟土地基加固施工技術可順應當前路橋項目建設的基本需求。為完善路橋工程施工,保證施工質量與安全,就需在工程建設和施工中引入軟土地基施工技術,從而順利落實路橋施工計劃。
1軟土地基概述
我國公路行業(yè)規(guī)范對軟土地基的定義是,強度低,壓縮量較高的軟弱土層,多數(shù)含有一定的有機物質。由于軟土強度低,沉隱量大,往往給道路工程帶來很大的危險,如處理不當,會對公路施工和運行造成很大影響。
2軟土地基的特征
軟土在河岸、海岸、沼澤和湖泊等地均十分常見,軟土地基的含水量較高,土層長期濕潤,軟土地區(qū)也種植了適應濕潤氣候的植物。常見的植物有角果、蘆葦?shù)?。路橋工程施工期間,軟土地基呈現(xiàn)出十分鮮明的特征。
2.1含水多,空隙大
相較常規(guī)土質,軟土地基的含水量在35%~70%之間,因此軟土地基的孔隙也相對較多。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軟土地與粉土中存在大量負電荷,軟土地基中軟土和粉土含量最高,如負電荷與空氣接觸,則軟土與粉土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軟土地基的孔隙隨之增大,水分不斷增多。
2.2觸變、流變性明顯
由于軟土地基的含水量較大,無論是其硬度,還是強度都相對較低,外力作用于軟土時,軟土地基很容易變形。若想在路橋施工中有效利用軟土地基,就需要先加固地基,使之達到修路修橋的標準要求,否則即便是路橋工程得以竣工,一旦其承受的重量過大或者有較大外力時,路橋將會嚴重變形、甚至坍塌[1]。
2.3壓縮性強
軟土層的孔隙過大,會導致軟土地基所能承受的外力下降,但由于軟土層的壓縮系數(shù)較高,故會有較大的反彈作用,這樣一來,就難以達到壓實加固的效果。由此可見,若在路橋施工過程中不妥善解決軟土地基問題,那么必然會對路橋的穩(wěn)定性造成危害,既會縮短路橋使用壽命,又會對路橋工程的后期養(yǎng)護帶來麻煩。
3軟土地基施工技術在路橋工程中的應用
3.1置換技術
軟土地基置換是現(xiàn)階段路橋軟土路基中十分常見的施工技術。工程施工中,應將軟土挖出,之后換填其他密實度較高的材料,優(yōu)化軟土地基的排水性能,增加軟土地基的承載力。應用置換技術的過程中,回填土質量問題是最為常見的問題。施工人員需結合現(xiàn)場實際情況置換軟土,合理選擇置換材料,保證軟土地基的厚度和密實度滿足規(guī)定要求,從而順利實現(xiàn)置換的目的,改善軟土地基的施工質量。
3.2軟土地基深層密實技術
軟土地基建設和施工中,深層密實技術能夠加固軟土地基中的深層土,加強地基夯實的整體效果。工程施工中需采用振動、擠壓和夯實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增加軟土地基的密實度,使軟土地基的強度滿足工程建設基本要求。在應用該技術時,需科學選擇施工設備,以切實保障軟土地基的施工質量。
軟土路基施工階段,若應用深層密實技術,則需要結合工程實際認真分析,選擇切實可行的施工方式,保證工程作業(yè)質量。如無法按照上述標準施工,則施工質量會與工程要求相背離,削弱路橋結構的穩(wěn)定性和抗壓性。工程作業(yè)中,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施工機械的管理,嚴格控制工程施工的技術參數(shù),并加大現(xiàn)場施工監(jiān)督力度,以提升軟土地基作業(yè)的水平。
3.3深層攪拌樁技術的應用
若公路橋梁項目建設和施工階段,軟土路基土質的硬度較差。則施工單位可采用深層攪拌樁開展軟土路基施工處理。在工程施工現(xiàn)場,需選擇石灰為固化劑,做好攪拌處理。作業(yè)中未選擇水泥作為固化劑主要是由于石灰可與軟土產生化學反應,以此加強加固效果。合理應用深層攪拌樁技術能夠增大地基強度,增強地基的承載力[2]。而且應用該技術還可顯著降低施工成本,操作便利,因此受到業(yè)內歡迎。
首先,要鋪設礫石或砂料。公路橋梁建設中,現(xiàn)場表面出現(xiàn)了相對較薄的硬殼。故而在正式施工前,要應用礫石鋪設墊層,該處理方式可便捷機械的操作與運轉,為公路橋梁建設和施工的有序開展提供條件。其次,開展大型機械的裝配工作,使用攪拌鉆頭、空氣壓縮機和粉體發(fā)送器。合理設計摻灰量,技術人員要現(xiàn)場采集土樣,之后組織試驗,依據(jù)施工現(xiàn)場的土質概況,明確攪拌的具體范圍。
3.4粉噴樁加固技術
在工程施工準備階段,應及時清理現(xiàn)場的軟土,之后利用砂石和礫石換填,做好壓實處理。為增強機械現(xiàn)場施工的便捷性,可于土質不佳的位置鋪設碎石墊層。及時準備工程施工材料,科學選取樁位的放樣位置。設置時要注重科學性與合理性。不同樁位的誤差控制在4.5cm以內。工程施工中需選擇質量滿足規(guī)定要求的水泥、粉煤灰和生石灰。生石灰必須保持純凈,選擇橋梁專用施工機械。在應用機械設備前仔細檢查設備的質量和性能。工程施工中,要做好粉噴樁的加固處理。如在使用鉆機時應先調整鉆機平臺,之后緩慢啟動鉆機。若超過標高,則鉆機要及時停機[3]。
3.5 高壓噴射注漿法
高壓噴射注漿法更加適用于孔隙率較大,含水量較高的軟土地基。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應結合土層的基本特征,確定孔深度。采用持續(xù)性旋轉噴射方法對復合型地基基礎實施夯實加固處理,這可以有效提高軟土地基承載負荷力。高壓噴射注漿法具有施工操作簡便,投資成本低,處理效果好等優(yōu)勢特征。但此類方法若是應用不當,就會影響軟土地基板結效果。為此,相關人員必須做好施工前期的準備工作。
4路橋施工中優(yōu)化軟土地基施工技術的有效措施
4.1重視技術總結
路橋施工單位必須認真總結軟土地基施工技術和經(jīng)驗,檢驗施工技術應用的總體效果。全方位分析不同軟土地基的概況,確定施工中使用的技術類型。制定科學的技術標準,便于施工人員在作業(yè)前,依據(jù)相關規(guī)定和要求科學選取施工技術。此外,切實完善軟土地基施工技術手段及理論,為國內外軟土地基施工技術人員交流、溝通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創(chuàng)建范圍更廣,更為先進和豐富的軟土地基施工技術體系。
4.2 提高軟土地基夯實加固處理效率
選擇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實際的軟土地基夯實加固處理方法至關重要。一旦軟土地基夯實加固處理方法不合理,不僅會降低施工效率,延誤工期,還會造成大量的成本浪費。根據(jù)以往積累的實踐經(jīng)驗可知,強夯法的軟土地基最大處理深度在5—8米之間;水泥攪拌樁法的軟土地基最大處理深度在8—15米之間;排水固結法的軟土地基最大處理深度在30米左右。施工人員要根據(jù)施工場區(qū)地質環(huán)境特征,遵循“科學合理、經(jīng)濟可行”的基本原則,選擇適宜的軟土地基夯實加固處理方法。
4.3加強施工技術質量管理
軟土地基施工中,管理人員務必高度重視對施工人員的技術管理工作。日常工作中需仔細檢查前期準備可否滿足工程的規(guī)定要求及所用技術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而在組織開展施工人員技術監(jiān)督和管理的過程中,也要嚴格按照工程施工要求和技術標準組織作業(y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施工現(xiàn)場存在的技術問題,及時督促現(xiàn)場施工人員返工或調整。最后,加強軟土地基施工質量的長期管理,認真分析和研究出現(xiàn)的沉降問題。為提高施工技術質量管理的整體水平,管理人員需要調動自身工作積極性,加強管理的有效性,正確認識軟土地基施工技術管理在路橋工程中的意義和價值,切實做好施工技術質量管理工作。
4.4應用新型施工設備
應用軟土地基施工技術的過程中,需使用先進的施工設備?,F(xiàn)階段,我國路橋工程項目的規(guī)模日益擴大。為與不同地質環(huán)境和現(xiàn)場施工條件相適應,出現(xiàn)了諸多新型設備。所以若想提升軟土地基施工水平,路橋施工方就必須正確認識更新施工設備的積極意義,合理利用先進且高效的施工設備,保證工程建設和施工的整體效果,切實提高軟土地基施工質量。另外,施工方還應切實完善設備的管理工作。工程作業(yè)前認真檢查設備,完工后做好設備保養(yǎng)工作,一方面改進工程施工效率,另一方面全方位維護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4.5 密切國內外技術合作
軟土地基施工技術受自然環(huán)境和施工標準差異的影響,人們對技術的某些認知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如我國并未提出詳細的軟土地基定義,而日本則給出了明確的軟土地基定義。所以有必要加強國內外學者的溝通和交流,充分借鑒先進的理念和技術,促進我國軟土地基施工技術的發(fā)展。再者,借鑒國外軟土地基工程施工中所用的材料和設備,豐富軟土地基的處理手段。
5結語
路橋施工中,軟土地基施工技術扮演著重要角色,路橋施工方與施工技術人員務必正確認識現(xiàn)階段軟土地基施工中的問題,并采取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發(fā)揮技術的最大作用,積極完善工程管理工作,應用新型施工設備,重視技術總結,優(yōu)化技術人員綜合素質,從而為路橋工程的有序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運華.芻議路橋工程施工中軟土地基施工技術[J].中國室內裝飾裝修天地,2019,000(001):304-304.
[2]李曉華.路橋施工中的軟土地基施工技術分析[J].四川水泥,2019,271(03):160-160.
[3]冷向杰.路橋施工中軟土地基施工技術的應用研究[J].建筑·建材·裝飾,2019,000(007):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