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麗
[摘 ? ? ? ? ? 要] ?新時期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和生源組成多樣性加大了高校學生管理的難度。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因信息復雜、環(huán)境變化面臨較大的工作壓力,而傳統(tǒng)的強制式的學生管理方式越來越不能適應學生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诖耍瑢W生管理應以學生為本,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注重現(xiàn)代化新媒體技術在學生管理中的應用,最后提出加強學生管理隊伍建設途徑,實現(xiàn)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科學化。
[關 ? ?鍵 ? 詞]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41-0202-02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讓更多的學生能夠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使學生獲得各種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廣泛,從而導致高校在校生的思想和行為日趨多元化,原有的學生管理方式難以適應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1]。目前高校在校生年齡一般為18~24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思想活躍,對社會以及學生管理方式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對各種信息辨別能力弱,并且易受到各種思想潮流的影響,這也對高校學生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高校學生追求高質量生活成為一種趨勢,但是現(xiàn)實生活與高校學生期望的差距越來越大,高校學生由于這種差距導致的心理問題時有發(fā)生,甚至出現(xiàn)了極端行為。因此,如何構建適應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路徑是擺在當前中國高校管理人員面前的難題。
一、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所面對的形勢
新時期信息化條件下,高校學生管理面對的形勢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具體表現(xiàn)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首先,高校學生思想狀況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越來越大。網(wǎng)絡的普及使學生獲得新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學生對信息的判斷能力不足,很多學生容易受到各種不良信息的誘惑,從而使部分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偏差。其次,高校學生管理的環(huán)境快速變化。人們普遍對知識提高重視使社會、家長、學生對高校以及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部分高校僵化的管理體制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從而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滿意度逐年降低。再次,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傳統(tǒng)的高校學生管理自上而下,學生管理人員是主體,對學生的管理是從上至下的管理方式,但是現(xiàn)如今學生思想獨立性強,不接受高校管理人員管理的越來越多,甚至部分學生直接抗拒管理,與學生管理制度相對抗,這也給高校學生管理人員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學生管理人員的工作承受著難以想象的壓力。
二、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受多元文化影響的學生陸續(xù)進入高校,傳統(tǒng)的學生管理方式與學生現(xiàn)狀存在較大的矛盾,總結起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學生管理中未能以學生為中心。目前在高校學生管理中,教師表現(xiàn)出較高的主導權,學生自主性發(fā)揮不足,很多高校尚未有效地發(fā)揮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動性未能有效發(fā)揮。由于當前學生更希望與高校教師在學生管理中實現(xiàn)平等對話,所以傳統(tǒng)的學生管理觀念與學生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二,高校學生管理中強調紀律、制度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出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對立的現(xiàn)象。很多高校學生管理人員在學生管理中,更加強調的是“管住”學生,未能從德育的角度引導學生,也沒能對每一個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疏導和管理工作,工作方式依靠的仍然是剛性管理模式,對學生紀律方面的要求采用的“一刀切”式硬性考核,盡管站在管理者角度最終目標是好的,但是由于學生的抵觸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目標[2]。
三、高校學生群體組成的復雜性給學生管理帶來了更多挑戰(zhàn)
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入學標準發(fā)生了較大變化,這也使學生群體組成越來越復雜,因此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首先,高校群體中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經(jīng)驗的人一起進入同一個群體中學習,而不同的學生群體對管理的認識不同,從而使“一刀切”式的管理方式面臨較大挑戰(zhàn)。其次,學生群體組成人員的不同導致學生之間價值觀存在差異,這就導致學生管理的滿意度存在極大差異。再次,傳統(tǒng)高校學生管理要求學生服從教師的管理工作,這就導致很多學生管理人員更加重視對學生的教導,而對學生的服務工作并未加以重視,這種上下級式的學生管理工作影響著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也難以適應高校學生“個性化”培養(yǎng)的需要。第四,高校學生管理中存在著標準化、統(tǒng)一化要求,而很多學生追求個性化、多元化思維,學生在校期間對各種學生管理制度存在較多意見,很少有學生愿意被紀律約束,由此導致學生管理中教師與學生存在對立的思維,甚至發(fā)生沖突。第五,學生個體背景的差異使得不同學生之間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學生的行為習慣以及抗挫折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學生存在叛逆心理,不服從管理事件頻發(fā)[3]。
四、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路徑
(一)以學生為本
根據(jù)高校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制定對應的管理措施。由于高校學生心理逐漸成熟,學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所以在學生管理中要注重以人為本,從全過程育人的角度進行學生管理工作。首先,在高校學生管理中,要實行全體教師以及領導干部共同管理,將學生管理過程融入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高校教育中處處育人的目標,學生管理工作圍繞整個教育過程展開。其次,高校學生管理人員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管理理念,在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從促進學生成長和引領學生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從為學生服務的角度工作,以人文情懷感化學生,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維護學生的尊嚴和合法權益,讓學生感受到高校的人文關懷。最后,建立健全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實現(xiàn)寬嚴相繼的管理方式。學生管理中,要根據(jù)不同專業(yè)和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制定符合高校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管理體制與制度,學生管理人員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靈活實施管理方式,避免“一刀切”式粗暴的管理方式[4]。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保障,所以要做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抓手之一。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從培養(yǎng)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出發(fā)點,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教學平臺,讓學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目前面臨的各種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三)運用現(xiàn)代化新媒體技術輔助學生管理
隨著手機進入高校廣大學生群體,利用新的新聞媒體平臺管理學生成為新的途徑,也為高校學生管理開辟了新的途徑。溝通是實現(xiàn)有效管理的最主要途徑,而利用手機以及目前即時通訊平臺,對高校學生進行實時監(jiān)控和管理成為很多高校采取的管理方式。盡管網(wǎng)絡信息混雜有不利的一面,但是其也有其他溝通途徑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作為高校學生管理人員,要善于運用各種新媒體,搭建起與學生溝通的橋梁,通過溝通增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通過交流使學生管理人員得到學生信任,這樣可以大大提高高校學生管理的效率,也有利于管理質量的提高。同時,目前部分通訊軟件開發(fā)了很多小程序,學生管理中可以通過小程序有效管理,例如晚上查寢,利用小程序的定位功能可以很好地達到管理和監(jiān)督目標,還避免了進入學生寢室引起學生反感。
(四)建立高效的學生管理隊伍
高效的學生管理隊伍是實現(xiàn)學生管理目標的基礎,因此,建設一支高效的學生管理隊伍是高等院校學生管理的必然途徑。學生管理隊伍建設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是教師隊伍的建設。優(yōu)選業(yè)務能力強的學生管理人員,通過專業(yè)培訓、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加強作風建設等方式提高學生管理教師隊伍的責任感和戰(zhàn)斗力;通過設置專門的學生管理工作專項科研項目,讓教師通過科研認識高校學生的管理規(guī)律,提高教師隊伍學生管理能力。第二,落實學生管理人員職稱評定政策,保障學生管理人員待遇的提高和上升通道的通暢,實現(xiàn)學生管理的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第三,建設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管理隊伍。如充分發(fā)揮各級學生會在學生管理中的職能和作用,在學生管理的多項事務中讓學生主動參與,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干部的帶頭作用,強調學生的自律性,以實現(xiàn)學生管理的最終目標[5]。
五、結語
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也是一項持續(xù)性的工作,工作內容復雜多變,這就要求高校學生管理人員不斷地學習提高,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工作,注意發(fā)揮學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斷總結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切實提高高校學生的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吉立,劉振平,張金安,等.高職園林技術專業(y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探討[J].天津農業(yè)科學,2016(3):148-150.
[2]胡在東,潘俊杰.人本理念視閾下高校學生柔性管理的路徑創(chuàng)新[J].智庫時代,2020(11):49-51.
[3]胡彩霞.論高校學生管理觀念的現(xiàn)代轉變[J].智庫時代,2020(10):89-90.
[4]秦朝明.新時勢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路徑分析[J].教書育人,2020(9):32-33.
[5]劉洋.高校學生差異化管理思路探析[J].智庫時代,2020(11):65-66.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