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舒曼
[摘 ? ? ? ? ? 要] ?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素質教育成為教育領域研究和實踐的關鍵內容,通過多樣化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是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高校作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增加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強化思政教育,促進學生良好人格及科學價值觀念的養(yǎng)成,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分析了第二課堂的概念與內涵,隨后分析第二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明確當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現(xiàn)狀和問題,最后探究新時代高校素質教育視域下的思政教育第二課堂的開展,明確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原則、目標、內容、形式及保障機制。旨在通過此次研究,明確第二課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fā)揮的效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完善提供指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提升。
[關 ? ?鍵 ? 詞] ?新時代;高等院校;素質教育;思政教育;第二課堂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41-0118-02
一、第二課堂相關概述
(一)第二課堂的概念
當下,學術界對“第二課堂”的概念并未形成統(tǒng)一定論,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第二課堂指的是學校教學計劃外,組織及引導學生開展的各種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1-2]。(2)第二課堂是一種新型教育教學形式,學生參加有組織的課余活動,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獲取知識及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屬于對學生考查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3]??偟膩碚f,第二課堂是相較于課堂教學,在教學目標和大綱規(guī)定的課堂教學之外,開展的有目的、有組織的實踐活動總稱,活動形式多種多樣且和學生教育相關。
(二)第二課堂的特征
第二課堂具有十分顯著的特征:(1)活動目標具有導向性。第二課堂活動是在教師指導及相關部門管理下開展的,屬于具有導向性的實踐活動體系,采取學生喜愛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及理想信念。(2)活動內容廣泛。第二課堂活動內容的廣泛性體現(xiàn)在時間充裕、空間廣泛及知識交叉等方面,除課堂教學之外的課余、節(jié)假日等均能夠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活動空間方面,第二課堂在校園內外的相關場所均能夠開展;知識交叉方面,第二課堂的知識內容涉及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具有跨學科和跨專業(yè)的特征。(3)活動參與的主體性。第二課堂活動中學生是主體,不僅需要學生積極參與,還要從思想層面上重視第二課堂,作為活動的參與者及設計者參與其中,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4)活動環(huán)節(jié)互動性。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強調學生自我學習和教育的作用,注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社會間的交流和互動,促使學生能夠獲得豐富、全面的知識,并且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二、第二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凝聚作用
第二課堂能夠通過特定的方式和內容,將表面上分散且差異較大的個體凝聚成一股力量。第二課堂本身的活動多樣,使其受到實踐及空間的限制較小,能夠利用的教學資源較豐富,可以使學校各個部門及社會力量凝聚成合力。第二課堂教學活動是長久的、系列性的,活動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團隊成員有組織、有計劃地設計與實施,使團隊成員扮演不同的角色。
(二)調節(jié)作用
調節(jié)作用指的是第二課堂能夠將知識性、思想性及趣味性融為一體,通過寓教于樂及寓教于行的方式,將比較枯燥復雜、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合理地融入實踐活動當中,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第二課堂靈活多樣的開放式教學活動,能夠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更加濃厚,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師生間、學生間以及學生與社會間的多重互動得以實現(xiàn),在活動中學生的思想得到碰撞和刺激,在開放式教學活動氛圍的影響下,既能夠保證學習效果,又能夠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影響其情感與價值觀念。
(三)轉化作用
高校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知識與才干的增長,同時還能夠陶冶情操、培養(yǎng)堅定信念,有助于學生人生經歷的豐富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第二課堂的轉化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可以利用多樣性的載體,強化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從而促進理論向實踐的轉化,達到“知行統(tǒng)一”。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均較為豐富多樣,符合大學生群體的特征。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第二課堂能夠將抽象、晦澀的理論知識,融入具有趣味性的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的精神面貌、思維觀念等受到影響而發(fā)生轉變,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xiàn)對學生思想及行為的教育,促使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
三、當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教學現(xiàn)狀和問題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教學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政府相關部門及高校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明顯提升,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對高校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抵御負面思想的能力,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念,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關鍵。高校、教師及相關研究人員針對思政教育實踐教學進行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旨在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促進思政教育成果的提升。首先,相關研究人員對思政教育實踐教學相關理論進行了豐富和完善,針對思政教育實踐教學的特征、內涵、形式及意義等,進行較為豐富的研究,并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提升路徑進行了研究實踐。
(二)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教學逐漸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舊存在較多問題,思政教育實踐教學的規(guī)范性、系統(tǒng)性不足,實踐活動相對薄弱,思政教育實踐教學的成效仍有待提升。
1.學生主體地位缺失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促進學生價值觀念及人格的養(yǎng)成,這就要求學生這一主體,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既要積極參與,又要真正關注思政教育和學習活動。但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缺失,教學活動成效十分有限。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等因素的影響,高校學生的數(shù)量顯著增加,在有限的師資力量下,思政教師的工作壓力明顯增加,大部分思政教學采取的是大班授課的方式。這種情況下,教師面對的授課對象是數(shù)百甚至上千人,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指導的工作量巨大,無法保證實踐教學的覆蓋面。
2.對于思政實踐教學的認知和重視不足
中央文件明確指出,“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這一指導思想并未得到重視和落實,很多高校對于思政實踐教學的重視明顯不足。部分高校領導和管理人員將學校建設及理論教學作為重點內容,沒有認識到思政實踐教學的長久性和實效性,甚至認為思政實踐教學是無實質作用的業(yè)余課程。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很多高校的思政實踐教學呈表面化、形式化發(fā)展態(tài)勢,并未真正獲得重視和發(fā)展。另外,思政實踐活動的開展是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的,很多高校在經濟壓力的影響下,淡化思政實踐教學活動,將其與社會實踐混為一談,出于省事、省時等思想,未在思政實踐教學活動中投入應用的精力和資金。
3.教師自身的實踐經驗不足
高校思政教育不僅需要教師具備堅定的信念及深厚的理論功底,還要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與實踐指導能力。但實際情況是,當下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師為剛畢業(yè)不久的年輕教師,此類教師盡管在學術水平方面較為優(yōu)秀,但是人生經歷、社會經驗等明顯不足,開展思政實踐教學的能力缺失。教學和實踐經驗不足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時,往往不能形成教學特色,導致學生對思政實踐活動的興趣不足,甚至出現(xiàn)抵觸、反抗情緒,嚴重影響思政教育成效。
4.教學活動不夠深入和多樣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各門課程是互相聯(lián)系和作用的,但同時課程實踐教學是各有重點的,需要教師的有效配合及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完善實踐教學設計和實施。但在當下的思政教學中,各科老師的交流與溝通明顯不足,實踐教學也是各自獨立開展,導致高校思政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嚴重不足。
四、結論
思政教育屬于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對于高校學生的價值觀念養(yǎng)成及人格培養(yǎng)十分重要,在科學教學體系的保證下,能夠發(fā)揮較為顯著的效果。但在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活動中取得的成效有限,學生主體地位未得到重視,教學活動受重視程度和多樣性均明顯不足,教師的實踐教學經驗明顯不足。第二課堂在內容和形式上均較為豐富和多樣,其趣味性、互動性、實踐性、自主性和導向性的特征,使其能夠為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強化做出貢獻,屬于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教學的重要方式。第二課堂活動具有長效性、潛移默化的德育效果,能夠通過多樣性的實踐活動,鞏固學生的課堂相關知識,并感染學生的情感、思想等,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價值觀念的養(yǎng)成和人格的完善。
參考文獻:
[1]陶好飛,陳玲.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yǎng)“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發(fā)展與實踐研究[J].高校共青團研究,2018,10(3):154-156.
[2]陳蓉娟.新形勢下高校思政課第二課堂構建的基本內容[J].好家長,2018,10(75):25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