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乾坤
[摘 ? ? ? ? ? 要] ?以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yè)為例,研究高等職業(yè)院校如何抓好專業(yè)教師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zhàn)場、課堂教學主渠道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切實承擔好學校、教師、課程的育人責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關 ? ?鍵 ? 詞]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41-0006-02
一、引言
課程教學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每門課程就是主渠道中的一段渠、主陣地中一塊責任田。高校應該認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為根本遵循,完善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發(fā)揮教師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zhàn)場、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守好每段渠、種好責任田,確實讓所有課程都承擔起育人的責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二、課程思政的內涵和意義
2016年,文匯報一篇關于《上海高校:“思政課程”轉身“課程思政”》的報道提出了“課程思政”概念。所謂“課程思政”,就是在專業(yè)課程中納入那些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內容。蘭州大學王學儉教授認為:“課程思政,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彼麣w納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理念是協(xié)同育人、結構是立體多元、方法是顯隱結合、思維是科學創(chuàng)新??傊n程思政就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課程思政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價值理念及精神追求融入各門課程教學,于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xiàn)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yǎng)相統(tǒng)一,解決專業(yè)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所以,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任務。
三、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實踐研究
(一)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和內容
根據《綱要》關于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y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高職院校應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使課程思政理念成為共識,全面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和立德樹人成效的提高。
根據《綱要》要求,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是對學生系統(tǒng)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教育。
(二)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根據《綱要》要求,高職院校應該依據專業(yè)教學標準,針對公共基礎課、專業(yè)教育課和實踐課,建構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其他課程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特別要結合專業(yè)特點,研究專業(yè)課程的育人目標,充分挖掘、合理提煉專業(yè)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根據課程性質和特點設定思政教育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效果為導向,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評價體系,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三)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和能力
提升高職院校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學校要重視、有機制、有督查、有激勵;二級學院要研究、有措施;教師要主動學習、積極實踐,有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可以從教師的思政教育理論素養(yǎng)、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能力、思政教育能力三方面加強落實。首先,采取送出去、請進來、校內組織等方式,分批次、多層次、多形式進行培訓;發(fā)揮校內思政課教師的幫扶作用,通過跟班聽課、專門輔導、共同研究等形式,幫助提升思政教育理論素養(yǎng)。其次,二級學院加強教研,組織教師互相交流、分享經驗教訓;組織教師參加專門的師資培訓班或研討班學習,學習其他學校教師的成功經驗和優(yōu)秀案例,提升挖掘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能力。最后,高職院校應組織邀請有經驗的教師做專題思政教學能力輔導,或者安排教師外出參加培訓及交流研討;定期開展課程思政示范教學或比賽;教師主動向思政課教師學習、請教如何在知識傳授過程中進行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認真研究高職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行為特點,盡量采用學生喜歡和愿意接受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課程思政建設實踐
專業(yè)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以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yè)為例,高職院校應該結合工學類專業(yè)課程特點,在課程教學中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科學精神,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fā)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1.設置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以WEB前端開發(fā)技術課程為例,高職院校要以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yè)教學標準為依據,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標準,結合課程特點和教學內容,設置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信息素養(yǎng)、工匠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
2.課程思政教學方法選擇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高職院校教師要認真學習研究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分組討論法以及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和方法,熟練掌握各種教學方法的內涵與實施要求,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有效運用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同時,高職院校教師要主動研究高職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行為特點,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合理選擇教學模式和方法;注重與學生在課堂及課余時間的交流,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價值取向和心理狀態(tài),采用學生喜歡和愿意接受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以WEB前端開發(fā)技術課程為例:教學一,課程導入,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以客觀、全面、系統(tǒng)的思維、態(tài)度或方式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做課程介紹時運用黃金圈法則,提出課程學習三問,引導學生思考:(1)為什么學習這門課?(客觀因素:專業(yè)培養(yǎng)要求,自己必須要學;主觀思考:自己為什么學習,激發(fā)內生學習動力);(2)這門課程怎么學?(課程特點決定適合什么教學方法,學生個人喜歡或愿意教師選擇什么教學方法);(3)這門課學習什么內容,或者通過這門自己想學到什么?(課程能夠提供的學習內容是什么,自己希望通過課程能學到什么)通過這三問,達到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目的,努力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二,網站創(chuàng)建:Web網頁設計與安全代碼設計、安全防御技術。以習近平“總體國家安全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元素,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1)學生課前完成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情況和大學生網絡行為調查。(2)課堂上教師以典型網絡安全事例引入課堂內容。(3)介紹網絡安全知識、安全法規(guī)和網絡安全問題。(4)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和能力。(5)學生討論交流在網絡安全防范方面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以此達到培育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安全價值觀念、危機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學三,Javascript編程和交互網站開發(fā),以工匠精神、合作意識、職業(yè)道德為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1)教師介紹Javascript編程知識。(2)學生Javascript編程實訓。(3)教師穿插實例,引導學生思考學習編程的意義,交流分享編程的感受。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嚴謹、一絲不茍、耐心、專注、堅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團隊合作意識;遵守軟件行業(yè)公約、知識產權保護等職業(yè)道德。選擇三個教學內容,挖掘選擇并融入思政元素,以合適案例為教學切入點,充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實施思政教育,達到育人目標。
4.課程思政建設考核評價
高職院校要建立健全部門(二級學院)、專業(yè)、教師、課程幾個層面和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監(jiān)督檢查和激勵機制,探索制訂或引入課程思政評價標準,將評價結果應用到部門考核、教師職稱評聘、崗位薪酬、評優(yōu)評先、培訓進修等工作中,促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落地見效。教師要修訂完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實施教學效果和育人成效雙標準評價,設計評價量化指標,增加育人成效的評價比重。同時,實行教學效果師生互評制度,從學生角度考察教師的育人工作和效果。
四、結語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做好頂層設計和規(guī)劃,結合專業(yè)課程特點,分類指導、循序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應該強化育人意識,在課程中細化課程思政內容與目標,充分挖掘、有效選擇思政元素并與教學有機融合,探索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不斷提高育人質量。
參考文獻:
[1]上海高校:“思政課程”轉身“課程思政”[N].文匯報,2016-10-30.
[2]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50-58.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