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臺州童謠以臺州方言吟誦,言簡意賅、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生動地反映了臺州的風土人情以及人們利用童謠這種口頭文學形式,表達對社會現(xiàn)實的認知與態(tài)度。臺州童謠古韻氣息濃厚,地域特色鮮明,是古老的吳越文化在臺州民間的活態(tài)遺存,對于探索臺州文化的歷史變遷,了解當?shù)孛癖姷纳蠲婷?,鉤沉鄉(xiāng)土文化的歷史記憶,具有一定的人文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臺州童謠 藝術特征 人文價值
童謠是指在兒童中傳唱的民間歌謠。古人把歌和謠區(qū)別看待,“唱有曲調為歌,唱無曲調為謠”a。 一般說來,歌因為受曲調的制約,歌詞結構嚴謹,節(jié)奏抑揚頓挫,旋律跌宕起伏。謠不配樂,沒有固定曲調,取吟誦方式,章句格式比較自由,節(jié)奏比較緊促,但講究押韻,是一種以方言吟誦的口頭韻文,鄉(xiāng)土味十足。出自市井之口的童謠既是社會生活的時代鏡像,也是方言俗語的珍貴寶藏,更是人文歷史的鮮活見證和風土人情的真實寫照。b
臺州童謠以吳越語系臺州方言吟誦,言簡意賅、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于傳誦,生動地反映了臺州的風土人情以及人們利用童謠這種口頭文學形式,表達對社會現(xiàn)實的認知與態(tài)度。臺州童謠古韻氣息濃厚,地域特色鮮明,是古老的吳越文化在臺州民間的活態(tài)遺存,對探索臺州文化的歷史變遷,了解當?shù)孛癖姷纳蠲婷?,鉤沉鄉(xiāng)土文化的歷史記憶,具有一定的人文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一、臺州童謠的藝術特征
臺州童謠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彩,通過數(shù)字謠、問答謠、連鎖謠、繞口令、顛倒謠、字頭謠、謎語謠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反映臺州的地域風情、歲時節(jié)令、市井生活、風物特產、娛樂游戲等不同的題材,對兒童進行潛移默化的啟蒙教育。現(xiàn)從表現(xiàn)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兩方面闡述臺州童謠的藝術特征。
(一)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
語言的游戲性是童謠的本質屬性,童謠的游戲性往往通過數(shù)字謠、問答謠、連鎖謠、繞口令、顛倒謠、字頭謠、謎語謠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展示出來,這些具有語言游戲性質的童謠,以生動有趣的表現(xiàn)形式,天馬行空式的思維特點,充滿童真趣味的豐富想象,起著寓教于樂的作用。
1. 數(shù)字謠。數(shù)字謠是以適合兒童審美心理的語言藝術來培養(yǎng)兒童認識數(shù)字概念的童謠,它將數(shù)字與語言巧妙地結合起來,把數(shù)字嵌進兒童感興趣的事物中,起到訓練兒童認識數(shù)字能力的作用。如《荷花令》:“一朵蓮,兩并蒂,三節(jié)藕,四絲連,五葉圓,六花開,七蜻蜓,八點水,九好景,十結果?!边@首數(shù)字謠以三字經的形式,句首從一到十,句句遞進,簡明扼要地道出荷花的生長特點、外在形態(tài)和人們對它的評價,既教兒童認識數(shù)字,又普及自然常識。
2. 問答謠。問答謠也叫對歌、盤歌。采用一問一答或連問連答的形式來敘述事物,反映生活,激發(fā)兒童思考,引導他們認識事物及其道理。這類童謠往往采用排比、頂真、反復、對偶等修辭手法,揭示事物的特征,具有開發(fā)兒童思維、增強認知水平的功能,而且也表現(xiàn)出兒童喜歡刨根究底的好奇、好問心理特點。c如 《后門啥子叫》:“后門啥子叫?后門鳳凰叫。鳳凰咋會叫?鳳凰頭頸長。蛤蟆頭頸短咋會叫?蛤蟆嘴闊。畚斗嘴闊咋勿會叫?畚斗竹做。笛子竹做咋會響?笛子孔多。米篩孔多咋勿會響?米篩有沿。銅鑼有沿咋會響?銅鑼銅做。銅槌銅做咋勿會響?銅槌實肚。炮仗實肚咋會響?炮仗藥做。格末藥店藥多咋勿會響?”這首童謠以間接頂真的手法,一路追問,上遞下接,步步遞進,層層深入,貫穿到底,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意思。童謠中蘊含著一個道理,就是看問題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這對于拓寬兒童的知識面,提高兒童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辯駁能力大有裨益。
3. 連鎖謠。連鎖謠也叫連鎖調、連鎖體、連珠體。它采用頂真的修辭手法,前后句隨韻黏合,逐句相連?!绊斦胬m(xù)麻”是連鎖謠的修辭特征,“隨韻黏合”是連鎖謠的結構特征,“中途換韻”是連鎖謠的韻腳特征,“無意味之意味”是連鎖謠的表現(xiàn)特征。d連鎖謠環(huán)環(huán)相扣、隨韻相連,讀來一氣呵成,能夠訓練兒童思維和語言能力。如《大蛇吃小蛇》:“大蛇吃小蛇,小蛇吃蛤蟆,蛤蟆吃蚱蜢,蚱蜢吃稻蟲?!边@首童謠以頂真的手法說明了自然界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鏈。淺顯易懂的四句話,道出了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
4. 繞口令。繞口令也稱拗口令、急口令。它是把一些發(fā)音相近而又容易混淆的字連綴成有一定意義的童謠,是專門用來訓練兒童發(fā)音的。它要求孩子注意力集中,口齒伶俐、吐字清楚、發(fā)音準確,這對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e如《鼓與虎》:“墻上掛只鼓,鼓上畫只虎。老虎抓破鼓,買塊布來補。不知布補虎,還是布補鼓。”繞口令是訓練兒童語言能力的最好方法。這首《鼓與虎》語言精練,押姑蘇轍,圍繞著“鼓、虎、破、布、補”幾個字敘述故事,既富有童趣,又能訓練口語表達能力。
5. 顛倒謠。顛倒謠有正話反說的意思,它所表現(xiàn)的都是現(xiàn)實中不可能發(fā)生的反常事情,這類童謠往往通過夸張和想象的手法,有意顛倒事物的正常關系和各自特征,造成荒唐、古怪的感覺和詼諧、滑稽的意趣,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創(chuàng)造出輕松愉快的氛圍,調節(jié)兒童的情緒,培養(yǎng)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如《賊來偷醬缸》:“月亮白光光,賊來偷醬缸。眼瞎的人看見了,耳聾的人聽到了。啞巴高聲喊有賊,蹩腳人追上去,一把抓住賊的頭發(fā),頭發(fā)被抓落,發(fā)現(xiàn)賊原來是個和尚?!边@首童謠圍繞賊來偷醬缸這一事件,顛覆了生活常識:瞎眼能看見,耳聾能聽見,啞巴會喊,瘸子會跑,和尚有頭發(fā)……通過敘述這些有悖于常理的事,造成一種喜劇性的效果。
6. 字頭謠。字頭謠是一種傳統(tǒng)的童謠形式,是指每一句末尾的字詞完全相同,一韻到底,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加上字頭謠的語言通俗易懂、親切幽默,所以很受幼兒喜愛。常見的字頭謠是以“子”“頭”“兒”作為句尾字。如《頭字歌》:“天上日頭,地下石頭,嘴里舌頭,手上指頭,桌上筆頭,床上枕頭,背上斧頭,爬上山頭,喜上眉頭,樂在心頭。”這首《頭字歌》看似是“頭”字的簡單疊加,其實是在詠唱生活和勞動的情景。詞語的搭配十分準確而巧妙,兒童通過誦讀這樣的童謠,可以準確地掌握和區(qū)分各種“頭”字的用法和含義,對于豐富兒童的口語表達能力大有裨益。
7. 謎語謠。謎語謠一般由謎面(喻體)和謎底(本體)組成。謎底就是所猜測的對象,謎面則是啟示猜測著的話語,往往運用比喻、擬人、描述等方法去暗示本體的特征,與成人詩詞里的詠物詩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f如《動物謎謠》:“天迷迷,我先啼。日里怕老鷹,夜里怕狐貍。喵嗚喵嗚,小小腳爪像彎刀,雙眼圓圓四圈照。愛吃魚,打虎跳,會捉老鼠本領高。嘎嘎嘎,嘎嘎嘎,走起路來真好笑。搖搖擺,搖搖擺,好像小船水上漂?!边@首童謠用生動形象、天真活潑的語言描繪三種小動物的特征和習性,謎底分別為雞、貓、鴨子,都是小朋友喜愛的小動物。
(二)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
童謠的表現(xiàn)手法是指語言藝術和修辭手法,童謠靠口頭傳遞和聽覺接受信息,語音是否和諧就直接影響到語言表達的藝術效果。語言修辭既要達到音節(jié)協(xié)調的藝術效果,又要平仄交錯,抑揚有致,韻律悠揚,富有節(jié)奏感。押韻、疊音、反復、對偶、比喻、擬人、夸張、排比、起興等語言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使童謠盤旋回環(huán),連綿不斷,聲情并茂,大大提高了語言的藝術感染力和傳播力,為廣大兒童所接受和喜愛。
1. 押韻。押韻是童謠的共同特征和基本要求。童謠在本質上是與吟詠和歌唱相關聯(lián)的,對韻律有特殊的要求。無論從朗讀效果,還是從聽覺效果上來講,押韻有助于感情的表達和詞義的集中。童謠押韻之后語音更加和諧協(xié)調,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能誦能唱,富有音樂美感,易于在民間流傳。g 如《對字歌》:“蝦對蟹,賊對拐,糠篩米篩對籠大,八哥對鵓鴣,青菜對豆腐,外公對外婆,表妹對表兄,酒壺對酒盅,方糕饅頭對米粽?!惫艜r候文人吟詩作文講究對仗押韻,即字數(shù)相等、發(fā)音相諧、含義相似、詞性一致、韻腳整齊的詞句作為上下聯(lián)結構巧妙地整合在一起。這首《對字歌》用臺州方言朗讀對仗押韻,朗朗上口,通俗順暢,既是文字游戲,又是智力游戲,考驗兒童的語言能力和知識面,并帶著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讀來頗具地方風味。
2. 疊音。疊音又稱疊字,指相同字(音節(jié))的重疊。疊音也是漢語的一種富有特色的語音修辭手段。它利用漢語音節(jié)的特點,通過聲音的復疊,加深記憶,使反復疊加的感情與語氣得以準確表達。如《斗斗蟲》:“斗斗蟲,蟲裊裊,斗斗鳥,鳥有飛,斗斗雞,雞有啼,斗斗蝴蝶飛過溪,飛呀飛。”這是一首親子游戲童謠,大人握著小孩的雙手,邊吟誦童謠邊做指尖對指尖的游戲動作。為了配合手指動作,將疊音字“斗斗”反復使用,使孩子在愉快的手指游戲動作中,加強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這首童謠包含了疊音、押韻、頂真等語言表現(xiàn)手法,是游戲與語言結合的典范。
3. 反復。反復是童謠中普遍使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同一首童謠中,相同或相近的詞和短語反復使用,像導線一樣把整個詩篇串聯(lián)起來,不僅可以分清結構層次,銜接段落和篇章,還可以幫助記憶,加深印象,增強語言的節(jié)奏感。如《車車郎》:“車車郎,車車水,車條黃魚兩斤幾。熬熬一小鑊,斛斛一蚌殼。車車郎,車車水,車到外婆水缸里。大娘舅,小娘舅,勿用擔水。”這首童謠描寫農人車水的生活場景,“車車郎,車車水”的反復出現(xiàn),使語言生動有趣,人物形象鮮明,富有生活氣息,并且段落結構分明。對于兒童而言,重復是增強記憶的最有效方法,反復中又有變化,使人不覺得枯燥。
4. 對偶。對偶是漢語特有的修辭手法之一?!罢f話中凡是用字數(shù)相等,句法相似的兩句,成雙作對排列成功的,都叫作對偶辭”h。對偶從格律方面的要求不同來看,有嚴對和寬對之分。嚴對要求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平聲字對仄聲詞,且用字不能重復,古詩詞中用的多為嚴對。寬對,除了上下句字數(shù)相等外,結構可以不完全相同,詞性也不必相同,平仄不用非要相對,個別字也不避諱重復。i童謠中的對偶多為寬對。如《龍生龍》:“龍生龍,鳳生鳳,大蛇生兒鉆墻弄,老鼠生兒打地洞。”這首童謠以對偶的手法,通俗易懂地說明自然界遺傳基因決定物種的差異。
5. 比喻。比喻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就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各取其相同的具有本質意義的特點來互相比較,這樣一來,那個要描寫的事物的某一特點就更為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了。童謠中的比喻可以加強事物的形象性,幫助兒童理解比較深奧的道理。如《蜻蜓歌》:“蜻蜓,蜻蜓,尾巴像鐵釘,眼睛像銅鈴,翅膀像方紗,做官代代清?!边@首童謠以比喻的手法,寫蜻蜓的尾巴像鐵釘,眼睛像銅鈴,翅膀像方紗,最后從蜻蜓的翅膀聯(lián)想到古代官員的烏紗帽,暗喻做官要像蜻蜓一樣清正廉潔。童謠寓教于樂,反映了老百姓對清官的贊許。
6. 擬人。擬人也是童謠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兒童的生活知識和社會經驗要比成人貧乏得多,許多東西是他們難于或無法完全理解的,但他們又迫切地想要了解。因此,童謠往往從兒童的閱歷和心理出發(fā),把表現(xiàn)對象加以擬人化,這樣,就可以得到兒童的理解和認識,極大地滿足了兒童的好奇心,并啟發(fā)了他們的想象力。如《青花田雞》:“青花田雞,身穿綠衣;白天抲蟲,夜里唱戲。”這則短小精悍的童謠以擬人化的手法描寫了青蛙的活潑、可愛、勤勞、勇敢。孩子們心中的大自然是無比美好的,那些鳥獸昆蟲常常被賦予人的思想感情,充滿了生活的樂趣。
7. 夸張??鋸堃彩峭{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它從兒童天真爛漫、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出發(fā),根據表現(xiàn)對象的本質特點,給以夸大性的描繪,以收到某種藝術效果。如《大腳娘》:“大腳娘,一步跨過九垛墻,踏死十豬九頭羊。前屋叫賠豬,后屋叫賠羊。大腳娘,真?zhèn)?,雙雙眼淚落地上,哪曉得,水滿田洋成災殃。大腳娘,真悲傷,一腳跳進海中央。心想這下會淹死,哪曉得,海水只滿腳跟上,一腳踢倒了海龍王的外婆娘。”這首童謠通過夸張的手法,講述了大腳女子的奇遇。這些有悖于常理的事情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發(fā)生,但通過極度的夸張,使之帶有一種戲劇性的色彩,增強了童謠的幽默感和趣味感。兒童在吟誦過程中,獲得了離奇故事情節(jié)帶來的樂趣,滿足了兒童的好奇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語言文學的熏陶。
8. 排比。把三個以上同類詞組分句成串排列,以達到結構勻稱、說理有力、敘事生動、抒情深刻的目的,這種并列方式的修辭手法叫排比。排比是一種表現(xiàn)力極為豐富的修辭手法。正確運用排比手法,能使文字語意豐富、力量集中、形式整齊、語氣貫通、音律頓挫。童謠中運用排比手法能使作者的思想得以深刻表達,又給予讀者以美的享受。j 如《啵歌仔》:“什么出世滑溜溜?什么出世兩條須?什么出世落下頜?什么出世無目睭?鰻魚出世滑溜溜,紅蝦出世兩條須,仔膏出世落下頜,海蛇出世無目睭。”這首童謠前四句以排比的手法連續(xù)追問,后四句同樣以排比的手法依次作答,語氣貫通,一氣呵成。通過童謠可以發(fā)現(xiàn),地處東海一隅的臺州有著豐富的水產資源。
9. 起興。起興,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对娊洝分写蟛糠诌\用了比興的手法,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謂起興,就是先說別的事物,再說要說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詩章的開頭,由此及彼,引入想說的正意。它有起情,營造作品氣氛,協(xié)調韻律,確定韻腳和語勢,拈連上下文關系等的作用。如《屋里米桶吃勿空》:“螢火蟲,夜夜紅,公公挑擔賣胡蔥,婆婆劈篾糊燈籠,兒子搭脈做郎中,媳婦織布忙裁縫,屋里米桶吃勿空。”這首童謠以“螢火蟲,夜夜紅”起興,切入主題后說的是一戶人家家庭成員各自手中的活計,表現(xiàn)傳統(tǒng)農耕社會尋常百姓家庭生活的生動畫面。表面上看,起句與正文并無聯(lián)系,但在民間文學中起著隱喻、轉接的作用。
二、臺州童謠的人文價值
千百年來,臺州童謠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著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傳遞著親切耳熟的鄉(xiāng)音,傳誦著瑯瑯上口的鄉(xiāng)韻,訴說著耐人尋味的鄉(xiāng)情??梢哉f童謠是人生教育的啟蒙課,文化知識的傳播器,滋養(yǎng)身心的精神食糧。臺州童謠作為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審美價值、娛樂價值、認知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
(一)教育價值
童謠是口耳相傳的口頭文學珍品,記載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動地反映了本地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和群眾生活面貌。童謠具有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功能,兒童在吟誦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智力啟蒙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語言是教育的工具,4—10歲是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從牙牙學語開始,童謠是幫助兒童掌握母語的最好手段。童謠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童謠中反映的生活場景、勞動場面、風土人情、歲時節(jié)令、自然風物、名勝古跡、人生禮儀、故事傳說、童話世界,如同一部百科全書,兒童從中受到的教益將會影響終生。
(二)審美價值
童謠具有獨特的語言藝術魅力,那些膾炙人口、淺顯易懂,能說、能唱、能游戲、能表演,為孩子們所喜聞樂見的民間童謠,不僅給人們的童年帶來無窮的樂趣,而且在起興、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反復、對偶、頂真等修辭手法中,使兒童潛移默化地受到語言美、音樂美、文學美的熏陶。美感是需要從小培養(yǎng)的,兒歌童謠是在媽媽懷里接受的人生美育第一課。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審美教育是最自然、最真摯、最直接、最有效的,它不用借助外力,僅僅依靠口耳相傳,便能入耳牽心,賦予孩童快樂和美感,并充盈他們的精神,陶冶他們的情操,啟迪他們的智慧,健全他們的心靈……所以,童謠是美化心靈的精神大觀園。
(三)娛樂價值
童謠有著陶冶性情的娛情價值和愉悅身心的娛樂價值。有一部分童謠是專門為配合兒童游戲而創(chuàng)作的,孩子在吟誦童謠時可以同時游戲,如《斗斗蟲》《拍手歌》《點點扳扳》《跳繩歌》等。游戲精神是毫無功利、極富動感的玩的精神,對兒童來說,一切現(xiàn)實活動都帶有游戲的性質,他們的生活就是游戲,他們的游戲就是生活,兒童在游戲中成長。童謠本質上就是一種語言游戲,兒童在語言游戲中獲得快樂、幸福和滿足。在童謠中,兒童可以通過想象把虛擬的世界和現(xiàn)實的世界轉化和平衡,通過語言所筑構的虛幻世界提供給他們新奇的角色體驗、情感體驗,從而激活他們內在的情緒體驗,把現(xiàn)實和幻想的世界合二為一,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四)認知價值
童謠中有包羅萬象的認知內容,有贊美家鄉(xiāng)自然風光的,有歌頌歷史英雄人物的,有描寫社會家庭生活的,有教育孩子傳統(tǒng)美德的,有表現(xiàn)家鄉(xiāng)民俗事象的,有描繪地方飲食文化的……知識的積累往往是從童謠開始的,如臺州童謠中有數(shù)數(shù)歌、搖籃曲、游戲歌、逗趣歌、教誨歌、時政歌、風俗歌、生活歌、儀式歌、謎語歌、問答歌、時序歌、顛倒歌等。這些童謠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傳授著生活知識和經驗,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大千世界,了解臺州風土人情。寓教于樂是童謠呈現(xiàn)出來教育孩子和孩子自主學習的一大特色,在生動有趣的童謠中,孩子學會了科學文化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五)文化傳承價值
臺州童謠中蘊含著當?shù)孛癖娫谏a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豐富知識和生活經驗,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短小精悍、寓教于樂的童謠符合兒童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那些用簡潔生動的方言韻語創(chuàng)作并廣泛流傳于兒童中間的口頭短歌,對于識字不多的兒童來說,是一種最好的啟蒙教育素材。童謠中承載著鄉(xiāng)土文化的精髓,是人民群眾思想感情、觀念遵從、精神生活的載體,童謠的內容不僅反映人們的衣食住行、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還包括豐富多彩的人生禮儀與獨特的民俗文化。百科全書式的童謠在文化傳承和審美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各種渠道,傳承保護好本土童謠。
a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歌謠集成·浙江卷》,中國ISBN中心1995年版,第8頁。
bdfgij鄭薏苡:《溫州童謠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第39頁,第43頁,第87頁,第116頁,第118—119頁。
ce 趙雪蓮:《臺州童謠輯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06頁,第242頁。
h 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頁。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20年度臺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臺州童謠研究”(20GHB12)的成果
作 者: 黃秀秀,臺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前教育。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