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俊潔 方崢煒
(廣東培正學院,廣東 廣州 510830)
中國的文化早在張騫出使西域時期時就已經(jīng)傳入了西亞和歐洲了。漢堡大學和柏林大學分別在1909 年開設了漢學專業(yè)和漢學教授席位;1914 年萊比錫大學建立了東亞語言學院,是漢語教學在德國的開端。在新中國成立后,德國于1962 年開辦了慕尼黑圣安娜高級文理中學,用于漢語教學。20 世紀80 年代后,德國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正隨著漢語和中華文化在德的傳播而有所好轉,并且中德雙方舉行了很多文化和語言的研討交流會。到 2016 年,德國已經(jīng)有三百多所學校開辦漢語課程,其中孔院更是作為最主要的渠道受到廣為關注。
隨著漢語教育的推廣和流行,越來越多的德國中學生通過申請國家漢辦獎學金等方式到中國繼續(xù)深造。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介紹,目前每年赴華學習的德國學生超過8000 人,兩國高校建立了1300 對校際伙伴關系。孔子學院在德國達到19 所,10 個聯(lián)邦州制定了漢語教學大綱,3 萬人學習漢語。
受制于語言環(huán)境,漢語教學仍是以知識性為主,技能型有待提高;近年來,漢語技能教學、專業(yè)漢語教學發(fā)展迅速。(較早進行漢語研究與教學的高校:柏林、漢堡、萊比錫、法蘭克福。)
語言形式上注重句法的分析與教學,漢字的教學較難且周期長;語言意義上注重對篇章的理解、對漢語的語用、日常交際進行教學。
兼顧語言的結構與功能,且近年來越來越注重漢語實用功能的教學。
先音后義后形;漢字教學循序漸進。
德國多個州將漢語定位為“較遲開始學習的外語”,建議9年級以后學習。
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義務教育階段的選修課教學、高校選修課教學、孔子學院教學、“人民高校”等繼續(xù)教育教學)、華裔子弟的漢語教學、漢語專業(yè)教學(本科教學、研究生教學;學術型漢語教學與研究)。
目前德國漢語教師主要由以下幾個群體組成:本土的漢學家,或者漢學、漢語師范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德籍華人或者華裔;國家漢辦外派的專業(yè)漢語教師;以及在德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然而絕大多數(shù)德國中學漢語教師都是合同制臨時教師。這種狀態(tài)與德國蓬勃發(fā)展的漢語教學形勢極不相稱。目前德國還沒有本土培養(yǎng)的漢語師范專業(yè)生,也沒有與中學漢語教育相關的教學研究與評估。因此,急需培養(yǎng)德國本土漢語教師。
德國中小學使用的漢語教材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經(jīng)過國家漢辦審核、中國國內出版發(fā)行的對外漢語教材,比如《新實用漢語課本》《快樂漢語》等。不過大部分的教材都為英語版,雖最近德文版翻譯教材的數(shù)量在逐步增多,但這些翻譯教材并不是具有國別針對性的教材,這只是一種語言上的轉換而已,完全沒有考慮到德國學生的文化特點、學習特性和生活語境。另一類則是德國漢學家、漢語教學研究者針對德國學習者外語學習特點合作編寫的漢語教材,如中學廣泛使用的教材《懂不懂》《漢語,說,讀,寫》《聊聊》等等。近年來,一些專業(yè)的漢語教學組織也都編寫出版了一系列教輔用書,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德國中學漢語教學的資源,為漢語教學提供了可以參考的依據(jù)。
德國漢語教師基本上以外派教師和當?shù)厝A人為主要群體,外派教師主要通過中國孔子學院和漢辦派遣為主,一般任教時間短且人員流動性較大,師資力量得不到鞏固和建設;當?shù)厝A人出任漢語教師雖然能夠相對穩(wěn)定,但是由于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出身的限制,語言知識和語言教學知識有所欠缺,在專業(yè)技能上有所偏失。其次,由于德國教育系統(tǒng)的嚴謹性,我國培養(yǎng)的大量漢語國際教育人才不能申請當?shù)亟處熧Y格證,在資源配置上同時也出現(xiàn)人才浪費,教育系統(tǒng)的不對等造成資源浪費,也是我們在資源交流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德國漢學和漢語教育雖然很早就開始了,但是由于對中國和漢語的研究相對滯后,導致德國當?shù)爻霭娴慕滩膬热葸€是停留在20 世紀的內容。內容的陳舊和信息相對的滯后,不能給學生帶來更為直觀和真實的現(xiàn)代中國的樣貌,更不能讓學生全面了解中國當代發(fā)展和特色,勢必會造成信息滯后性和交流障礙,同時也會讓學生產(chǎn)生錯誤的中國觀念,在錯誤中學習,也會降低學生對漢語的興趣。
德國漢語教學資源主要以當?shù)爻霭嫔缬∷⒌慕滩臑橹鳎o之以YouTube等網(wǎng)絡視頻資源。教育資源的種類甚少且涉及面相對較窄,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就可能出現(xiàn)資源短缺問題,不能更好地自主學習和更為充分地展開教學。
對于大部分只把學習漢語當作是愛好和興趣而非應試或其他主觀性因素的學生來說,在前期飽有興趣的時候有極大的興趣學習漢語,但在中后期,漢語的學習難度逐漸加深,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相應的慢慢地減弱。初學者在剛開始學習漢語時語音相對簡單積極性也就高些,但是中后期的漢字語法等越來越難,也就使得學習者積極性不斷減退。學生一旦缺乏了學習的積極性,教學就會進行的相對艱難。
每個學生接收知識的水平和速度都大不相同,漢語語音的學習對于大部分的德語母語者最難的就是有聲調,這對德國的學生來說完全是陌生的,尤其是那些青少年時期之后才開始學習漢語的學生想要掌握漢語的聲調幾乎是不太可能的;語系大有不同對于未接觸過漢語的德國學生來說漢字更是難上加難。漢字教學如果速度過快對于德國學生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學習進度就會相對緩慢。
對于二語學習者來說會話是聽說讀寫中最難的,想要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語言體系并不容易,漢字的結構復雜,對于德國學習者來說認讀相對簡單但是書寫規(guī)范與美觀還是很有難度。
條件允許可以漢辦和德國教育部門進行協(xié)商合作,首先根據(jù)德國教育系統(tǒng)要求的實際情況確定在漢語教師在德國任教所需要的條件,確定在中國也可完成培養(yǎng)的部分,以及德國教育部門可以提供幫助的部分(如當?shù)貪h語學習的需求等),商議好大綱和教師資格證的對接等問題;其次德國本土華人與漢辦的培養(yǎng)老師進行對接,定期進行人員交流學習,在符合制訂大綱的前提下,外派教師可得到當?shù)貙嵺`機會,本土華人老師也有機會進修漢語教學提高自身能力,工作上也實行分工合作;最后,外派教師的聘用要改變,更適合當?shù)厍闆r及能長期工作的優(yōu)先考慮,同時提高外派教師的待遇保障等。
根據(jù)德國漢語教育的大綱中德老師合作重新編制教材。內容要求不僅能讓學生學會實用的漢語知識,掌握會話運用能力,更能講好當代中國樣貌,讓學生能學能用,了解到一個開放包容的中國,同時剔去敏感內容。
組織人員開發(fā)中德雙語說書等傳統(tǒng)藝術內容的新形式,按當?shù)厍闆r引進中國動畫等,同時發(fā)動外派教師的智慧與當?shù)厝A人合作,選取一些普世的內容組織游戲等,讓德國學生不僅在教材中能接觸漢語,在有趣的故事中也能體驗古老的中國智慧和當代中國人的熱情,寓教于樂。
除了上面提到的豐富漢語學習資源外,多組織漢語講故事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增加成就感;同時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讓中德學生進行交流學習,組織當?shù)貙W生來中國實地實習參考,體驗中德友誼,也能找到自己學習漢語的定位,明白學習漢語是很有用的,確定目標,提高積極性。
在語音教學的開始就強調聲調在漢語中的重要性,每天進行短時間就能完成的聲調練習;多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讓漢語先融入學生的學習行為中,從較容易接受的聽說開始增加學生的運用能力和成就感;漢字的學習可以適當放慢進度,通過基本的部首形義講解讓學生明白漢字的基本結構,慢慢培養(yǎng)漢字辨識和讀寫能力,掌握一定漢字后與口語對接,會逐漸加快學習進度。
介紹一定的音像資料給學生學習,同時逐步從完形填空、看圖說事到話題會話,鼓勵學生多說而不是在意對錯,老師適當糾正,多運用任務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書寫可以先掌握認讀,有一定基礎后結合字帖慢慢練習書寫。
據(jù)介紹,截至2014 年,全德有304 所中小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其中有70 所中學將漢語設為選修課或者畢業(yè)會考科目,全德學習漢語的在校中小學生已經(jīng)達到1 萬人。25 所大學建有漢學系并設置約50 個漢學教席。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董琦指出,漢語熱在德國持續(xù)升溫,這與兩國在政治上的互信和經(jīng)濟上的緊密聯(lián)系分不開,也體現(xiàn)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影響力日益擴大。
不僅是在德國伯樂中學,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德國中學開始開設漢語課。據(jù)統(tǒng)計,德國目前有300 余所中小學開設了漢語課,其中近70 所中學把漢語作為正式學分課程及高中畢業(yè)會考科目。在北威州,有學校從初中就開設漢語課。2018 年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預計有200 多名中學生在畢業(yè)考試中選擇漢語科目。根據(jù)北威州2014 年公布的最新教學大綱,學生經(jīng)過三年漢語學習,需掌握功能交際、跨文化交際、語言貫通等目標。隨著越來越多的德國人開始學習漢語,漢語教學在德國也發(fā)展得如火如荼,如若是想要讓漢語在德國有更好的發(fā)展,讓中國文化在德國更好地傳播,就還需要在師資方面,教學方面多努力,從而使德國漢語教學的質量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