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 李學強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發(fā)展能夠彰顯學科本質特點、具有育人價值的素養(yǎng)教育。化學是一門貼近實際生活、具有較強實用性的基礎自然科學,也是高中生學習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對于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lián)系的認識還不夠深入,這一階段正是培養(yǎng)學生化學應用意識、學科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在高中教育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應用意識,能夠幫助學生對與化學相關的社會生活問題抱有較高的敏感度并作出合適合理的判斷,提高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形成較為完整的化學思維,滿足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要求。因此,化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實施好化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才能保證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落實與發(fā)展。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師生往往只注重分數,導致在實際的中學化學教學中普遍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不重視對學生化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且單一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難以有效理解化學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對所學的化學知識一知半解,更談不上將理論靈活應用于實際。最終降低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與積極主動性,導致學生在化學應用能力方面比較薄弱,缺乏應用化學的意識與能力。
化學作為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一門實用性基礎學科,發(fā)展學生的素養(yǎng)教育已是必然趨勢,要將傳統(tǒng)的化學學習從單純的“學會”轉變?yōu)椤皶W、學會并會用”。所以,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想與教學方式,不僅要重視傳授化學基礎知識,還需要將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運用化學知識,從化學學科的角度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應用意識,提升學生的化學應用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1]。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應用意識教師可以利用化學歷史及一些隱含化學知識和規(guī)律的社會新聞等,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嘗試從化學的角度利用化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積極地投入到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地給予學生引導,幫助學生通過解答和挖掘問題情境背后的化學實質進一步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該堂課的知識內容,要引導學生根據所學內容舉一反三,遷移運用于其他的實際問題。借助問題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意識,使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離子反應”的教學,它是高中化學課程的核心概念,是學生形成微粒觀、變化觀的重要載體。在此之前,學生對于酸堿鹽之間的反應大多停留在宏觀層面,首次從微觀視角分析溶液中微粒間的相互作用是存在障礙和難度的,容易對教學內容失去興趣。教師可以結合故事背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甚至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意識。
【問題情境】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南征到云南洱河,遇到四口毒泉,其一為啞泉。天氣炎熱,將士們飲用啞泉水后全都說不出話來。后幸遇一位老者指點,復飲安樂泉水,隨即吐出惡涎,便能言語。同學們知道這其中的玄妙嗎?
問題1:云南洱河境內遍布大小銅礦,啞泉水顏色微綠,將鐵器投入水中等待片刻,其表面覆有棕紅色物質,則啞泉水成分有可能為什么?(學生推測為銅鹽。)
問題2:那解毒的安樂泉的成分有可能是什么呢?
通過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適時地引導,將學習融入解決具體問題的情境中,最后解釋安樂泉解毒啞泉的原理——堿水能使得銅鹽轉化為不溶于水的沉淀(惡涎),從而引出離子反應的概念,并給出離子反應方程式:Cu2++OH-==Cu(OH)2↓。通過解密安樂泉解毒啞泉的原理,體驗運用化學知識解釋問題的過程,體會知識的應用價值。
研讀課本聯(lián)系生活,搭建學以致用的橋梁,培養(yǎng)應用意識新課程背景下的教材觀,要求教學內容立足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合理地整合與延 伸教材內容[2]?;瘜W貼近生活甚至來源于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選取素材,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化學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將化學教學過程轉化為還原生活的過程,搭建學以致用的橋梁,幫助學生拉近生活與化學課堂的距離,體會化學知識的價值,培養(yǎng)應用意識。
具體來說,應將化學學科相關的教學內容、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羅列出來,依此確定每一個教學內容的教學要求,然后從知識、能力等方面來尋找其中的橫向聯(lián)系,找到結合點,并根據實際情況重新設計化學教學 目標[2]。如在教學“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第二課時“氯氣的性質與應用”時,教師可以利用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概念,將氯氣的性質的學習融入有關的生活現象和社會問題的分析解決活動中,體現化學知識的社會應用價值。
環(huán)節(jié)一:利用實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多媒體展示】2020年初,舉國上下打響一場保衛(wèi)生命健康的戰(zhàn)“疫”,酒精、84消毒液成為居家必備的消毒用品。據了解,大多數家庭將使用過后的84消毒液通過倒入馬桶進行處理,有人認為再倒入潔廁靈進行清潔,可以二次利用84消毒液對馬桶進行徹底消毒,甚至有傳言84消毒液和潔廁靈混用可以有效殺滅新冠病毒。一時之間,央視新聞以及公眾自媒體紛紛辟謠,指出84消毒液和潔廁靈混用會產生有毒氣體,不能混用。
利用生活事例作為素材構建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真思考二者發(fā)生反應產生的氣體是什么?反應原理是怎樣的?這種氣體有什么性質?毒性如何?不幸中毒后又該如何處理?
環(huán)節(jié)二:告訴學生產生毒氣的原因。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而潔廁靈的主要成分為無機強酸,二者相遇發(fā)生反應,ClO-+Cl-+2H+==Cl2↑+H2O,產生氯氣。只有了解它的性質,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和途徑。氯氣物理性質學習的過程和結論如表1所示。
表1 氯氣物理性質的學習
環(huán)節(jié)三:講解氯氣的應用。利用氯原子結構最外層有7個電子,易得原子形成8電子穩(wěn)定的結構概念,過渡到該結構決定氯氣具有強氧化性的性質,能夠與銅、鐵、鈉等大多數金屬反應,生成化合價為最高價的金屬氯化物,能夠與氫氣、水、堿溶液以及還原性化合物發(fā)生化學反應。
【多媒體展示】常溫氯氣與水反應,Cl2+H2O==HCl+HclO,可以生成具有強氧化性的次氯酸。聯(lián)系生活:具有強氧化性的次氯酸可以有效殺死水中的病菌,起到消毒的作用,所以自來水廠通常用氯氣來進行消毒殺菌。
常溫下與堿溶液發(fā)生反應,Cl2+2NaOH==NaCl+NaClO+H2O。同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聯(lián)系生活:次氯酸鈉與次氯化鈣是漂白液、漂白精的主要成分,可以用作棉、麻、紙張的漂白,還可以用作游泳池和環(huán)境的消毒劑。因此,游泳時為了保護頭發(fā),可以佩戴泳帽。
環(huán)節(jié)四:向學生講解雖然氯氣是毒性氣體,但由于性質活潑,可以和很多有機物發(fā)生反應,生成多種多樣的含氯化合物,因此是化學工業(yè)的重要物質,是合成橡膠、塑料、農藥和藥品的重要物質。
環(huán)節(jié)五:學生結合對氯氣的性質的學習,認真思考得出面對有毒氣體氯氣泄漏的處理方法,包括疏散人群、水槍噴射、佩戴防毒面具、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向地勢高的方位逃散等。
這五個環(huán)節(jié)將教學內容聯(lián)系生活素材,讓學生明白化學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要想利用好化學這把雙刃劍,就要學習好化學的原理本質,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的原動力,還開闊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開展化學課外實踐活動,發(fā)展應用意識學生的化學應用意識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過程,也不局限于學校的課堂。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體驗感,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還能在實踐中進一步喚醒和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化學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主學習探究化學能力的平臺,鼓勵學生利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化學的魅力[3]。教師可以設計有關化學與環(huán)保、安全有關的研究性學習。比如: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因為存放化學品硝酸銨不當引發(fā)爆炸,造成近百人傷亡。可讓學生針對這一社會新聞,圍繞硝酸銨的理化性質、主要用途、爆炸的原因以及正確的存放方法等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展開調查,最后進行小組討論并匯報。類似的課題還有很多,比如:水污染的原因與凈化處理;水果電池的原理探究;廢舊電池的危害與回收應用;等等。
除此之外,還可以創(chuàng)辦化學小報,設置化學熱點新聞、化學魔術、化學史、家庭小實驗等欄目,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相關活動并提供稿件,培養(yǎng)學生主動用化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生活,挖掘其中蘊含的化學信息,樹立化學應用意 識[4]。
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應用意識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必然趨勢,只有落實好化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才能保證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發(fā)展?;瘜W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朝一夕或
者幾堂化學課就能完成的,教師要在挖掘教材內容的同時盡可能地聯(lián)系生活中的化學素材,實現化學學科知識與生活的結合,并貫穿、滲透、落實于日常教學中,從而實現學生化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提升化學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