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伶 索一婷 蔣若雪 徐明玥
物化設計是新興產業(yè),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絲路文化高度重視,以“一帶一路”絲路文化宣傳了我國的軟實力。“一帶一路”絲路文化的物化設計已經在國際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并由此帶動了經濟發(fā)展。西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有著千百年積累的深厚情感。絲路文化不僅需要物化設計,更需要在物化設計中注入文化情感。這些情感將從關注“物”本身轉化為關注“人”的思想需求,以此賦予其情感價值。
物化設計中的情感表現要求將情感融入產品,讓情感著重體現在產品造型、質感、便利、舒適等設計要素中,讓使用者與產品產生互動,得到喜悅的情感體驗。近年來,由于物化設計的快速發(fā)展,許多企業(yè)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對速度和數量的要求過高,導致產品缺乏文化內涵和價值。為了使物化設計與消費者的態(tài)度、觀念和情感相匹配,應將情感設計理念應用于絲路文化的物化設計中,以滿足“以人為本”的市場需求。
此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仍然需要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建共享文化資源,將屬于絲綢之路的多元文化實現情感的物化設計,實現其文化情感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將其本身的文化價值在國際文化舞臺中推上更高的地位。
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經貿之路和東西方文化交流之路。絲綢之路不僅運輸商品,更將文化、思想、文明等進行了傳播交匯,除去經濟價值外更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首倡“一帶一路”,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沿線國家積極響應,使絲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從現代國家的發(fā)展來看,絲綢之路將沿線國家的多元文化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交流,以此來體現國家的軟實力。同時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為語言、歷史、藝術、宗教等多種文化類型提供了別具一格的設計思路,并以物化設計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多元文化合作設計的方式,可以讓沿線國家在交流過程中提升經濟實力,并潛在地提升國家軟實力。
絲路文化在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變遷的同時,也在不斷發(fā)展和消亡,但它始終履行著作為國際經貿文化交流通道的歷史使命。
秦漢以來,織造業(yè)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絲綢成為藝術品。伴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guī)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1]“絲綢之路”從古代長安經甘肅、新疆,最終到達歐洲,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魏晉南北朝至隋朝,由于長期戰(zhàn)亂,經濟中心轉移,長江流域成為新的絲綢業(yè)重心。唐朝時期,由于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空前繁榮,對外貿易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使絲綢之路實現了思想和文化價值的交匯,為現代絲路文化設計的情感表現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內涵。宋元時期,由于蠶桑技術的進步,產生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它們的出現為絲綢生產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重大的突破。明清時期,由于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fā)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2]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絲綢在對外貿易上具有了極高的經濟價值。但由于閉關鎖國與封建勢力嚴重阻礙,生產力難以持續(xù)發(fā)展,絲綢之路逐步頹落。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fā)表演講,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暢想。同年10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fā)表演講,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耙粠б宦贰苯ㄔO以我國發(fā)展為契機,幫助沿線國家實現發(fā)展目標,帶動了各國的發(fā)展。
絲綢之路包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情感,這種歷史情感寄托于“一帶一路”建設和大力發(fā)展絲路文化當中,為絲路文化發(fā)展的物化設計賦予了藝術價值、美術價值與文化價值。由于跨文化、跨地域的差異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需要多種情感的附加體現,來表現物化設計的兼容性。物化設計雖是一種經濟形式,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貿易不只是一條經濟之路,更是一條和平發(fā)展與互利互惠的道路。經濟形式中的包容性情感更能使多元文化匯通,多國民心相通,使絲綢之路成為一條以長安為始的和平之路、開放之路。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邁向高質量發(fā)展,將絲路文化進行物化設計就是絲路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隨著國內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的興起,絲路文創(chuàng)產品也逐步進入大眾視野,如唐三彩、絲綢,以及敦煌元素的藝術品等。而這些產品雖然進行了貿易交換,但并沒有創(chuàng)造與提高歷史價值。在歷史長河的發(fā)展中,絲綢之路不僅在經濟貿易上有著重大作用,也融會貫通東西方文化、思想文明,實現了商品貿易中的情感精神交流。
近年來設計市場已經逐漸由對物的設計轉向對人的設計,即從對物的功能、結構、外觀等設計中關注消費者的情感體驗。絲路文化中的情感體驗需要深度理解傳統(tǒng)造型中的設計理念,加以多元化表現,即消費者的滿意度、處境體驗、愉悅程度等。目前大多與絲綢之路有關的物化設計以平面為主,多以在絲巾等面料上運用文化元素圖案表現,缺乏文化內涵和設計價值,也因此缺少一定的精神價值。隨著生產與生活節(jié)奏加快,機械的批量生產,導致產品質量堪憂,無法實現民眾的情感訴求。因此更需要在物化中附加人文精神,增加民眾在消費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以絲路文化為主題的物化設計已經占有了一席之地。近年來由于故宮博物院文創(chuàng)產品的興起,消費者對此類產品又產生了興趣。因此,絲綢之路物化設計中的外在表現應體現其文化內核,即在物化設計中注入對歷史文化的深厚情感,以此來審視絲路文化物化設計的現狀以及物化設計中的情感表現。
“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了文化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開發(fā)設計有其自身的特點,政府為絲路文化物化設計的研發(fā)也提供了場地和具體的政策支持。陜西高校及相關創(chuàng)意產業(yè)公司多次舉辦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研發(fā)、營銷競賽及相關活動。[3]西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受文化和技術的影響,正積極投入文化物化的開發(fā)和設計。
基于絲綢之路悠久的歷史、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物化設計中的文化情感創(chuàng)作主題千差萬別,使物化設計具有歷史感染力和可靠性。
由于缺乏統(tǒng)籌戰(zhàn)略,管理松散,絲綢之路沿線的物化設計缺少設計感,產品零散單一,文化資源缺少合理利用,導致多年來有關絲路文化的產品匱乏,未體現人文關懷,缺乏人性化設計,也就沒有交互情感表現,無法引起消費者的情感記憶,不能吸引消費者購買。此外,物化設計只關注外在表現形式,而缺乏實質性內涵,無法與消費者產生精神共通,過于注重表象,失去了文化內涵,人性化設計不足?!叭诵曰O計”在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的演變過程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目前有關絲綢之路的物化設計,大多以純粹的擺件形式進行生產,失去了實用性和創(chuàng)意性,形成了視覺堆積,使消費者承受不應有的視覺障礙,更不能很好地代表絲綢之路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這些問題就導致了目前的物化設計缺少統(tǒng)一性。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地域性物化設計大多是零散產品,大多為一景點一產品的形式。但文創(chuàng)產品應以系列形式呈現,使消費者進行串聯(lián)印象,由此增加情感互動。而目前絲路文化的物化設計無法將其串聯(lián)成為系列產品,無法使消費者產生連帶情感并且致使審美疲勞。
物化設計是以傳播文化為主要目的,物化的外形應服務于文化的內涵和情感認識。因此,當絲路文化的物化設計達到形式與內涵的附加統(tǒng)一時,才能為消費者帶來真正的情感引導和功能便利,并實現歷史文化聯(lián)想。
近年來,我國絲路文化的物化設計順應時代發(fā)展,注重設計的實用性與功能創(chuàng)新,體現科技感與設計感。從視覺表象上,借助造型、色彩、材質等,將絲路文化沿線各地的文化特點進行甄別式設計;從接觸層面上,在物化設計中與消費者架起情感橋梁,做出符合消費者情感趨向的設計。
文化的物化設計最終目的是為了在產品中表現出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因此,物化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將歷史文化、歷史情感融入設計技術和設計思想。在絲路文化的物化設計中,情感表現尤為重要。首先要對現代消費者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教育背景進行深層分析,使物化設計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其次,對大數據進行調查分析,反向逆推設計思路與設計手法,使消費者在購買過程的場景中產生情感共識,即記憶性情感。對于消費者而言,其對于產品造型設計的價值評判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一些消費者是基于對產品的使用訴求而加以選擇,一些消費者則是單純對產品產生了喜愛。但無論哪種消費者都會對過于同質化、低質化的產品產生抵觸情緒和審美乏味。
目前,絲路文化中包含宗教文化、陵墓文化、民俗文化等,形成了絲路文化產品繁多的局面。但這僅僅在文化層面具有一定意義。絲路文化產品中的科學、文學、藝術方面附加值低,也就導致現有設計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創(chuàng)造性,使消費者無法產生情感體驗,也無法對其心理效應進行分析。[4]
因此,關于絲路文化的物化設計,情感體驗將成為至關重要的部分,而物化設計中的情感表現不僅僅表現在人文產品中,更是需要融合時代科技,以飛速發(fā)展的科技來增強物化設計中的功能價值與交互。此外,使傳統(tǒng)技術附加于物化設計中,物化設計中的情感表現將更加凝練。
絲路文化在物化設計中的情感表現具有多種內涵。唐納德·諾曼將人的情感劃分為三個不同但相互聯(lián)系的層次,分別是本能層、行為層、反思層,各個層次可以繼續(xù)細分,也囊括了對人的整體分析。其中本能層指的是人的感覺器官受到外在事物刺激后傳達給人的感官感受,這會使人產生本能反應和情緒反應;行為層是指生活中身體受到大腦控制后產生的行為,為了執(zhí)行某項指令的行為,可以通過日常有意識的訓練所得;反思層是指大腦在某件事情發(fā)生以后進行反思評價從而引起某些情感和情緒的反應,這一層次受個人主觀認識和經歷的影響。下文將基于諾曼情感層次論對絲路文化物化設計中的情感層級進行深入分析。
以諾曼情感層次論為基礎,在分析絲路文化物化設計中的情感表現時需要甄別分析。絲路文化包含沿線國家的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需要基于不同地域文化體會物化設計中的情感。首先要體會到其中的隱性文化情感,再用反思層提取出文化內涵,從而確定物化設計中所要確定的情感氛圍,以及使消費者產生何種感受。
物化設計的外在表現也就是所謂顯性情感傳遞,首先為本能層受到色彩、材質、紋案等的刺激所產生的情感共鳴。其次,要使消費者有主動參與情緒,并在參與中有文化體驗,用文化體驗中的不同要素來對本能層進行感官刺激,使其融入絲路文化中,進行文化情境再現。除此之外,了解消費者對絲路文化行為層上的主觀認知,對其是否能具有情感感受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些要素都需要在物化設計中進行體現。
將這三層情感進行剖析,本能層情感是人類本能的判斷,如適合人體的溫度、鮮艷的顏色、柔軟的觸覺、香甜的口感等。這種本能情感源自與生俱來的最直觀的感受,并直接作用于知覺,在潛意識水平上得到心理情感的自然傾向。本能層設計追求的是即刻的情感效果,引導人們在本能層面擁有積極的認同。
反思層情感與本能層情感恰好相反,具有直觀性、高穩(wěn)定性的特點,是人類通過反復思考后確定的情感,屬于高度理性清晰認知的情感狀態(tài)。從順序上看,人類面對產品時由第一印象產生本能情感,再從使用過程中產生行為層情感,最后由使用滿意度、記憶程度和使用印象產生反思層情感。其中,反思層情感因使用者個體變化而變化,并且受個體差異的影響,凌駕于其他層次的情感之上。
利用諾曼情感層次論對絲路文化物化設計中的情感表現進行深層挖掘,絲綢之路的歷史特點、傳統(tǒng)特色正等待發(fā)掘,進而使消費者產生豁然感并進行文化聯(lián)想和情感串聯(lián)。
通過諾曼情感層次論分析,可以了解到無論哪一層面的情感都首先寄托于本能,包括本能行為反應和本能心理反應。三個層次情感的區(qū)別在于產生的時間。本能層和行為層是“現在”,實際看到和實際使用時的感受。而反思層情感是“延遲”,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回想過去并產生情感。這三個情感層次是逐層深化的,從對外界環(huán)境的本能反應,到針對周圍環(huán)境作出適度行為,再到通過分析和解釋來適應環(huán)境。這三個層次在人的情感體驗中共同發(fā)揮作用,使人類適應環(huán)境,并與環(huán)境產生聯(lián)系。因此,關注物化設計中的結構、色彩、材料在感官上帶給人們的情感體驗,通過身體接觸或間接接觸來傳遞、連接產品與情感。運用人們的感官對絲路文化進行物化設計,將打破物化設計的常規(guī)設計思路。[5]
在行為層設計中,需要運用記憶性元素來研究產品中的熟悉情感,在情感層次的夾層中尋找具有共通性的特別情感。這是因為人們在經歷過某一事件或認識某些事物時,會在大腦中留下固有情感印象,這些深層次的固有情感印象在一定設計的激發(fā)下會自動出現,消費者可以更精準、更快速地了解物化設計中的情感。在物化設計中,使消費者感受到熟悉性情感的產品更容易獲取偏好和信任。這種提取性設計并不是一類產品的延續(xù),而是將情感注入的人性化的物化設計。
反思層設計是對消費者更需要的文化元素進行總結和凝練,由消費者結合自我評價與部分記憶所產生的對某個產品的認可程度。在這個層次的物化設計必須彌補或肯定消費者對自身的審視訴求,從而引起情感共鳴,使其感到精神性的滿足。在絲路文化中,正確地提取能感受到情感共鳴的設計元素是極其重要的,不僅包含歷史文化、貨物文化、經濟文化、服飾文化,也可以將多重設計元素進行糅合、抽象、再設計。消費者只有在物化設計中擁有情感共鳴才會產生購買心理和宣傳心理。物化設計的情感高度和情感層次可以賦予產品更高價值的文化內涵。
反思層情感是最高層次的情感,其情感信息來自本能層和行為層。同時,本能層和行為層情感不僅是反思層情感的基礎,還是情感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只有在積極的本能層情感和行為層情感的基礎上,積極的反思情感才能得到擴展。
消費者對物化設計所感受的情感中都包含了這三種層次的情感,三者相互碰撞、相互制約又相互影響,幾乎不存在單一層次的情感。只有充分利用這三種層次的情感才可以使消費者在絲路文化的物化設計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6]
絲路文化的發(fā)展與經濟的發(fā)展是并駕齊驅的。“一帶一路”建設使沿線國家經濟聯(lián)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絲路文化的物化設計更要表現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并且讓這種自信推進經濟發(fā)展。
縱觀古絲綢之路發(fā)展歷程,體現了合作、開放的發(fā)展準則,表現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交流的重要意義,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些都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征,共同揭示了社會和歷史發(fā)展的科學規(guī)律與價值需求?!耙粠б宦贰苯ㄔO是對古絲綢之路的繼承和發(fā)展。首先要與周邊國家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此過程中進一步豐富絲綢之路的精神內涵,從而為沿線國家的共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途徑;其次,古絲綢之路對當今世界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意義,貿易的興盛和文化的溝通大大加速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揭示了和諧共贏的科學發(fā)展理念。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是這一發(fā)展理念在當今世界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是時代的選擇。在未來發(fā)展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堅持和諧共贏的發(fā)展理念,堅持互利平等的原則,與沿線各國和人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長期穩(wěn)定的發(fā)展關系。因此也需要通過物化設計中的情感表現來傳達我們的精神、情感,使這種精神理念更易被接受與認可。
總而言之,絲綢之路作為一條貫穿古今的貿易道路,絲路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因此產生絲路文化中的物化設計問題。產品的表面造型并不能完整表示產品的內涵,設計師應該將設計方向轉為人,注重人的情感,促使設計滿足其需求。設計是文化情感的投遞與構建。以物化設計中的多層次性情感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也可以賦予物化設計更高層次價值?!耙粠б宦贰苯ㄔO中,絲路文化的物化設計在興起的同時,更需要從歷史背景來襯托深層次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