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云
(江蘇開放大學文法學院,江蘇無錫 214011)
清朝興于東北,定鼎北京,后逐漸掃除南明殘部,平定三藩之亂,天下趨于穩(wěn)定。近百年中,東北、西北、西南、江淮、閩越諸地無不經(jīng)歷戰(zhàn)火的摧殘。對于普通民眾而言,戰(zhàn)火威脅著他們的生存,折磨著他們的心靈。此際,男性書寫兵燹戰(zhàn)亂、士人流亡的詩文甚夥,而當今學界對“流亡”論題的研究或著眼于宏觀角度的敘述,或著眼士大夫的個案研究,成果豐碩。①相較于男性,女性在動亂之際的人生境遇與彼時男性境遇存在相當?shù)牟煌?。那么,對女性而言,由?zhàn)亂造成的人生苦難,她們自身如何看待?又是如何書寫?這些詩歌又有何意義?
在明亡清興的歷史大變局下,烽煙四起,百姓流離,官方史書以及各地方志中記載女性“流亡”之例在在皆是。女性流亡最典型的情況是“被掠北上”。這些婦女作為俘虜、女奴等,被掠后走向未知的人生之旅。如:“葉子眉,江蘇揚州人,為弘光西宮才人,清兵陷南京,掠其北上?!盵1](卷22,P15628)“宋蕙湘,秦淮女也。兵燹流落,被擄入軍。至河南衛(wèi)輝府城?!盵1](卷22,P15625)另一種情況是女性四處逃難流離。甲申之變前后的一段時間既有朱明、滿清的軍事力量,又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nóng)民趙義軍。軍隊所到,擄掠殺伐,黎庶惶惶不安,四處流亡?!爸盗骺芷穑l(xiāng)豪藉仇生亂,熊氏舉家遇害,(熊李氏)抱幼子匿榛莽間。”[1](卷22,P15672)“金陵失守,老弱流離,有秦淮女校書避亂城東六合?!盵1](卷22,P15646)其他亦有逃亡至臺灣島嶼,或者朝鮮半島,或者東南亞諸地等。如,“(吳芳華)嫁同里秀才康某為妻,婚后三月,適清兵攻陷杭州,夫婦逃奔天竺。”[1](卷22,P15631)當然兵災到來之際女性流亡的方式、方向無法一概而論,而史籍所載概不及事實之十一,故鄧漢儀曰:“喪亂以來,紅顏塵土不知凡幾。”[2](卷20,P3)王端淑也有言:“兵燹之后,衣冠女湮沒于荒煙衰草多矣?!盵3](卷22,P10)由此可知女性流亡之普遍、罹難人數(shù)之眾多。
明清之際女性書寫成為當時普遍的現(xiàn)象。明末清初戰(zhàn)火波及到社會各個層面,這就使得女性書寫超越承平時代的閨閣唱和,而擴大到記錄動亂時代。錢仲聯(lián)先生《清詩紀事》專辟“列女釋道卷”,該卷載錄了大量女性詩歌,其中相當部分涉及到女性“流亡”之經(jīng)歷,如吳芳華為亂兵所掠,押徙北上,路經(jīng)館驛,題詩于壁:“胭粉香殘可勝愁,淡黃衫子謝風流。但期死看江南月,不愿生歸塞北秋。”“掩袂自憐鴛夢冷,登鞍誰惜楚腰柔。曹公縱有千金志,紅葉何年出御溝?”[1](卷22,P15634)又如平陽女子因順治初姜瓖之變,被掠至唐城村文昌樓下,拾炭屑題詩廟壁:“血淚春山染碧紗,哭聲直入百姓家。樓前記得孤身死,愿作來生并蒂花?!盵1](卷22,P15636)又如張獻忠攻伐四川期間,四川劉氏作《避亂渠江》詩:“片帆沖霧過晴沙,旅況霜凋兩鬢華。蹈海何人能避世,思鄉(xiāng)有我未還家。十年塵夢隨流水,一曲漁歌吊晚霞。烽火連天音信渺,怕看歸雁入蘆花?!盵1](卷22,P15511)又如辰州杜小英被擄掠途中作絕命詞十首,其一云:“骨肉親辭弟與兄。依人千里夢長驚。歸魂欲返家園路。報到雙親已不生?!盵1](卷22,P15533)順治十六年,桂王朱由榔敗走緬甸,滇南兵亂,四川劉氏淪落于滇,以壁上“驛梅驚別意,堤柳暗傷情”十字,仿離合體題詩十首,試看二首:
馬革何人誓裹尸,四維不整愧男兒。幸存碩果留幽閣,驛使無由寄雅黎。(驛)
木偶同朝只素餐,人情說到死真難。母牽幼女齊含笑,梅骨稜稜傲雪寒。(梅)[1](卷22,P15536)
詩歌既逞才情,又具充沛情感!近年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所編《清代閨閣集萃編》作為女性詩文集萃叢書,收錄了一批易代之際女性的詩文集。其中也隨處可見女性敘寫流亡經(jīng)歷的詩歌,如王端淑《吟紅集》三十卷“不忘一十七載黍離子墨跡也”。[4](P55)《苦難行》篇哭訴了戰(zhàn)亂前后生活的對比:“甲申以前民庶豐,憶吾猶在花錦叢。鶯囀簾櫳日影橫,慵妝倦起香幃中。一自西陵渡兵馬,書史飄零千金舍。髻髩蓬松青素裳,誤逐仲兄走村野……宿在沙灘水汲身,輕紗衣袂層層濕。聽傳軍令束隊行,冷露薄身雞未鳴。”[4](P70)徐燦《拙政園集》、劉淑英《個山遺集》、朱中媚《朱中媚集》等亦有較多記載。這些詩歌“是當時人在緊張的戰(zhàn)爭和流亡生活中寫下來的零散篇章,很多未能保存下來,但卻幾乎比任何其他文獻(除了奏折)都能更真實和更可靠地記載著當時人的思想和情感”。[5](P5)這既是歷史的記錄,更是心靈的抒寫。女性流亡詩歌為我們了解明末清初女性最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提供了絕佳路徑。
《周易》云:“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盵6](P102)《禮記》亦云:“男子居外,女子居內(nèi)。”[7](P3181)男女性別差異帶來了生活空間的差別。正常情況下,女性生于閨閣,長于閨閣,詩歌創(chuàng)作亦以春花秋月、閨閣閑情為多;但是明清易代之際,戰(zhàn)火打破了原先的社會秩序,女性一并被裹挾進戰(zhàn)爭的漩渦,她們的生活空間被迫發(fā)生了改變,被“拋”進了一個陌生而又危機四伏的全新的生存空間,“流亡”成為了女性新的人生經(jīng)歷。面對新的空間、新的經(jīng)歷,她們以女性的視角書寫了獨特個體的“流亡”經(jīng)歷,呈現(xiàn)了真實的歷史現(xiàn)場。
衛(wèi)琴娘流亡至鎮(zhèn)江北固山,于壁題字:“于歸三月,忽遘難端,匝地鼓鼙,擁之北上。歷吳渡淮,欲死無所。幸而琵琶擊碎,得脫虎口潛逃,破面毀形,蒙垢廢跡,晝乞窮途,夜伏青草,吞聲悲泣,生恐人知?!盵1](卷22,P15528)流亡之途虎口脫險,蓬頭垢面,沿途乞討,艱辛異常,亦無人可訴,“衣片鞋幫半委泥,千辛萬苦有誰知?幾回僻處低頭看,獨自傷心獨自啼?!盵1](卷22,P15527)杜小英逃避兵燹,匿于深山達月余:“甲午王師掃蕩,辰以左右舉足實難兩全。余母攜之入山累月,適王師大括山,窮崖絕壁。鳥飛不及者,扳援而上?!盵1](卷22,P15534)“去鄉(xiāng)漂泊已經(jīng)春,今日含羞到漢城。忽聽將軍搜索命,教人何敢惜余生?!盵1](卷22,P15533)現(xiàn)實的苦難使得詩人隨時做好殉難準備。宋娟被清兵掠至清風店,“哼哼破車中,塵土滿鬢髻。塞馬嘶寒風,玄冰真慘裂。披擲一羊裘,皴肌冷如鐵。晝則強歡笑,夜則潛哽咽”。[8](P743)天寒地凍,蓬頭垢面,表面強顏歡笑,內(nèi)心凄苦無比。黃媛介“自乙酉歲,逢亂被劫,轉徙吳閶,羈遲白下,后入金沙”,四處流離,“入林只恨林難密,赴水猶嫌水不深”[9](P52)。她撰《離隱歌》回憶流亡經(jīng)歷,詩歌為古體詩,長達千言,迻錄部分如下:
一時水賊動地來,母子相看面若灰。次男摟抱長男走,哭問阿爺胡不回。老婢捆囊登屋去,我挾兩男學軒翥。正欲吞聲過此時,賊來又索兒啼處。一時母子竟相誤,荒忙獨向高樓墮。折脛傷腰頃刻中,神魂半入幽泉路。冥然自聽一絲存,遙見天中火燎村。又恐此身作煨燼,日后無人知我冤。夜深兒婢號尋至,相逢盡灑重生淚。賊去火闌野無人,攙攜才作林中避。赤囊累累盡歸賊,數(shù)口嗷嗷盡煎逼……[10](卷7)
詩歌再現(xiàn)了“賊人”到來之際,詩人攜二子亡命,幼兒啼哭引來兵賊,詩人慌亂之下墜樓摔傷,母子匿于深林,身無長物,饑腸轆轆。黃媛介因在吳越間為閨塾師而名聲大噪。當詩人安定之后撰詩回憶過去之“難”,“悲聲落紙中,能書不能讀”,[9](P9)哽咽不能自已。今天讀來仍讓人緊張不安,身處現(xiàn)場之人是何等心境更可想見。而這些并不是個別詩人的遭遇,當時有同樣遭遇的又何其多。清初才女王端淑天資高邁,時有令名,《苦難行》記錄了她狼狽慘痛的流亡經(jīng)歷:
此際余心萬斛愁,江風刮面馬敢哭。半夜江潮若電入,呼兒不醒勢偏急。宿在沙灘水汲身,輕紗衣袂層層濕。聽傳軍令束隊行,冷露薄身雞未鳴。是此長隨不知止,馬嘶疑為畫角聲。汗下成斑淚如血,蒼天困人梁河竭。病質何堪受此情,鞋跟踏綻肌膚裂。定海波濤轟巨雷,貪生至此念己灰。思親猶在心似焚,愿食鋒刃冒死回。步步心驚天將暮,敗舟錯打姜家渡。行資遇劫食不敷,凄風泣雨悲前路……[4](P70)
再如《敘難行(代真姊作)》云:
國祚忽更移,大難逼何速。嗟我薄命人,愁心轉車軸。亡夫遺老親,家窘難容仆。一兒止三齡,雖慧還如木。予族若無人,孰肯憐孤獨。恐為仇家知,相攜奔山谷。山人索屋金,解衣浼鄰鬻。月光照敗廬,雖寐難成熟。聞兵往西來,劫掠尋村宿。姑子能兩全,此頸寧甘戮。[4](P76)
詩人代其姊敘述了流難途中攜老幼藏匿山谷,狼狽不堪,隨時可能面臨士兵的劫掠。
和士人流亡相比,除了顛沛流離、挨餓受凍、人身威脅、驚懼不安之外,女性還隨時面臨身體被侵犯。在明末清初的時代亂局中,史料所載女性被侵之例數(shù)不勝數(shù)。劉正剛認為:“明末清初戰(zhàn)爭中女性遭受的性暴力具有典型的殘虐性、綜合性和地域廣泛性等特征?!盵11](P45)如,“順治乙酉兵亂,思任(葉齊)為營弁所掠,攜以北歸,途中屢欲犯之。皆以計免。”[1](卷22,P15630)當然象葉齊這樣得以幸免的女性少之又少,更多的不惜以命抗爭。如“長沙朱氏遇吳逆之亂,為營兵所掠,氏志堅,眾莫敢犯。舟至小孤山,投江死”。[1](卷22,P15678)不少女性在殉節(jié)之前書“絕命詞”表達其堅貞不二的執(zhí)念:
(江干女子)因康熙甲寅吳逆之亂,被賊掠入舟,欲污之,堅拒不從。抵南昌江,投水者再,賊怒,縛而瘞之沙中,女罵不絕口,嚼舌血噴賊面而絕。絕命詩:“與其辱而生,不如潔身死。目斷天上云,心比江中水。”[1](卷22,P15683)
明亡后清兵入燕京,有杜氏婦,夫早死,色美麗,性淑靜,不茍言笑,為一兵所見,擄之去,欲污之,婦曰:“待我祭亡夫后乃從爾?!北胖瑡D攜酒飯至武定橋,哭奠,賦詩云云。遂躍入河中而死。絕命詩:“不忍將身配滿奴,親攜酒飯祭亡夫。今朝武定橋頭死,留得清風故國都?!盵1](卷22,P15532)
以上二位女性被吳三桂兵和清軍所掠,流亡途中堅守貞節(jié),絕不受辱,賦詩殉節(jié)。這些詩歌或許藝術性欠缺,但“絕命詩的寫作與詩歌風尚、流派、宗旨均無關涉,而是出自于作者最真切的生命的需求”。[12](P134)這些詩歌展示了女性最本真的生命狀態(tài)和情感訴求。
男權時代女性卑微、渺小,但她們又同樣是時代的參與者、見證者,在某些機緣下,她們可能會走到歷史前臺并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如魚玄機、花蕊夫人,再如明末畢著、劉淑英等“奇女子”。如果缺少了她們的聲音,歷史將不復完整。明末清初的時代變局下,大批女性生活空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她們作為歷史事件的參與者、見證者,以女性的視角記錄動蕩的時代,記錄生活空間變換后的惶恐、驚懼和決絕,這些詩歌因不同于男性的視角而獨具價值。
流亡詩歌的書寫不外兩種情況,一是“流亡”進行時的現(xiàn)場書寫,一是歷經(jīng)劫難后的追憶書寫。值得探討的是,為何在人身遭到威脅的情況下女性仍“題詩”進行現(xiàn)場書寫,或者渡盡劫波后仍要自揭傷疤“憶難”?古有“詩言志,歌永言”之論,從詩歌的“言志”的功能性看,女性的“流亡詩歌”體現(xiàn)了她們在特殊的生命狀態(tài)下的思想訴求和抗爭。
關于女性流亡書寫的動機,女性有著自己的解釋。南明葉子眉為弘光西宮才人,清兵攻入南京后,掠其北上。葉子眉至朝歌有題壁詩,詩前有序:“妾,廣陵人,從事西宮,曾不二載,被虜旗下,出守秦中。馬上琵琶,逐塵遠去,逆旅過此,和淚濡毫,促裝心亂,語不成章,非敢言文,惟幸梓里人見之,知浮萍之所歸耳?!盵1](卷22,P15628)江南女子季文蘭“江州虞尚卿秀才妻也,夫被戮,奴被擄,今為王章京所買,戊午正月廿一日灑涕揮壁書此。唯望天下有心人見而憐之?!盵13](P480)“(吳芳華)為亂兵所掠,屬正黃旗下尤某,押徙北上,路經(jīng)館驛,題詩壁上,并序之曰:‘后之過此者,為妾歸謝藁砧,當索我于白楊青冢之間也’?!盵1](卷22,P15634)這些詩序不僅清楚交待了自身不幸遭遇,表達了寄望家人親朋知曉的創(chuàng)作動機,而且具有強烈的昭告意味。宋蕙湘詩跋云:“被難而來,野居露宿。即欲效新嘉故事,稍留翰墨,以告君子?!盵1](卷22,P15625)那么,她們“稍留翰墨,以告君子”的創(chuàng)作行為,究竟想告知世人什么,難道僅僅就是傾訴人生不幸遭遇、引起世人同情嗎?
黃媛介半生流離,《離隱詩》詳細記載了烽煙四起之后詩人攜兒流亡、淪落他鄉(xiāng)、歸鄉(xiāng)省母的完整過程,詩有序:“歸示家兄,或者無曹妹續(xù)史之才,庶幾免蔡琰居身之玷云爾。”[10](卷7)詩中有云:“此身雖屬流離后,誰信行藏實非茍。金錢皆辱官長遺,姓名盡入名賢口。石固水清久盡知,空將行跡付流離。還鄉(xiāng)不帶蔡姬辱,作史慚無曹女詞?!盵10](卷7)黃媛介不厭其煩詳敘流亡的艱辛,意在向兄長表明:即便流亡,自身貞節(jié)仍如石固、似水清,并以班昭自比。班昭不僅以女史家名世,其所撰《女誡》對后世亦影響深遠。由此可知黃媛介欲通過詩歌表達其貞節(jié)意識的目的。杜小英流亡途中,被小軍所獲獻于主帥,主帥欲納之,小英不從,遂“賦詩十絕,以油衣一幅,納之胸前。至晚,臨江祭母”?!督^命詩》其七云:“閑時閨閣惜如珍,何事牽裾逐水濱。寄語雙親休眷戀,入江猶是女兒身?!痹娦蛴兴^“江神有靈,擁余于怒濤驚浪中,得傳不朽”。[1](卷22,P15533)揆諸邏輯概是:投江才能守節(jié),守節(jié)即可不朽。“入江猶是女兒身”既是告慰父母,更是最終的思想宣告。此處需要特別指出,杜小英之前曾有機會殉難,但她放棄了,詩序有一段能夠反映其內(nèi)心活動的文字:
蓋洋洋洞庭,余非不能死也,忍以一片丹心,投之荒煙野水中,遂無知者。時當大比,楚賢士大夫俱集黃鶴白云間,即節(jié)鉞楚與鎮(zhèn)撫楚者,或具特識,且余里應選者亦必有人。[1](卷22,P15534)
詩人之前之所以沒有殉節(jié),是擔心于荒煙之中殉節(jié)卻無人知曉。于是詩人趁科考之日,四方士子匯集之時,投江殉節(jié)以讓鄉(xiāng)里知曉其人其事,從而欲達“不朽”,從中可以清晰看出詩人的“傳名意識”。雖然說傳名動機只代表著女詩人們“流亡”時的主觀情感訴求,但實際上,相當多的女性通過此種方式得以流傳后世,而后來者的和詩即是一個非常好的解讀角度。如宋蕙湘流亡途中于衛(wèi)輝府題詩:“春華如繡柳如煙,良夜知心畫閣眠。今日相思渾似夢,算來可恨是蒼天。”[1](卷22,P15625)后來張煌言有和詩云:“獵火橫江鐵騎催,六朝鎖鑰一時開。玉顏空作琵琶怨,誰教明妃出塞來!”[1](卷22,P15625)尤侗也和詩二首。葉子眉《題朝歌旅壁詩》云:“馬足飛塵到鬢邊,傷心羞整舊花鈿?;仡^難憶宮中事,衰柳空垂起暮煙?!盵1](卷22,P15628)后來田雨公、“太丘主人”、衛(wèi)桂森、“芷水逸狂”等人皆有和詩。更典型者如季文蘭,她被清兵擄掠后于店壁題詩:“椎鬢空憐昔日妝,征裙換盡越羅裳。爺娘生死知何處,痛殺春風上沈陽。”后來朝鮮使臣申晸和詩一首:“壁上新詩掩淚題,天涯歸夢楚云西。春風無限傷心事,欲奏琵琶音轉凄?!盵13](卷22,P480)兩年后,朝鮮使臣金錫胄又于此題詩二首。此后從雍正朝一直到光緒朝,“那些往返中朝之間的使節(jié)文士,數(shù)百年間和詩題賦,在《燕行錄》中留下了大量篇章,形成一個顯而易見的‘季文蘭情結’。”[14](P235)此例可證詩文對人名“不朽”的巨大作用。至于那些雖沒有他人和詩且早已香銷玉殞之人,而其詩我們至今仍可以讀到,又何嘗不是“不朽”呢!故王端淑言:“兵燹之后,衣冠女湮沒于荒煙衰草多矣,非詩何能傳?有云人以地傳,乃知人以詩傳如此?!盵3](P10)詩歌對張揚人名的作用可見一斑。
此處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女性流亡書寫中有一個特別突出的現(xiàn)象:詩歌中常征引蔡琰形象,試看:
誰謂文姬哀?文姬猶返闕。誰謂明妃怨,猶能封馬鬣。而我命薄妾,終當染鋒血。(宋娟《題清風店》)[8](P743)
昨夜嚴親入夢來,教兒忍死暫徘徊。曹瞞死后交情薄,誰把文姬贖得回?(張氏《題壁詩》)[15](卷4)
茍活何如死便休,文姬胡拍總堪羞。馬嘶芳草香魂斷,驚醒人間節(jié)婦流。(劉氏《離合詩》)[1](卷22,P15536)
還鄉(xiāng)不帶蔡姬辱,作史慚無曹女詞。(黃媛介《離隱詩》)[10](卷7)
有學者認為:“女詩人更透過書寫,進行一場與其他女性的交流對話,尤其是歷史上那些有過相同遭遇的女性,她們相同的亂離經(jīng)驗促成了了解與相知,而女詩人自身的命運轉折也因對話更為彰顯?!盵15](P69)以上所舉詩歌主要系于兩點,其一是歆羨文姬雖流離終能歸漢,表達自身渴望歸故土之意。這類渴望回歸的情感在流亡書寫中司空見慣,如揚州張氏有“弱質難禁罹虎口,祗余魂夢繞家鄉(xiāng)”,[1](卷22,P15528)葉齊有“繞繞山川色,溟溟風土煩。已知燕市近,誰解楚囚冤。無日不增痛,有懷那可言。醒來空下淚,一夢到家園?!?,[1](卷22,P15630)等等。其二以文姬失節(jié)為反面,訴說自己對貞節(jié)的堅守。由此看來,無論是“傳名意識”還是和“歷史的對話”,一方面歸結于貞節(jié)的訴求,另一方面更體現(xiàn)出弱者面對暴力所表現(xiàn)出來的絕望與抗爭,這是女性“流亡書寫”的主要情蘊。
在女性的流亡詩歌中,除了抒發(fā)自身的凄苦、絕望和抗爭,她們還對社會現(xiàn)實多有刺諷,亦有著胸懷天下的情懷,呈現(xiàn)出“文人化”的特征。[16](P242)易代之際,時局混亂。順治初,福建趙氏被滿兵擄掠,趙氏嚼指血題詩于衣,“鼓鼙滿地不堪聞,天道人倫那足云”。[1](卷22,P15531)天道、人倫這些道德秩序被烽煙沖擊得七零八落,所謂天崩地解的亂局,不僅僅指社會秩序的混亂,亦指人的精神、信仰的坍塌。前文所言劉氏題離合詩中有“土兵卻去又官兵,日望征人不欲生”,“兇莫兇兮國喪亡,內(nèi)廷無主各奔忙”[1](卷22,P15536)句,不僅因自身“不生”而絕望,更因國之“喪亡”而絕望。廣陵女子“歸于莒父宦氏,崇禎壬午,為寇所掠。明年夏五,逃歸,已而無家。既自為敘,而系以詩數(shù)絕,題客店之壁,且曰‘一女子何足惜?朝端之上,邊塞之間,高官厚祿,何為者耶?’”題詩云:“將軍空自擁軍旗,萬里中原胡馬嘶??偸菇K生能系頸,不教千載泣明妃?!盵1](卷22,P15533)批判明軍統(tǒng)帥尸位素餐,導致神州大地被清軍踐踏,期盼著能有主動請纓的終軍再生。如果聯(lián)系到明末朝廷尾大不掉,守邊將領陽奉陰違,此詩何等深刻!明亡后變節(jié)之人何其之多,杜小英“厭聽胡兒帶笑歌”,“遮身猶是舊羅衣”,[1](卷22,P15660)堅守朱明舊制,表現(xiàn)了堅貞的氣節(jié),眼看諸多舊臣入新朝,不由說出“簪纓雖愧奇男子,猶勝王朝共事臣”之語,[1](卷22,P15627)和一些“貳臣”相比,小英“殺身自古欲成仁”的情懷更值欽嘆。女性被掠、流亡的經(jīng)歷讓她們對時代、朝廷產(chǎn)生了懷疑,淮上女子云:“北去南來空自猜,邊愁為膺幾時懷?妾心最慕漢天子,自將單于不敢來。”[1](卷22,P15608)趙雪華題壁云:“日日牛車道路賒,遍身塵土向天涯。不因命薄生多恨,青冢啼鵑怨?jié)h家。”[1](卷22,P15536)一是慕漢天子,一是怨?jié)h家,矛頭直指明廷,認為個人的不幸都源于此;但是她們“倚柱空懷漆室憂”,[1](卷22,P15536)像漆室女一樣胸懷家國,可見巾幗的自覺擔當。即使自身能力不足以濟世,或者堅守氣節(jié),忠貞殉節(jié);或者“倉卒桃源欲避秦”,[10](卷7)像明遺民一樣遁世。不管怎樣,這樣的行為讓人崇敬,確謂“離卻塵氛骨也香”。[1](卷22,P15633)封建時代的女性既無資格也無需要參與社會治理,而流亡女性所展現(xiàn)出的“文人化”的情感充分體現(xiàn)了“家國的自覺意識”,更增添了女性流亡詩歌的藝術魅力。
清朝的女性詩文創(chuàng)作蔚為大觀,晚清以降,越來越多的女性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社會,對民族、社會的關注更為自覺,關于太平天國、庚子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書寫在女性的詩文中數(shù)量明顯增多。到了近代,秋瑾、語溪徐氏姊妹等女性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契合時代脈搏,傳播時代風潮的作用。女性的這種順序而下,一脈相聯(lián)的家國情懷,值得后世珍視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