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摘要:傳統(tǒng)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詩歌,只是讓學生理解詩歌的基本意思,著重講解詩歌中的詞語或者句子,而沒有真正的帶領學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沒有帶領學生體味詩歌的內(nèi)涵。這樣的教學模式,自然不可能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力,也不可能提高學生對詩歌的創(chuàng)造力。面對這樣的情況,需要教師改變教學策略,根據(jù)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切實提高學生的詩歌創(chuàng)造力,詩歌鑒賞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詩歌鑒賞;方法策略
引言
進入新的時期,國家和社會在人才方面有了不同的需求,培育相應的人才,教師的教學任務重點放在學生的素質(zhì)培養(yǎng)上。教師應當圍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開展教學,實現(xiàn)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規(guī)劃恰當?shù)慕虒W內(nèi)容,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根據(jù)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內(nèi)容,開展對學生的詩歌鑒賞教學[1]。
一、高中詩歌鑒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興趣
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感覺課業(yè)壓力增大,學習任務增大。在高中,學生學習的科目逐漸增多,在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上,在詩歌這一模塊上,在學生們的傳統(tǒng)認知中,詩歌的學習并不重要,詩歌的學習只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就可以了,學生對這一模塊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經(jīng)過調(diào)查,語文試卷上詩歌鑒賞所占的分數(shù)值是較大的,如果學生忽略了詩歌的學習,那么他的綜合語文成績也不會很高。長此以往,其實內(nèi)心會對這門科目產(chǎn)生抵觸心理。
(二)教學方式較為陳舊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更加看重學生的成績。根據(jù)高考試卷的主要得分點,制定教學內(nèi)容。這樣的教學是工具性的,無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此外,教師開展詩歌鑒賞教學,主要帶領學生做相應的題目,帶領學生學習解題技巧,沒有真正的帶領學生深入詩歌世界,體會詩歌的情感,了解詩歌的內(nèi)涵。教師的這種教學方法,明顯是違背教學初衷的。
(三)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較差
教學需要教師的參與,也需要學生的參與。教學是學生教師雙向互動的活動。教師的教學,教師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需要學生主動接受,需要學生的良好配合,才能夠真正的讓語文課堂的效果更加顯著。經(jīng)過調(diào)查,語文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明顯是成反比的,而且二者的配合不夠默契,而二者的配合不夠良好。教師教授知識,學生記載知識,學生缺乏理解的空間,沒有時間吸收和內(nèi)化相關的知識點。長此以往,學生的鑒賞能力較差,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力沒有得到提升。
二、核心素養(yǎng)下詩歌鑒賞教學的相關研究
(一)關注語言知識的溝通與交流
語文主要是由文字和語言構成,教師在這門學科上的教學,最應當注重的也是學生的語感和學生對文字的運用。而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最好的方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學生朗誦,讓學生先通讀一遍詩歌。在朗誦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培養(yǎng)。語感具體來說也是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力,這種能力可以被培養(yǎng),可以在時間的洗禮中提升。部分教師的教學可能過于注重語感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對詩歌的某些內(nèi)容不知甚解。而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應當帶領學生體會詩歌內(nèi)涵,體味詩歌表達的情感,并且教授學生相應的詩歌表述技巧。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1第1單元第1首詩歌,《沁園春.長沙》的時候。教師帶領學生閱讀這篇詩歌,應當為學生講述相應的歷史背景,教師帶領學生深入詩歌的世界,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深沉,明白作者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帶領學生體會完詩歌的整體情感后,在傳授學生詩歌中所用的技巧,著重帶領學生學習詩歌中所用的對比手法,教師先給學生進行講述,接著讓學生進行模仿,提高學生對此手法的應用能力。
(二)利用問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教導學生學習某篇詩歌,可以設置相應的問題,充分發(fā)揮問題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并且可以利用恰當?shù)恼Z言讓學生進行想象,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教師要引領學生尋找詩歌中的意象,通過意象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高中語文必修二第2單元第4課《氓》這一篇詩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立這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比較詩歌中的女子容貌年輕時與容貌衰落后所處的情境,以及男子對他的態(tài)度變化,推斷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力,還可以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讓學生在詩歌的世界自行探索,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得到問題的答案,不僅可以收獲成功的喜悅,還會對詩歌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對詩歌的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明白詩歌不僅僅是對作者自愿感情的表達,也可以反映某些社會現(xiàn)象,還可以蘊含某些社會思想。
(三)引導學生感知詩歌中的抽象美
詩歌情感的表達,都是含蓄的,相應的,詩歌所蘊含的美都是抽象的,需要學生自行理解。最常見的就是詩歌中所包含的意象美,也就是作者利用詩歌所構成的想象空間,這空間不僅有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還蘊含著作者對美的表達。而是歌中的抽象美,憑借學生自己的能力是無法理解的,需要在教師的帶領下,需要教師對此加以講解,才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才可以讓學生真正的體會。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1第1單元第2課戴望舒的《雨巷》這一篇詩歌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詩歌中的意境,能夠感受詩歌所構成的美妙空間,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尋找類似的環(huán)境視頻或者圖片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為學生建立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有著真實的感受。這樣的教學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可以讓學生體會詩歌中蘊含的美。
結束語
詩歌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往的詩歌鑒賞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教師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帶領學生體會詩歌中的美,帶領學生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并且能夠在詩歌中學習到相應的寫作技巧。新時代的詩歌鑒賞教學,應當加入新時代的元素,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建立相應的情境,也可以利用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進入詩歌的世界,探索詩歌世界。
參考文獻:
[1]王菲. 高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有效策略思考[J]. 課程教育研究,2019(30):50-51.
[2]馬兆鋒.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策略[J]. 甘肅教育,2019(14):78.
[3]侯志強. 關于高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有效策略的思考[J]. 漢字文化,2019(22):90-91.
此論文屬于《高中學段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涵與表現(xiàn)——文化傳承與理解》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