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杰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對口語交際頗為重視,“口語交際”欄目的編排立意、設(shè)計創(chuàng)意,較以往的教材更加注重交際語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大語境”教學觀,在廣闊的學習天地里,讓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更充分的鍛煉。
一、改革小課堂,注重口語交際訓練實效
(一)創(chuàng)設(shè)交際情境,激發(fā)口語交際興趣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系統(tǒng)安排了生動活潑的口語交際活動課。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創(chuàng)設(shè)各種交際情境,激發(fā)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的口語交際“打電話”時,在課堂的開始,筆者和學生一邊拍手一邊唱兒歌:“兩個小娃娃呀,正在打電話呀……”接著,通過PPT播放動畫視頻:今天是咪咪的生日,她想邀請小伙伴來家里吃生日蛋糕,于是拿起電話打給好朋友妙妙。電話剛接通,畫面停止。這時,筆者啟發(fā)學生想象:“兩個小朋友在電話里說了什么?”動聽的兒歌、生動的畫面,已經(jīng)將學生的興趣激發(fā)起來了,他們迅速地進入角色,紛紛舉手回答。之后,筆者通過初步訓練,使學生掌握“打電話”的要領(lǐng),如接聽電話時怎樣應答,如何使用禮貌用語,如何把話說清楚等。然后,筆者帶領(lǐng)學生回歸生活,引導其回憶自己在什么情況下打過電話,并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組合表演打電話。最后,筆者創(chuàng)設(shè)各種情境,如打火警電話、打匪警電話、打急救電話等,強調(diào)“打電話”的注意事項,使學生在生動而真實的情境中掌握打電話的方法。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臺階的鋪墊,課堂的延伸,使學生在興味盎然的氛圍中達成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開放課堂評價,營造口語交際氛圍
美國教育家泰勒認為,教育評價就是這樣一種過程,即發(fā)現(xiàn)學生學了什么和所學東西具有的價值。這是一種著眼于發(fā)展的評價觀。新課標也對語文教學的評價提出了許多建議,筆者認為,評價不是教師的專利,應該有學生的共同參與,課堂上應該形成生生互評的氛圍。只有發(fā)揮生生之間的合作、互補作用,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才能得到自主的、整體的發(fā)展。
在課堂上,筆者鼓勵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指導學生禮貌地提出建議性評價,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教師作為合作伙伴參與其間,適時地點撥、啟發(fā),及時地對學生鼓勵,適時地與學生口語交流。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其口語交際能力才有可能得到積極主動的發(fā)展。
(三)結(jié)合字詞教學,滲透口語交際訓練
口語交際課不是一種另類的課型,它的根是語文,它著重培養(yǎng)的是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教師不應將口語交際的訓練局限在口語交際課上,而應有意識地將其滲透到字詞教學、閱讀教學、習作教學等環(huán)節(jié)中。如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自主選擇識字方法進行交流、討論。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通過“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這個字?”“你想教大家認識哪個字?”等問題引導學生交流學習、記憶的方法。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筆者主要介紹“拆字法”“比較法”“加減筆畫變形法”等方法來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對于二年級的學生,筆者則側(cè)重引導學生學會用“兒歌法”“猜謎法”等方法識記生字,如“碧”字,可用“王姑娘白姑娘,并肩坐在石頭上”這樣的兒歌來記住。這樣的識字教學既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又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口語能力的發(fā)展。
學生要具備較強的口語交際能力,必須有豐富的詞匯。詞語是構(gòu)成語言的基本元素,因此,在詞語教學中,筆者注重訓練學生運用詞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積累詞語的習慣。如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中的“傲慢”是要求理解的詞,筆者在教學時沒有先解釋這個詞的意思,而是讓學生用“傲”字組詞,學生自然地組出“驕傲”這個詞。然后,筆者帶領(lǐng)學生回歸文本,讓學生分角色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引導學生用動作和神態(tài)來演繹“傲慢”。最后,筆者讓學生用“傲慢”和“謙虛”說一句話,在多元的訓練中,促進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和積累。
(四)融入閱讀教學,發(fā)展口語交際能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應巧妙設(shè)計語言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說、問、練、評。在學生的語言實踐中,情感具有感染、疏導、強化的功能,而語言又是情感的載體,因此,在閱讀教學中,筆者注重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情感。另外,背誦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訓練,因為背誦是汲取語言營養(yǎng)、豐富語言積累的有效方法。
如四年級上冊《西門豹治鄴》一課,學完課文之后,筆者問學生:“你們還有別的更好的辦法破除河伯娶媳婦的迷信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頓時活躍起來。有的說可以派幾個水性好的人潛入漳河,看看到底有沒有河伯,再揭穿迷信;有的說讓巫婆當眾把河伯引上岸來,如果辦不到就證明是騙錢害人的;還有的說就隔一年不給河伯娶媳婦看會不會發(fā)大水,以證明巫婆的話是不能相信的……課堂上,經(jīng)過一番熱鬧的討論,學生最后達成共識:西門豹將計就計、假戲真做的辦法最妙,既懲治了惡人,又從根本上破除了迷信,教育了老百姓。有意義的課堂討論,可以使學生投入語言實踐,主動學、積極想、大膽說,激活思維,發(fā)展口語交際能力。
二、拓展中課堂,豐富口語交際訓練途徑
丁培忠說:“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有著廣闊的天地,不能把發(fā)展語言的工作僅僅局限在課堂上?!币虼?,語文教學既要抓好課堂這個主陣地,又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各種機會發(fā)展學生的語言。
(一)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
語文教師可以學校、班級開展的各項活動為契機,組織口語交際訓練。比如,班隊活動講故事比賽,讓學生選出代表當評委,比賽結(jié)束后,由大家評議,評出比賽名次,最后由評委進行點評。學校舉辦的書畫展、手抄報展,以及競賽活動、文體活動、參觀活動等,都可以成為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場所,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之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
(二)引領(lǐng)學生邁向廣闊的閱讀天地
加強課外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知識視野,豐富學生語言材料的積累。學校有閱覽室,班級也可以開辟圖書角。班級的圖書角應該怎樣管理?二年級下冊的口語交際“圖書借閱公約”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課上,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借閱圖書,怎樣愛護圖書,怎樣保證大家都能借到書。小組交流后,形成班級的“圖書借閱公約”,并張貼在班里的圖書角。
教師還可以有計劃地結(jié)合口語交際課的內(nèi)容,如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講歷史人物故事”,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講民間故事”、第八單元的“我最喜歡的人物形象”,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同讀一本書”等,帶領(lǐng)學生走進學校閱覽室,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課外書,有目的地指向口語交際訓練目標。
三、開辟大課堂,拓寬口語交際訓練空間
陶行知說:“整個社會的活動都是我們的教育范圍?!鄙鐣菍嵤┛谡Z訓練的潛在課堂,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我們要用心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一)走進社會生活
筆者常把課堂與豐富多彩的社會聯(lián)系起來,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春游去哪兒玩”時,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陽光和柔風,去放飛自己制作的風箏。回到課堂上,筆者引導學生圍繞各自的所見所聞進行交流,向同學推薦好玩的地方,可以開展哪些活動等。這樣,學生在口語交際課上就有話可說,大大提高了口語交際課的效率。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
高年級小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提倡高年級小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組織并指導學生從生活中找問題,從問題中找研究課題。如針對不少學生玩電腦游戲入迷的現(xiàn)象,鼓勵學生成立“合理安排學習與游戲”課題研究小組,讓學生先在本校做一些調(diào)查,采訪家長、眼科醫(yī)生、心理健康老師,獲取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再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有的出墻報搞宣傳,有的寫倡議書,有的舉行座談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學習氛圍中,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生活處處是語文,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有多大。語文教師應樹立大語文教學觀,立足于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引導學生從小練就好口才,為其適應未來合作、競爭的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年縣教體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