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巒,陳新于,朱守營,潘家俊,韓冬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徐州市立醫(yī)院(徐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胸心外科,江蘇徐州 221000
發(fā)生于支氣管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稱為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簡稱肺癌,是臨床最常見的肺部原發(fā)性惡性腫瘤,病死率較高[1]。臨床治療以手術切除病灶、放化療等為主。胸腔鏡手術也稱為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是使用現代的、高清的攝像技術和高端手術器械裝備,在胸壁套管或微小切口下完成胸內復雜手術的微創(chuàng)胸外科新技術,可有效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對患者肺功能及免疫功能影響小,術后并發(fā)癥少[2-3]。傳統(tǒng)的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常采用三孔胸腔鏡技術,該術式術中視野廣泛,但由于術中切口較多,術后易發(fā)生切口感染。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利用單孔胸腔鏡技術進行肺葉切除術,比傳統(tǒng)胸腔鏡進行胸部手術創(chuàng)傷小,還可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感,縮短切口愈合時間,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該研究隨機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該科室收治的肺癌患者110 例,分組給予不同手術方式,對照分析單孔和三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徐州市立醫(yī)院(徐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0 例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單孔組男32 例,女23 例;年齡最小38 歲,最大79 歲,平均(56.42±4.68)歲;腺癌36 例,鱗狀細胞癌19 例。三孔組男29 例,女26 例;年齡最小37 歲,最大80 歲,平均(56.39±4.72)歲;腺癌34 例,鱗狀細胞癌2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胸部CT、纖維支氣管鏡、痰液脫落細胞等檢查確診為肺癌;資料齊全;均已了解該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該次研究經過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既往有外傷史者;合并心力衰竭者;合并精神疾病者;配合度差者。
兩組患者術中均給予全身麻醉,氣管插管輔助呼吸,取健側臥位,待麻藥起效后,進行術區(qū)消毒、鋪巾。三孔組具體操作方式:分別取腋前線第5 肋間隙4 cm切口、腋中線第7 肋間隙1.5 cm 切口、腋后線第7 肋間隙1.5 cm 切口,放置胸腔鏡及操作器械,確定病灶位置以及范圍,鏡下分別切開縱隔胸膜、肺韌帶,鈍性分離病灶,切開周圍血管及支氣管并進行結扎,后將病灶完整切除,清掃周圍淋巴結,觀察出血情況,并進行結扎止血,放置胸腔引流管,后清點紗布、器械無誤后逐層關胸[5-6]。術畢將患者送回病房,并給予24 h 心電監(jiān)護,監(jiān)測生命體征,觀察引流管流量,給予抗炎、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
單孔組具體操作方式:取腋前線第5 肋間隙3 cm切口,經切口分別放置胸腔鏡及操作器械,確定病灶位置后進行病灶切除,后續(xù)步驟與三孔組一致。
①術后恢復情況。以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拔管時間、住院時間作為恢復情況的觀察指標。②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在紙上面劃一條10 cm 的橫線,橫線的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劇痛,患者根據自我感覺在紙上表示疼痛程度,對比兩組患者術后12、24、72 h 疼痛程度;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高。③免疫功能。術前、術后1周采用貝克曼流式免疫功能檢測儀檢測兩組患者手術前后T 淋巴細胞(CD3+)、誘導性T 細胞/輔助性T 細胞(CD4+)、抑制性T 細胞/細胞毒性T 細胞(CD8+)、CD4+/CD8+水平。④血清學指標。術前、術后24 h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采用貝克曼免疫化學發(fā)光分析儀測定血清降鈣素原(PCT)水平。⑤肺功能。術前、術后1 周采用健橋醫(yī)電健橋肺功能檢測儀FGY-200 測定肺功能,包括用力呼吸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⑥術后并發(fā)癥。對比兩組術后發(fā)生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乳糜胸、胸腔積液的例數。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單孔組手術時間與三孔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單孔組術中出血量、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三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單孔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三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單孔組術后12、24、72 h 的VAS 評分均低于三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疼痛情況對比[(),分]
表3 兩組疼痛情況對比[(),分]
術前,兩組CD3+、CD4+、CD8+、CD4+/CD8+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單孔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三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單孔組CD8+水平與三孔組相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免疫功能對比()
表4 兩組免疫功能對比()
術前,兩組CRP、PCT 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單孔組CRP、PCT 指標均低于三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血清學指標對比()
表5 兩組血清學指標對比()
術前,兩組FEV1、FVC、FEV1/FVC 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單孔組FEV1、FVC、FEV1/FVC均高于三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肺功能對比()
表6 兩組肺功能對比()
肺癌根據臨床分類不同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非小細胞肺癌最為常見,根據其組織學形態(tài)可分為鱗狀細胞癌、腺癌、腺鱗癌等類型[7]。由于呼吸道是一個開放的器官,致癌因素較多,具體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多數學者認為,該病與患者飲食、吸煙、遺傳等因素相關?;疾『?,常伴有咳嗽、咯血、胸悶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死亡[8-10]。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具有切口小、愈合快等特點,在保障手術療效的同時,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1]。三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是最常見的手術方式,該方式通過3 個部位切口進入胸腔,可準確定位病灶所在位置,視野廣泛,有效保護周圍血管及組織。但該術式因切口較多,術后切口疼痛較重,患者易出現應激反應,影響機體內環(huán)境恢復[12-13]。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廣泛應用于臨床,術中采用單個切口,將腔鏡及手術器械均通過該口進入患者胸腔,不僅保障手術視野,同時也保障手術效果,有效降低手術對機體的創(chuàng)傷,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促進機體功能恢復[14-15]。
在尹靜等[16]研究中,單孔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為(80.81±8.09)mL、(8.59±2.04)d,優(yōu)于三孔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84.86±7.68)mL、(10.28±3.03)d(P<0.05),其結果與該次研究相似。該研究結果顯示,單孔組術中出血量(118.36±11.37)mL、住院時間(11.06±1.23)d,優(yōu)于三孔組(124.78±12.59)mL、(11.98±1.89)d(P<0.05),有效證實該手術方式的優(yōu)勢。同時該研究中,術后單孔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64%,低于三孔組的16.36%(P<0.05);單孔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三孔組,這是由于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切口少于三孔胸腔鏡手術,可減輕患者術后應激反應,減少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從而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利于切口愈合[15]。術后單孔組FEV1、FVC、FEV1/FVC 均高于三孔組(P <0.05),提示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保留肺部的完整,對患者肺部功能影響小[17]。
綜上所述,對肺癌患者采用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可有效促進肺功能的恢復,降低患者術后切口疼痛,避免術后并發(fā)癥的產生,縮短患者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