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南通市躍龍中學,江蘇 南通 226001)
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倡導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贬槍W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教育現狀,著名學者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主張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在實踐中接受教育。物理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將物理與生活相結合,充分利用生活元素、生活情境、生活實踐,讓學生感知物理知識的意義,既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降低物理教學的難度,激發(fā)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最終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關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策略,本文主要從三點進行闡述,分別為:融入生活元素感知物理知識、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發(fā)學生探究、設計生活作業(yè)參與物理實踐。
雖然初中生的生理結構已接近成人,但是他們的思想還是十分幼稚的,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追求刺激,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且容易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為了及時地吸引學生的上課注意力,教師可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結合教學內容,利用生活元素導入課堂,一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使學生感知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照相機與眼睛視力的矯正》這節(jié)課時,筆者圍繞學生日常愛拍照的行為,鼓勵學生思考:“在使用照相機拍照片時,要使底片上的像變大一些,鏡頭應該如何調節(jié)?要想使底片上的像變小一些呢?”此時學生可以結合之前學習的凸透鏡成像原理,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得出結論:要想使底片上的像變大,應該將相機的鏡頭往前調,使物距減小,像距增大;反之,要想使底片上的像變小,鏡頭應往后縮,使物距增大,像距減小。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硬性的知識灌輸狀態(tài),吸引學生積極地與教師進行互動,并降低物理學習的難度,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情境教學法是目前教師上課應用率很高的教學方法之一,其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產生寓教于樂的作用。物理教學與實踐活動是分不開的,在課堂上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夠豐富物理教學過程,還能使物理課堂充滿樂趣和激情,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重要的幫助。同時,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實踐,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學習《摩擦力》這節(jié)課時,筆者首先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行駛中的汽車剎車后,無論路面多么光滑,總會逐漸變慢,最后停下來;在地面上滾動的足球也是這樣,為什么會這樣呢?由此生活情境,帶領學生認識摩擦力,并引出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在進行實驗探究的過程中,筆者在地面鋪了一層塑料布,讓學生在塑料布上推箱子,感受摩擦力,然后把箱子從塑料布轉移到地面,感受箱子在地面的摩擦阻力,通過這一行為,學生可直觀地得知: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著,再通過改變箱子重量,在地面上推箱子,感受不同重量的箱子與地面的摩擦力,得出結論: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壓力的大小有關。這樣做,有助于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的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每節(jié)課的最后,布置作業(yè)似乎是一種固定的形式。教師為學生布置作業(yè),一來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二來也能培養(yǎng)學生靈活地物理思維,三來還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課后學習習慣。傳統(tǒng)的初中物理作業(yè),往往是讓學生抄抄物理概念,做做物理習題,這種作業(yè)形式刻板、無趣,以至于很多學生會出現抄襲、甚至不完成的現象。在生活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布置作業(yè),要突破課本的限制,注重物理知識的實用性和生活化,這樣才能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入到生活實際當中,實現真正的知識鞏固和能力提升。
例如:學習《杠桿》這節(jié)課之前,筆者為學生布置作業(yè):找一塊偏厚的木板,用錘子定一顆釘子進入,然后先用手嘗試是否可將釘子拔出,再從家里選擇改錐、鉗子、錘子等工具,思考那種方法更方便、更省力,原因是什么?這個作業(yè)布置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以及它的作用,并激發(fā)學生對杠桿的深入研究興趣,使學生在課堂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基礎。
物理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物理教師要在不斷地教學實踐中與時俱進,思考如何將物理教學與生活實踐更好地融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實現物理教學生活化,這樣既能夠使物理教學貼近生活,提高教學效果,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