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筱寧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鄂倫春族是我國“三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交界處的大小興安嶺中。新中國成立以來,他們經歷了定居、禁獵、轉變生產方式等巨大的社會文化變遷過程。學界對此高度關注并取得了有關鄂倫春族歷史、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成果,對鄂倫春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社會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以影像方式對鄂倫春族的社會文化變遷進行形象直觀的記錄,也成為一項備受關注的工作。初步統計,目前為止以鄂倫春族為題材的非欄目紀錄片、欄目紀錄片、紀實性網絡視頻以及高??蒲袡C構和研究者自主拍攝的紀實影像,共有約70部(集)。其中既有嚴肅客觀的人類學學術考察,也不回避對鄂倫春民族特色文化豐富多彩的形象展示;既有對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環(huán)境中如何發(fā)揚光大的思考,也有對正在消失的文化的憂思;既有從文化視角對少數民族獨特生活方式的觀看與解讀,也有從發(fā)展視角對其族群社會整體進步的展望與規(guī)劃。這些紀實性作品多在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與歷史背景下進行記錄與表達,如實呈現鄂倫春族的社會行為特征與文化變遷歷程,從個體、族群、社會三個層面留下了珍貴影像檔案,具有不可忽視的媒介記憶價值。
當代紀錄片注重作為個體的人在宏大社會背景下的具體行為和故事敘述,以鄂倫春族為題材的紀錄片也不例外。由中央電視臺著名導演孫曾田于1992年攝制的紀錄片《最后的山神》,主要跟蹤拍攝了黑龍江省塔河縣十八站的鄂倫春族老人孟金福夫婦的日常生活。孟金福是最后一代成長于山林中的鄂倫春人,盡管早在1953年鄂倫春族就已經在政府的幫助下,走下山嶺開始定居,但孟金福還是喜愛并堅守著山林里的游獵生活。片中細致展現了主人公夫婦山林生活的諸多細節(jié),對他們的住所、衣食,特別是對主人公親歷的諸如供奉山神、做樺皮船、“風葬”儀式、薩滿 “跳神”等民俗事象場景進行了極具媒介記憶價值的記錄。
對孟金福夫婦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記錄,是《最后的山神》這部紀錄片最具感染力的部分。片中孟金福用獵刀刮胡子,妻子丁桂琴煮肉、烤餅、用土法為孟金福治療感冒,夫妻倆在水邊與小野鴨嬉戲等諸多令人倍感溫馨亦或忍俊不禁的細節(jié),都成為難忘而永恒的個人生活記憶。通過攝制者與片中主人公生活在一起時的現場抓拍,真實的人物、環(huán)境與事件得以客觀展現,鄂倫春族的山林生活典型細節(jié)得以完整記錄。2003年,中央電視臺《見證·影像志》欄目組再次來到十八站拍攝,此時孟金福已經去世三年,丁桂琴孑然一人坐在門前,寂寥落寞的神情又一次被攝像機記錄下來。相濡以沫的老伴永遠地告別了眷戀的山林,丁桂琴也不再愿意去山上生活了。《最后的山神》這份影像記錄成為獻給這個鄂倫春家庭的珍貴禮物。
以個人視角記錄鄂倫春族日常生活的紀錄片還有很多。這些影片有鮮活的細節(jié),有典型的事件,在大眾傳媒領域頗受喜愛和關注,讓廣大觀眾認識、了解了鄂倫春族。作為當下的影像記錄,這些紀錄片見證了鄂倫春族個體日常生活的種種,必然也會成為日后對鄂倫春族曾經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進行追憶的重要影音文獻。
由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楊光海先生于1963年完成的紀錄片《鄂倫春族》,以質樸的黑白影像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真實記錄了世代縱馬揚槍、游獵山林的鄂倫春族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影片基于對鄂倫春族社會系統的全面調研,在大量調研資料的基礎上審慎完成。影片通過對鄂倫春族人的個體家庭“仙人柱”、經濟組織“烏力楞”“阿那格”和家族長“塔坦達”、氏族組織“木昆”和氏族長“木昆達”等具體形象的刻畫,詳細地描繪了鄂倫春族衣食住行、生計方式、婚喪嫁娶、習俗信仰等情況,對鄂倫春族游獵文化樣貌進行了忠實記錄,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貴影像,被多家博物館收藏,成為有關鄂倫春族的經典影音文獻資料。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鄂倫春人隨著山林動物的移動而不斷遷徙的生活情景。適用于這種游獵生產而出現的臨時住宅“仙人柱”,以及扎搶和魚叉等生產工具,在影片中均有細致記錄。在交通和生產工具中,最具特色的是樺樹皮船,影片真實展現了樺皮船的制作和使用。影片還記錄了鄂倫春人在日常生活中制作和使用樺樹皮手工制品、狍皮和獸骨制品、鹿哨的情景。如今,這些生產生活工具與手工藝品都成為博物館里陳列的民族文化符號和非遺保護中心傳授的民族傳統技藝,要想理解它們作為活態(tài)文化如何存在于鄂倫春人的生產生活中,就不得不在《鄂倫春族》這樣的影音文獻中尋找答案了。
2019年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人類學高等研究院拍攝制作的紀錄片《守望鄂倫春》,將鏡頭對準了兩位傳承和保護鄂倫春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白色柱和關小志。影片通過關小志在黑龍江遜克縣組織鄂倫春文化培訓班、白色柱在阿里河參加鄂倫春自治旗春晚等事件,記錄了他們對本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不遺余力、全情投入的過程。在鄂倫春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面臨困境的當下,他們保留著誠樸堅韌的民族情感底色,對后代言傳身教,多方奔走,為族人創(chuàng)造更多學習和傳承本民族獨特文化的機會。這樣的記錄不僅為當下保護和傳承鄂倫春民族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更是為文化變遷的特定歷史階段留下的一份媒介記憶。
同時,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人類學高等研究院還對鄂倫春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摩蘇昆傳承人孟淑珍女士做了影像專訪。孟老師講述了她學習摩蘇昆的艱難經歷,闡釋了自己對鄂倫春族史詩、民歌的深刻理解。通過口述影像展示非遺資料的同時還記錄下了口述人的神態(tài)語氣,更是對傳承人一種精神氣質的表達。此外,電視媒體的相關欄目也經常關注鄂倫春族的特色歷史與文化,更多地從“異文化”展示的角度對鄂倫春族進行影像記錄,對廣大受眾而言,同樣具有一定的媒介記憶價值。
中央電視臺《探索·發(fā)現》欄目紀錄片《秘境中的興安嶺》,通過對歷史的追憶與現實的采訪,關注的是定居后的鄂倫春族人的生產與生活,反映了在現代文明沖擊下鄂倫春族人的狩獵、捕魚、樺皮和獸皮制品等傳統生計方式改變的情況,以典型的細節(jié)和場景展現了鄂倫春族人告別狩獵走出山林時的復雜情感,表達了鄂倫春族在傳統生活方式離去時的惘悵,對在現代文明沖擊下傳統生活方式和傳統文化的即將消失表現出了深深的無可奈何的痛惜。作品深切關注社會變遷中鄂倫春人生存狀態(tài)的改變和本民族傳統文化發(fā)生的變遷,既是對鄂倫春民族文化的一種呈現與展示,更是一種觀點鮮明的對少數民族文化影像化的深入思考。
2018年,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人類學高等研究院完成了紀錄片《鄂倫春紀事》。本片通過歷史圖片資料、鄂倫春自治旗發(fā)展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人的口述、鄂倫春民族研究專家學者的訪談以及獵民目前生活現狀的影像記錄等形象化的方式,全面客觀地呈現內蒙古鄂倫春族的社會文化發(fā)展變遷進程。本片在表現禁獵帶來的鄂倫春民族生存狀態(tài)的變化及森林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困境時,力求通過對獵民、學者和官方的多角度訪談表達多種聲音,通過觀點的匯集和交融反映了內蒙古鄂倫春族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在民族政策指引下進行的調整和解決。
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這樣評價民族志影像的文獻價值:“由于這些是正在消失的人類行為類型,所以我們需要以一種方式來保存他們:不僅允許他們的后代重新擁有他們的文化遺產,而且也將為我們理解人類歷史及人類的潛能提供一個可靠的、可復制的、可分析的研究資料集成?!?如果說,紀錄片是一個國家的相冊,那么鄂倫春族紀實影像就是這個民族的相冊。一個擁有如此獨特歷史與文化的民族,在劇烈的時代發(fā)展和社會變遷中所經歷的一切痛楚與欣喜、矛盾與希望,都值得被一一記錄,鄭重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