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了
(湖北科技學院 人文與傳媒學院, 湖北 咸寧 437005)
古代邊塞詩詞描繪了一幅幅形態(tài)各異的戰(zhàn)爭場景與邊塞畫面,典型而集中地再現(xiàn)了戰(zhàn)爭與邊塞這一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和特定區(qū)域,并張揚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思想。在南宋,邊塞詞人通過對古代一些歷史人物事件的接受與敘寫,來直接表達自己對當時一些戰(zhàn)爭和邊塞的強烈關注與現(xiàn)實思考,這種對歷史人物的多樣接受,體現(xiàn)出“詩人將自己的身世閱歷、才識品格、思想情感及敏銳的洞察力、對現(xiàn)實的批判精神融于傳統(tǒng)題材中,突破了人們先在的固有認識,賦予時代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題材當下存在的現(xiàn)實意義與價值。”[1]細細體味這些邊塞詞作,從中可以感受到南宋詞人在接受這些歷史人物時所展現(xiàn)出來的特殊用意與價值。
宋朝立國三百余年,國勢整體不強,先后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遼、西夏、金、元之間多次發(fā)生戰(zhàn)爭,且多數(shù)是以失敗告終,尤其是靖康之難中,連象征國家政權的徽、欽二帝都被金人擄走,因此南宋詞人在進行邊塞詞創(chuàng)作時,認為首先應在宋朝皇帝身上找突破,希望以歷史上一些圣主明君的英勇事跡,來激勵本朝皇帝去奮力抗擊外敵,從而恢復中原,建立大一統(tǒng)的漢族政權。于是,一些詞人在其邊塞詞創(chuàng)作中,去盡力歌頌歷史上有著名功績的圣主明君,從而表達自己的企盼與激勵之心。這類邊塞詞中,值得注意的是李綱寫下的一組共七首的詞:《念奴嬌》(漢武巡朔方)、《水龍吟》(光武戰(zhàn)昆陽)、《喜遷鶯》(晉師勝淝上)、《水龍吟》(太宗臨渭上)、《雨霖鈴》(明皇幸西蜀)、《念奴嬌》(憲宗平淮西)、《喜遷鶯》(真宗幸澶淵),特別選擇了歷史上的重要恢復戰(zhàn)役,揀選一些君王對外族的征服戰(zhàn)功,來期勉激勵宋高宗振作精神對抗夷狄、中興立業(yè)。其中有敘寫勇猛善戰(zhàn)、建立東漢政權的中興明主光武帝的《水龍吟》(光武戰(zhàn)昆陽)[2]:
漢家炎運中微,坐令閏位余分據(jù)。南陽自有,真人膺歷,龍翔虎步。初起昆城,旋驅烏合,塊然當路。想莽軍百萬,旌旗千里,應道是、探囊取。 豁達劉郎大度。對勁敵、安恬無懼。提兵夾擊,聲喧天壞,雷風借助。虎豹哀嗥,戈鋋委地,一時休去。早復收舊物,掃清氛祲,作中興主。
因當時正值南宋政權建立之初,高宗趙構也被金兵的追擊嚇得不斷南逃,曾在高宗即位初就擔任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的李綱,提出抗金復國的上書,卻遭到朝中議和派黃潛善、汪伯彥等人非議。因此能詩善文的李綱在這首詞作中,希望能以光武帝建立東漢、重新振興漢朝的事跡來激勵高宗,其兩人所處的歷史背景有些相似:“漢傳十有一世而新莽竊位,光武復立而興漢……宋傳九世而徽、欽陷于金,高宗纘圖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稱為中興而有異同焉?!盵3]這種振興漢室、“作中興主”的前代君王被寫進邊塞詞作中,是希望激勵南宋當時的統(tǒng)治者振作精神,建立中興功業(yè)。
隨著南宋政權的逐步穩(wěn)固,并偶有金國因內亂而有衰弱之勢,大批南宋抗戰(zhàn)人士期盼著大有作為的君王能一展神武,帶領南宋將士平定異族戰(zhàn)禍,恢復中原故土,如著名抗戰(zhàn)詞人陳亮曾寫下詞作《沁園春》(御閱還上郭殿帥):
玉帶猩袍,遙望翠華,馬去似龍。擁貂蟬爭出,千宮鱗集,貔貅不斷,萬騎云從。細柳營開,團花袍窄,人指汾陽郭令公。山西將,算韜鈐有種,五世元戎。旌旗蔽滿寒空。魚陣整、從容虎帳中。想刀明似雪,縱橫脫鞘,箭飛如雨,霹靂鳴弓。威憾邊城,氣吞胡虜,慘淡塵沙吹北風。中興事,看君王神武,駕馭英雄。
此詞雖為詞人借史事勉勵友人之作,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南宋愛國諸士對賢明君王的強烈期望。尤其是南宋中期,宋孝宗即位之初就銳意恢復,曾極力主張和積極準備北伐事宜,后雖戰(zhàn)事受挫而無法實現(xiàn)愿望。但也給當時大批抗戰(zhàn)愛國之士帶來了無限希望與信心。于是,紛紛在詞作中寄希望于中興之主的英明統(tǒng)治:“中興事,看君王神武,駕馭英雄?!弊罱K能實現(xiàn)恢復中原、國家一統(tǒng)的理想。
在宋代以前的一些涉外戰(zhàn)爭,出現(xiàn)了許多馳騁邊疆、屢建戰(zhàn)功的著名將領,因領導或組織一些重要戰(zhàn)役,取得重大勝利戰(zhàn)果并在歷史上產(chǎn)生深遠影響,從而成為人們長久景仰和頌揚的楷模人物。當南宋朝廷與外族軍隊發(fā)生戰(zhàn)爭時,特別是戰(zhàn)局不利,人們特別渴望能出現(xiàn)像歷史上抗敵名將一樣的英雄人物,力挽狂瀾,扭轉乾坤,從而挽回頹勢殘局,徹底消除外患。同時也有因宋朝國勢難振,從而借對抗敵名將的吟詠來抒發(fā)自己空懷報國壯志的落寞情懷。這些名將被宋代詞人吟詠較多的有漢代抗擊匈奴的將軍李廣。一方面,宋朝當時是深受北方異族的不停侵擾和殘酷戰(zhàn)爭之害,這與漢代李廣抗擊北方匈奴的背景大致相同;另一方面,李廣作戰(zhàn)英勇,戰(zhàn)績突出,使匈奴畏服,數(shù)年不敢來犯,被稱為“漢之飛將軍”,唐代詩人曾寫下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來贊揚他,因此李廣成為漢族人心目中的抗敵大英雄。此外,李廣一生英勇善戰(zhàn),雖立下赫赫戰(zhàn)功,但也曾被賦閑在家,雖一生為國拼殺,但有終生未能封侯的人生遺憾,并在最后也是以自殺一死來向命運抗爭。于是,南宋詞人或是歌頌他的英勇善戰(zhàn),或是吟詠他的落寞情懷,如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曾寫下一首《八聲甘州》: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托封侯事,歲晚田間。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达L流慷慨,談笑過殘年。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障輕寒。全詞對李廣的人生經(jīng)歷和傳奇故事作了簡略回顧,有對英勇善戰(zhàn)傳奇經(jīng)歷的概括:“射虎裂石”“漢開邊”“功名萬里”,也有落寞失意人生境況的描寫:“落托封侯事”“談笑過殘年”“健者曾閑”。詞人辛棄疾與李廣有著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在南宋朝廷中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滿懷恢復中原的愛國情懷,也曾親身上陣殺敵,但更多的是遭到主和派的打擊,長期落職賦閑,其統(tǒng)一國家的愿望終生未能實現(xiàn)。于是在詞作中借李廣一事吟詠懷抱,既有對李廣英勇事跡的贊揚,更多的是對自己不幸境遇的傾吐。
被寫入詞作中較多的還有曾主導淝水之戰(zhàn)、擊潰前秦大軍的東晉名相謝安,當時面對北方前秦軍隊的大肆侵略,形勢非常危急,“時苻堅強盛,疆埸多虞,諸將敗退相繼。(謝)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應機征討,所在克捷……至夜乃還,指授將帥,各當其任。玄等既破堅”[4]。 謝安從容指揮著只有八萬兵力的東晉軍隊,擊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并致使前秦一蹶不振,為東晉政權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南宋詞人葉夢得作《八聲甘州》來詳細回顧謝安這一輝煌的人生經(jīng)歷:
故都迷岸草,望長淮、依然繞孤城。想烏衣年少,芝蘭秀發(fā),戈戟云橫。坐看驕兵南渡,沸浪駭奔鯨。轉盼東流水,一顧功成。 千載八公山下,尚斷崖草木,遙擁崢嶸。漫云濤吞吐,無處問豪英。信勞生、空成今古,笑我來、何事愴遺情。東山老,可堪歲晚,獨聽桓箏。
南宋朝廷有著與東晉大致相似的時代背景和戰(zhàn)爭形勢,這使得南宋文人很容易將當時朝廷中的主政者與東晉謝安聯(lián)系起來,時而呼吁當政者能像謝安一樣運籌帷幄,去取得抗戰(zhàn)勝利的非凡戰(zhàn)功:“轉盼東流水,一顧功成?!睍r而慨嘆自己空有一腔報國壯志、卻無法實現(xiàn)愿望的懷才不遇之情:“東山老,可堪歲晚,獨聽桓箏。”其志甚壯,其情甚悲。
古代歷史上有許多人物,一生懷有遠大政治志向和杰出才能,但卻在現(xiàn)實之中遭遇挫折和坎坷,并在一種壓抑的環(huán)境之中內心不停地痛苦掙扎著,凄慘之境和失意之情讓人感到十分同情與極度惋惜。當面對著宋朝國勢衰頹的現(xiàn)實,人們的惋惜之情愈加深廣,尤其南宋,似乎整個國家都處在一個國勢不揚的陰影之下,失意之情和哀傷之感充斥于眾多有志之士心中。于是,邊塞詞中頻頻出現(xiàn)一些歷史失意之士,一生胸懷大志,忠君報國,卻受到當權者的無情打擊和肆意排擠,最后只能以死明志。如楚國著名的愛國文人屈原,《史記》記載:“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5]其一腔忠君報國之心卻被楚懷王置之不顧,報國理想難以得到實現(xiàn),極度憂憤之中,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成為千古以來忠君愛國之士的化身。南宋方岳曾作詞《水調歌頭》憑吊他:
明日又重午,攙借玉蒲香。勸金且盡杯酒,聽我試平章。時事艱難甚矣,人物眇然如此,騷意滿瀟湘。醉問屈原子,煙水正微茫。 溯層巒,浮疊嶂,碧云鄉(xiāng)。眼中猶有公在,吾意亦差強。胸次甲兵百萬,筆底天人三策,堪補舜衣裳。要及黑頭耳,霖雨趁梅黃。
詞人借過端午佳節(jié)紀念屈大夫,對“時事艱難”的歷史背景頗發(fā)感慨,其中既有屈原所身處楚國黑暗時局的影子,又有詞人自己所在南宋后期腐朽政局的暗示。當一方面充分肯定屈原“騷意滿瀟湘”的歷史功績時,詞人又對 “吾意亦差強” 的自己進行盡情抒寫,“胸次甲兵百萬,筆底天人三策,堪補舜衣裳?!敝揖龍髧呐c懷才不遇之情,盡展無遺。
還有西漢文士賈誼,雖學識淵博、年少有為,但還是遭到佞臣權貴讒毀,“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焙蠖啻沃倚南蚧实凵鲜柚G言卻不被采納,“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盵6]最后只得郁郁而終。南宋宗室趙希蓬曾作詞《滿江紅》哀嘆之:
勁節(jié)剛姿,誰與比、歲寒松柏。幾度欲、排云呈腹,叩頭流血。杜老愛君□謾苦,賈生流涕衣空濕。為國家、子細計安危,淵然識。 英雄士,非全闕。東南富,尤難匹。卻甘心修好,無心逐北。螳怒空橫林影臂,鷹揚不展秋空翼。但只將、南北限藩籬,長江隔。
詞中充滿了對忠君愛國而懷才不遇的賈誼以極大同情與贊揚:“賈生流涕衣空濕”“為國家、子細計安危,淵然識。”又對自己所處南宋后期的黑暗政局進行無情抨擊:“卻甘心修好,無心逐北?!蓖瑫r,詞人將自己比作“空橫臂”的螳螂、“不展翼“的雄鷹,抒發(fā)了空有報國志向而不遇的惋惜之情。這些歷史人物不僅是宋代詞人同情的對象,而且很易聯(lián)系到自己同樣失意的人生遭遇和坎坷經(jīng)歷,由人及己、以古諷今,直接表達了對南宋朝廷統(tǒng)治者妥協(xié)求和、排斥打擊主戰(zhàn)派的強烈不滿,詞作也極具現(xiàn)實意義。
在一些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歷史事件中,一些漢族人物曾經(jīng)身處異族的殘酷統(tǒng)治之下,或是親身經(jīng)歷過國破家亡的慘況,其身心無疑會受到極大的傷害,甚至是遭受到非人的對待與摧殘,這為后代的詩詞創(chuàng)作提供了經(jīng)久不衰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情感源泉,一些文人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歷史人物的個人思考和種種復雜情感。當身處國勢衰微的宋代,原本歷史上屬于漢族統(tǒng)治的大片領土,卻處于外族的統(tǒng)治之下,這讓當時的文人們更易想起歷史上那些曾經(jīng)身處異族統(tǒng)治但一心情系故土的歷史人物,并在詞作中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感傷情懷及情感共鳴。如漢武帝時曾奉命出使匈奴卻被扣留在北方長達十九年的蘇武,雖受到匈奴單于的威逼誘降和百般摧殘,卻始終未動搖對漢朝的忠心:“單于使衛(wèi)律召(蘇)武受辭,(蘇)武謂惠等 :‘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蘇)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蘇)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蘇)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7]最終蘇武克服重重困難,被漢朝派人迎回自己的國家,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盡忠守節(jié)之士。同樣是節(jié)義之士的南宋丞相文天祥,雖兵敗被俘,面對元人高官厚祿的勸降而寧死不屈:“時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宮,王積翁言:‘南人無如天祥者?!烨卜e翁諭旨,天祥曰:‘國亡,吾分一死矣?!盵8]后來也是從容就義,并在被囚禁的孤寂歲月里,他寫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愛國主義詩篇,其中有一首《念奴嬌》:
琮琤何處,響空蒙、卻似鳴榔聲沸。望里平江橫雪嶺,駕斷虹梁漁市。 若有神驅,如遵帝遣,瞬息層巒峙。南陽龍奮,滹沱凝合猶此。 遙想蘇武窮邊,霜鴻夜渡,蒿目吟寒視。鐵騎銜枚還疾走,瑟瑟風搖旗幟。 月白沙明,云凝地裂,四野悲笳至。羈魂牢落,我身今在何世。
詞人身處元人的囚牢之中,面對“平江橫雪嶺”的自然環(huán)境,聯(lián)想到曾身處“霜鴻夜渡,蒿目吟寒視”“窮邊”守節(jié)十九年的漢代蘇武,同樣是“云凝地裂,四野悲笳”的異域背景,這似乎給詞人帶來了堅守忠義的無窮力量和信心。最終文天祥也確實成就了如心目中的榜樣人物——蘇武一樣的節(jié)義之士。
還有東漢末年著名才女蔡文姬,曾被匈奴擄掠到異域北邦:“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于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盵9]蔡文姬飽嘗了十二年他鄉(xiāng)異俗的外族生活,雖一心想念故土,但在能夠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國時卻要離開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覺得十分悲傷。于是留下了詩歌史上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通過其特殊遭遇所表現(xiàn)出來的鄉(xiāng)關之思與親子之情,讓后人產(chǎn)生了許多感慨和詠嘆。在南宋都城臨安被元兵攻陷時,大量宮人后妃被蒙古軍隊擄至北方,終其一生都難以回歸故土,當時有個宮廷琴師汪元量在大都囚禁十余年后乞黃冠南歸,得返家鄉(xiāng),眾宮人曾作詞送之,有《宋舊宮人贈汪水云南還詞》十多首,其中有一首吳淑真的《霜天曉角》:
塞門掛月。蔡琰琴心切。彈到笳聲悲處,千萬恨、不能雪。 愁絕。淚還北。更與胡兒別。一片關山懷抱,如何對、別人說。
同樣是飽含國破家亡、身落敵境的辛酸,詞人想到自己年華漸老、歸家無望,聽著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曲》,心中充滿了思鄉(xiāng)之悲、離家之恨:“彈到笳聲悲處,千萬恨,不能雪?!庇扇思凹?,不禁悲從中來,哀傷無已:“愁絕。淚還北。更與胡兒別?!痹~人借這些異域漢人的歷史典故來直陳異域凄涼之苦,并表達出對當時遭受異族統(tǒng)治的哀痛與悲傷。
南朝劉勰說:“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征今。”[10]詩詞以歷史史實為感情生發(fā)的基點,歷史史實依靠詩詞完成主題的深化與升華,使歷史經(jīng)典呈現(xiàn)出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細細品味這些在南宋獨特歷史背景與文化土壤中滋生出來的邊塞詞作,不僅可以感受其深厚的歷史意味和民族意識,更能強烈體會到當時南宋文人士大夫的現(xiàn)實精神與理性思考。同時,這種強烈的現(xiàn)實性又給這些邊塞詞作增添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藝術魅力和情感共鳴。或許這也是這些經(jīng)久不衰的文學作品,千百年來一直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