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溪,李 想
(德州學院 1.教師教育學院;2.外國語學院,山東 德州 253000)
目前,網絡在不斷發(fā)展,網絡社交也在學生群體中廣為流行,移動社交媒體在學生的社交活動中顯得越來越重要。移動社交媒體把大眾傳媒和經營傳媒進行有機整合,能夠讓大學生通過不斷學習,接觸到許多以前難以觸及的信息,進一步拓展了大學生認知世界的途徑,豐富了在校學生的視野。但是,移動社交媒體承載著過多魚龍混雜的消息,讓大學生難以辨識真假和分辨好壞,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1]。學生們還沒有真正地步入社會,缺乏社會閱歷,對事物的辨識在認知和行為方面還存在著諸多缺陷,如果學校不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展開積極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負面信息會影響大學生健康的心態(tài),消極內容也不利于學生未來走上工作崗位。
首先,移動社交媒體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在這種環(huán)境下,其網絡發(fā)言的自由度比較高,隨意性比較強,信息環(huán)境的多元導致了其所傳遞的信息資源多樣,傳達的價值觀念多元。許多不良信息在移動社交媒體中不斷滋生不健康的價值觀,進而互相吸引,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當前許多微博、微信以及微視頻中,都不同程度存在黃色、淫穢的內容,這些內容在主流媒體中是禁播的,但是,在這些社交媒體視頻中卻可以公然傳播。形成這種問題,主要有三種原因:其一是,移動社交媒體的信息規(guī)范難以實現(xiàn);其二是,移動社交媒體的信息量通常都很大,在當今海量的信息背景下,這些內容短小、數量繁多的“黃色信息”不但未被及時遏制,反而成為了人們網絡生活的“調味劑”;其三是,在移動社交媒體背后的網絡寫手或者是讀者,因其社會責任較為分散,因此,在閱覽時沒有羞恥感和負罪感。在這樣的社交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尤為重要。
其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還不成熟,價值觀念也正處于特定的塑造期,大量接觸移動社交媒體,其思想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準則極易受到其負面信息和消極內容的不良影響。因此,在大學生的思想還不夠成熟的人生階段,其三觀樹立亟須正確引導[2]。當代大學生受移動社交媒體的影響已經較為深刻,這些媒體已經成為其形影不離的“朋友”,在與這些媒體接觸的過程中,大學生們很容易受到媒體觀念的影響,這種影響會很容易沖擊到大學生從小所培養(yǎng)起來的傳統(tǒng)觀念。
所謂創(chuàng)新,就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針對問題情境已經超越經驗完善直接產生的新成果的心理過程。移動社交媒體在日常運轉中,形成了一個網狀的結構,用戶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所想接收的信息,自由地選擇能夠引起自己閱讀興趣的片段來進行閱讀,但是,這樣反而弱化了大學生對問題的深度思考和深入研究,不利于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目前,在移動社交媒體中,廣泛流行著一些“主要看氣質”“小公舉”“累覺不愛”“普大喜奔”等流行詞匯,這些詞匯雖然都是剛剛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在從眾效應下,媒體用戶在網絡中流傳開來,甚至在具體使用這些詞匯的過程中,某些用戶還并不知道其真正的含義,只不過是學著別人用這些詞匯來進行“刷屏”,從中可以看出是學生的從眾行為,使得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進一步被抹殺[3]。而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持續(xù)缺失,有可能使其心理發(fā)生創(chuàng)新惰性、怠于思考,進一步影響其心理健康。
學生在大學期間,是其人際關系進一步走向社會化的非常重要的時期,基于此,學生應該特別注重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這是當代大學生積極融入社會的前提條件和必備素質。移動社交媒體能夠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從“千里之外”變成“近在咫尺”,而且,這種溝通也變得更加暢通無阻。從表面上來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快捷和方便了,但是,這種溝通卻是建立在虛擬背景下的,和現(xiàn)實中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在移動社交媒體中,雙方都能夠基于自己的要求,對自己的名字、地址、年齡甚至身份、容貌等基本信息進行一定的隱藏,雙方所溝通的內容也可以根據雙方的意愿,從網絡中隨意粘貼、復制,或是任意主觀杜撰,交流的真實性和真誠性被打了折扣。盡管存在著許多虛擬的成分,甚至會有人在網絡上所發(fā)布的虛假信息,但是,很少有人會受到懲罰,正因為如此,在移動社交媒體中存在著大量的虛擬交往欺詐現(xiàn)象。而大學生剛剛認識社會,還沒有建立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因此,很可能成為網絡交際的受害者[4]。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許多大學生沉溺于移動社交媒體,“低頭族”越來越多,使得人與人之間雖然咫尺相距,卻存在著較遠的心理距離,變得“無話可說”。這不僅難以提高大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親力親為的交際能力,還會造成大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淡然,使得許多大學生在網上能夠與人順利交往,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存在交往顧忌,不敢主動地和別人溝通,這對于大學生的未來成長和健康生活都是非常不利的。
(1)能夠打破“沉默的螺旋”效應
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德國學者諾伊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效應。他認為,如果個體在表達自我意見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一意見并未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就會保持沉默。久而久之,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態(tài)度,并進一步形成孤獨感,進而產生抑郁、焦慮等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問題。一般來說,人類的話語權主要掌握在主流媒體或是少數權威人士的手里,這就形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具有導向意義的、自上而下的“意見氣候”[6]。在這種背景下,大多數人是不參與討論的,只是對于一些言論被動接受。在高校里,話語權就在教師或主管部門手里,教師或主管部門的具體意見就成為了“意見氣候”,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些“意見”。移動社交媒體的進一步普及,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將其意見自由表達的有效平臺,學生可以將其對社會上許多事情的看法,通過微信、微博以及其它自媒體渠道進行暢快地表述,并且可以對相關觀點進行評論,甚至開展不同觀點之間的辯論,新聞傳播產生了新的模式。任何事件、任意觀點,都可以在網絡中找到和自己意見基本一致的人,從而產生互愛互惜的感覺,使自己的認可感以及自尊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進而得以樹立自信心,從而降低對社會不認可產生的畏懼心理,突破“沉默的螺旋”,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2)能夠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
大學生是一個對社會非常熱切的、積極學習的社會群體,對社會現(xiàn)象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對社會熱點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在傳統(tǒng)媒介傳播時期,大學生難以及時獲取信息、得到資源,因此,會出現(xiàn)信息滯后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其所獲得的社會新聞已成為歷史。移動社交媒體的即時性,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其信息的多元化,進一步豐富了學生了解社會的渠道,校園與社會的交互性提升。微信、微博以及QQ等自媒體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新途徑,他們不僅能夠第一時間捕捉社會熱點事件,還能憑借自己的認知能力,對社會事件、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這一過程,有效地加快了大學生社會化的步伐,有利于當代大學生走進社會。
(3)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
當前的移動社交媒體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突破了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對受教育者所形成的不平等地位,在平等的環(huán)境下通過打擊鍵盤,形成師生對話,并構建進一步探討問題的渠道。該模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盼望被別人認可的積極心理,促使學生的心理能夠更加愿意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有效幫助。而且,移動社交中的自媒體具有相當的隱秘功能,讓學生和他人的社交在這里變得非常真實。這一方面,能夠讓大學生在吐露心聲的時候更加放心而大膽,表露情感的時候更加真切,傾訴心理壓力的時候更加放心;另一方面,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也能夠展露得更加明確,便于老師真實而詳細地了解學生的現(xiàn)實情況,利于老師及時而準確地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盡早地發(fā)現(xiàn)學生中存在的危險因素,實時為其提供有效疏導與幫助,遏制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1)對大學生價值觀的不利影響
移動社交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具有較低的準入門檻,缺乏傳統(tǒng)媒體中的把關人和準入審核,用戶的身份也普遍具有不確定性,這些都使其所傳播的各種信息具有不確定性而且較為隨意。更有一些信息存在人為編造、故意顛倒黑白、影響別人正常生活的現(xiàn)象。大學生還處于學習與成長的階段,還不能很好地分辨是非,也缺乏穩(wěn)定的情緒,極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誘導,甚至,還會將網絡中的謠言作為真事來跟風模仿。這無疑助長了網絡中的壞風氣,等到明白真相時,學生們只能感到慚愧而內疚,這樣下去,不僅會造成大學生價值觀的扭曲,還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2)使學生易產生網絡成癮
相較于現(xiàn)實社會中的復雜和殘酷,網絡環(huán)境就顯得特別的豐富和絢麗,這會使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極易獲得認同感,找到其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感。學生長期沉浸在網絡中,就會形成一定的手機依賴。目前,各高校中的大學生大約有一半以上表現(xiàn)出了不同程度的手機依賴,這些學生24小時手機不離手,時時都在網絡之中。調查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在那些家庭較為貧困、單親家庭、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中表現(xiàn)得更加嚴重,造成一些學生出現(xiàn)性格內向、不愿溝通等問題,甚至引發(fā)急躁情緒,產生抑郁、暴力傾向等嚴重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
學校要根據在校生的實際情況,在微信公眾賬號中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在這一平臺上積極拍攝微電影、開展各種微信訪談等活動。微信公眾賬號以及微博賬號要采取一些較為優(yōu)美的詞匯,如“七彩園林”“快樂園”“心靈氧吧”等。要吸引眾多學生加入心理協(xié)會組織,由這些組織來管理賬號,并發(fā)布一系列信息。同時,高校要組織一些心理學專業(yè)背景的輔導教師,對這些組織成員進行必要的專業(yè)指導,定期向本校大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發(fā)布一系列推文。首先,這些推文要表現(xiàn)得活潑、明朗并且圖文并茂,要能更多地吸引大學生群體,使其能夠從眾多的推文中發(fā)現(xiàn)并重視該賬號發(fā)布的內容。其次,公眾號所發(fā)的推文要精煉有深度,能夠通過深入淺出的文字,引發(fā)大學生的思想共鳴。與此同時,所發(fā)布的信息要及時更新,保持時效性,能夠吸引讀者的好奇心。微信公眾號所發(fā)布的信息內容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圍繞學生的心理健康,不能為了簡單迎合個別學生群體的好惡而向學生傳遞不良信息。為了提升心理健康公共平臺的個性化和趣味性,可以組織開展各種微電影的拍攝、評獎,召開各類微訪談、記錄校園人物,吸引更多的教師和學生主動參與,讓接受教育的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移動社交媒體所表現(xiàn)出的開放性以及交互性,進一步擴大了大學生的交際半徑和交友范圍,使大學生不再只接觸校園內的老師和同學,還能通過“掃一掃”“搖一搖”接觸到其他學校的師生、社會人士,當然,也難免接觸到品行不佳人士,甚至不法分子,這增加了大學生的交友風險。另外,移動社交媒體中的信息內容大都具有不規(guī)范性,缺乏相應的管理,許多虛假信息不能經過有效的過濾。大學生在閱讀網頁的過程中,很容易接觸到這些信息?;诖?,心理輔導員應該認真關注學生的網絡生活,積極構建學生的網絡互動平臺,并在平臺上認真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對平臺中出現(xiàn)的學生偏激的價值觀念要積極地予以糾正,并且,要及時澄清一些不良輿論和不實信息,要將大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和健康成長作為引導方向。
當前,各高校在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大多以向學生進行課堂講授為主,在這種背景下,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就變得很少,在課后,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也變得極其有限。目前,微信廣泛使用,受眾中具有大量的受眾是學生群體[7]。從目前來看,是擴大學生交流、增進師生友誼的最為有利的工具?;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交流工具,通過向學生發(fā)布課前資料、預習材料以及布置課后作業(yè),給學生創(chuàng)造依靠移動社交平臺開展學習的有效渠道,更好地擺脫其對手機的依賴。同時,也把這些“手機奴隸”更好地引向利用手機開展自主學習。
在現(xiàn)實中,許多大學生不能接受教師所開展的“面對面”的心理咨詢,有些學生是心里不愿意,有些學生是由于膽怯,難以和教師開誠布公地談心,更有一些學生,因為心里有“秘密”“困難”“難言之隱”,無法跟別人傾訴。線上心理咨詢既避免了和教師“面對面”的交談“難以啟齒”的問題,也實現(xiàn)了向教師傾吐的目的,使學生的信息咨詢變得更加便捷。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學生中存在的一些案例并不都是在線上就可以解決的,許多案例需要教師與學生詳細交談,需要這些教師利用扎實的心理學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和學生進行細致入微地交談,深入分析學生的現(xiàn)狀,以更好地解開學生的心理結扣,引導學生更好地面對自己的學習與生活。
綜上所述,面對當前自媒體風起云涌的形勢,對大學生開展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诖?,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學校和教師應結合學生具體的情況,對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心聲,更加認真而專業(yè)地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為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擾、生活中的難題、認知上的疑惑,給大學生今后的人生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基礎,為其順利步入人生新階段、適應社會新角色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