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鳴,崇 奕
(1.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包頭臨床醫(yī)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2.包頭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內蒙古 包頭 014000)
在臨床上,眩暈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神經性疾病,屬于運動性錯覺的一種,實際上即患者處于靜止狀態(tài),睜眼或閉眼時會感覺外物繞著自己轉,或者是自己在空間旋轉?;加醒灠Y的群體極為龐大,其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涉及十幾種基礎疾病,依據不同的病變部位和眩暈的性質,把眩暈分為兩類,包括:系統(tǒng)性眩暈(頭暈感)、非系統(tǒng)性眩暈(不穩(wěn)定感覺)。目前,臨床治療眩暈癥患者依舊沒有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常用的對癥治療的藥物包括:西比靈、乘暈寧、敏使朗等,但可能會伴有嗜睡、頭暈、肥胖等不良反應[1]。本研究分析了納洛酮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眩暈癥的有效性和不足,現作如下綜述。
眩暈是空間定位障礙,因為機體平衡紊亂所引發(fā)的較為復雜的癥狀,是一種運動錯覺。機體能保持平衡借助于3個系統(tǒng):前庭系統(tǒng)、視覺系統(tǒng)、感覺系統(tǒng)。前庭系統(tǒng)可以感知機體與四周定位;視覺系統(tǒng)可以保持機體和四周環(huán)境定位,以達到動態(tài)平衡的目的;而感覺系統(tǒng)的作用相對較小。3個系統(tǒng)必須要達到統(tǒng)一平衡,如果其中一個系統(tǒng)受到損傷,那么,就會發(fā)生平衡障礙,造成眩暈。特別是由于前庭系統(tǒng)損傷而引發(fā)的較為典型的眩暈癥,實際上就是前庭性眩暈,而視覺系統(tǒng)和感覺系統(tǒng)受損導致的眩暈癥狀程度較輕[2]。在臨床上,頭暈與眩暈是不同的,眩暈屬于頭暈的一種,眩是指眼睛看周圍物體時發(fā)黑或者看不清并且眼花,暈是指患者不能平穩(wěn)站立,看到周圍事物有旋轉感,一般情況下這兩種癥狀是相互伴隨且同時存在的,統(tǒng)稱眩暈。當患者出現輕微的眩暈時,輕輕閉上眼睛就可以緩解。當重度眩暈出現時,往往伴隨著旋轉不停感,且站立不穩(wěn),甚至出現嘔吐、惡心以及暈倒,給患者造成極大的不適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而造成眩暈的基礎是平衡障礙,消除眩暈的基礎則是平衡康復[3]。
2.1 眩暈的分類在臨床上,通常依據發(fā)生的機理和性質對眩暈癥進行分類,是Hojt分類的延伸[4]。Hojt分類主要是按照眩暈發(fā)生的機理和性質,將眩暈分為兩種:真性眩暈、假性眩暈。真性眩暈是有運動感的,是由前庭系統(tǒng)、視覺系統(tǒng)、感覺系統(tǒng)受損所導致的有明確的自身旋轉感和外物旋轉的。因為受損系統(tǒng)不同,真性眩暈分為3種,包括:前庭性眩暈、眼性眩暈、姿態(tài)感覺性眩暈。其中,眼性眩暈主要是由眼病與視動系統(tǒng)障礙而導致的眩暈;前庭性眩暈通常是由于前庭系統(tǒng)受損而導致,患者具有明顯的眩暈癥狀與平衡障礙;姿態(tài)感覺性眩暈主要是由感覺系統(tǒng)受損而導致的眩暈。眼性眩暈和姿態(tài)感覺性眩暈的癥狀相對較輕,但平衡障礙較明顯。假性眩暈是無運動感的,由于大腦皮層受基礎疾病的損害,維持身體平衡(前庭系統(tǒng)、視覺系統(tǒng)、感覺系統(tǒng))紊亂,進而導致眩暈,比如:神經官能癥、心血管疾病、藥物中毒、尿毒癥、高血壓等,該類眩暈癥狀輕,沒有運動感,但平衡障礙明顯。而以Hojt分類為基礎,應用定位分類法,分為三大類:前庭中樞性眩暈、前庭周圍性眩暈、非前庭性眩暈。其中,前庭周圍性眩暈:病變位置在耳蝸前庭四周器官,比如:梅尼埃病,化膿性迷路炎,腮腺炎,良性陣發(fā)性眩暈,伴有眩暈的突發(fā)性耳聾,前庭迷路震蕩,變壓性眩暈,運動病,前庭神經元炎,小腦橋腦角病變,Hunts綜合征,前庭藥物中毒,外耳道病變等。前庭中樞性眩暈:機體中的基礎疾病障礙病變連累前庭中樞,比如:蛛網膜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小腦出血,腦膜炎,腦膿腫,腦干腫瘤,wallenberg綜合征,腦干腦炎,腦瘤等。非前庭性眩暈包括眼源性眩暈、頸源性眩暈、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性眩暈[5]。有醫(yī)學研究資料顯示:前庭周圍性眩暈占75%~87%左右,前庭中樞性眩暈占7%~10%左右,非前庭性眩暈占6%~15%左右[6]。
2.2 眩暈的診斷與表現眩暈涉及到大部分的臨床學科,導致眩暈癥發(fā)病的因素較多,有很多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依照現階段的醫(yī)療水平,很難對每個眩暈癥患者做出較為準確的診斷。臨床上導致誤診發(fā)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檢查時,醫(yī)護人員主要應用神經系統(tǒng)檢查,對于眩暈患者,并沒有進行眼震顫試驗與變換體位試驗檢查;②在對患者進行檢查前,醫(yī)護人員并沒有詳細詢問患者病史,鑒別診斷不認真。由于眩暈癥具有較高的鑒別難度,因此,臨床醫(yī)師在進行鑒別診斷時,更應當結合患者臨床癥狀表現和鑒別要點給予準確診斷[7]。不過,經過醫(yī)學專家的不懈努力,臨床總結了一定的診斷路徑:依據患者的過往病史和臨床表現進行初步定位、分類,首先,需要確定患者是眩暈癥狀還是頭暈癥狀,是前庭周圍性眩暈還是前庭中樞性眩暈,屬于前庭性眩暈還是非前庭性眩暈[8]。前庭周圍性眩暈:發(fā)病急,呈陣發(fā)性,沒有意識障礙,會持續(xù)數小時,自身旋轉感明顯的神經反應,并伴有耳鳴或聽力下降,水平旋轉性眼震,中樞神經系統(tǒng)沒有不良癥狀,上述表現在臨床上所指的疾病通常是:前庭神經元炎,迷路感染,梅尼埃病,急性前庭損害。前庭中樞性眩暈:疾病發(fā)展緩慢,持續(xù)性,病情維持數月甚至數年,眩暈程度輕,會感覺頭重腳輕,晃晃悠悠,聽覺癥狀不明,上述表現在臨床上所指的疾病通常是:感染、硬化、腫瘤、外傷、癲病等[9]。非前庭性眩暈:功能性疾病所導致的眩暈,無規(guī)律,經常性,形式多變,比如:失定位感,晃晃悠悠,不穩(wěn)感,空虛感等器質性疾病所導致的眩暈,比如:惡心、嘔吐等[10]。眩暈的表現:眼肌麻痹,由于眼病眼肌等疾病所導致的眩暈,并伴有復視;前庭神經元炎:前庭性眩暈輕,沒有耳部癥狀;突發(fā)性耳聾:突發(fā)性眩暈,并伴神經性聽力下降;癲癇性眩暈:眩暈的同時,伴意識喪失及抽搐等癥狀;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伴視力障礙,頭痛;神經官能癥:眩暈、頭痛、失眠心悸、多夢、多汗等;眩暈伴垂直性眼震,可能是前庭中樞性眩暈[11]。
納洛酮是一種阿片受體純拮抗劑,沒有激動活性,該藥物與阿片受體的親和力,超過嗎啡和腦啡肽,具有競爭性,可有效阻斷并代替阿片類物質,結合受體,過濾掉阿片類藥物中毒癥狀,同時,具有戒毒的作用,可有效控制阿片成癮患者的戒斷癥狀,因此,在臨床上,納洛酮可應用于戒毒治療[12]。近年來,伴隨著臨床醫(yī)學藥理研究的進一步推進,臨床專家發(fā)現納洛酮在其他疾病治療中也具有應用價值,比如:抗休克、肺心腦病、急性酒精中毒、鎮(zhèn)靜催眠、難治性心力衰竭、流行性乙型腦炎、急性中毒、新生兒窒息綜合征、膽汁淤積性瘙癢癥、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眩暈癥等[13]。應用納洛酮治療眩暈癥患者,其藥物機制主要是藥物中含有拮抗內啡肽,具有收縮血管的效果,并為腦缺血區(qū)提供血流量,增加膜對鈣離子的通透性,穩(wěn)定溶酶體膜,抑制脂質過氧化,加速合成細胞內環(huán)磷腺昔,調節(jié)神經傳導功能,阻斷K型受體,拮抗過量分泌的強啡肽Ay-s產生的反應,進而避免遲發(fā)性神經元受損,具有保護作用,阻止血小板聚集,抗凝,減少血液黏稠度。另外,由于機體中的腦組織缺氧缺血,就會分泌大量氧自由基,給腦細胞帶來一定的損害,而納洛酮可以明顯減少血清丙二醛,防止氧自由基受損,進而保護腦細胞,改善由于腦缺血而引發(fā)的眩暈癥狀[14]。
鹽酸氟桂利嗪屬于一種鈣離子拮抗劑,具有阻滯鈣通道的作用。眩暈癥患者在治療時,應用鹽酸氟桂利嗪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腦血管出現的痙攣癥狀,增強腦細胞活性,改善前庭器官的微循環(huán),從而緩解患者的眩暈癥狀[15]。
經過臨床研究報道,眩暈癥患者多發(fā)病在老年群體當中,患者會有不同情況的空間定位的障礙,從而致使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位置性或運動性的幻覺[16]。傳統(tǒng)的臨床治療已經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急診患者眩暈的癥狀,隨著現代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臨床醫(yī)學在治療眩暈癥方面的經驗也越來越豐富,治療效果也越來越顯著。納洛酮應用于安眠藥中毒、酒精中毒、呼吸衰竭、休克、昏迷、眩暈癥、缺血性中風等疾病治療中,療效十分理想。在機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有內源性阿片樣物質,這些物質有著調節(jié)生理功能的效果,藥物中的β-內啡肽可以與阿片受體相結合,解除小動脈痙攣,抑制兒茶酚胺過度分泌,控制前列腺素的釋放,從而調節(jié)腦部微循環(huán),增強腦供氧,改善腦細胞功能[17]。鹽酸氟桂利嗪能夠增強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避免廣泛的腦抑制,進而改善臨床癥狀[18]。鹽酸氟桂利嗪是一種鈣離子拮抗劑,具有選擇性,可以阻滯病理損傷過多的鈣離子進入細胞,而且對于正常細胞內的鈣離子是沒有影響的。有醫(yī)學研究資料顯示,鈣超載是導致腦缺血一種損傷抑制,而鹽酸氟桂利嗪是現階段唯一可以通過血腦屏障的通道阻滯劑,降低血管阻力,預防腦細胞內鈣離子過載,抑制血管痙攣,增強腦供血、供氧[19-20]。同時,該藥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腦干神經元由于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病理性損害,并改善內耳前庭、腦干前庭的循環(huán)狀態(tài),從而改善眩暈癥狀[21]。因此,眩暈癥患者在治療時,應用納洛酮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可增強治療療效,聯(lián)合用藥,充分發(fā)揮最大療效,緩解眩暈癥狀,而且,起效較快,復發(fā)率低,安全性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22]。
將0.8 mg納洛酮注射液加入5% 250 mL葡萄糖中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對眩暈癥患者進行滴入治療,滴速需控制在40滴/min,2次/d,維持治療3 d后,改用5 mg鹽酸氟桂利嗪治療,口服,1次/d,維持治療30 d。
在臨床上,應用納洛酮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眩暈癥患者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研究規(guī)模較小,在今后的工作中會增加與該項治療相關的研討,從而提高科研結果的可靠性與安全性,進而有助于提升醫(yī)護人員的專業(yè)性。
眩暈癥是一種自體位置感覺障礙與空間定位異常的疾病。眩暈癥的發(fā)病部位主要是前庭周圍性眩暈、前庭中樞性眩暈及非前庭性眩暈,其臨床表現分為真性眩暈、假性眩暈等;該疾病的常見病因主要有美尼爾氏病、頸椎病、小腦中風、高血壓、前庭神經元炎、藥物中毒等。納洛酮可以增加環(huán)磷酸腺苷含量,穩(wěn)定細胞膜對鈣離子的通透性,預防膜脂質過氧化作用,阻止神經細胞受損;鹽酸氟桂利嗪可以改善患者前庭器官的微循環(huán),阻止腦部血管發(fā)生的痙攣現象。因此,眩暈癥患者在治療時,應用納洛酮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充分發(fā)揮最大療效,保護腦神經,進一步改善眩暈癥狀,但納洛酮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眩暈癥的療效還需要加大樣本量,進行臨床實驗的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