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敦
單孔與三孔腹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對肺癌患者免疫功能與疼痛指標的影響
陳建敦
(廣東同江醫(yī)院心胸外科,廣東 佛山 528300)
研究單孔與三孔腹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對肺癌患者免疫功能與疼痛指標的影響?;仡櫺苑治?018年4月至2020年7月廣東同江醫(yī)院收治的96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和B組,各48例。A組患者行三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B組患者行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兩組患者均術后觀察24 h。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4 h免疫功能與疼痛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B組患者手術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A組,出血量少于A組;與術前比,術后24 h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及A組患者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均顯著降低,而B組顯著高于A組;術后24 h兩組患者去甲腎上腺素(NE)、5-羥色胺(5-HT)、多巴胺(DA)水平均較術前顯著升高,而B組顯著低于A組;B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A組(均<0.05)。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肺癌患者療效顯著,可改善住院時間、出血量等各項手術指標,同時能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疼痛,對患者免疫功能影響較小,安全性較高。
肺癌;肺癌根治術;免疫功能;疼痛指標;并發(fā)癥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其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胸痛、咳血、氣短等,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不利影響[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進行治療,該術式能夠?qū)⒒颊叩牟≡钋谐?,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進而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而針對胸腔鏡肺癌根治術采用三孔或單孔還存在爭議,以往多采用三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但增加感染、腫瘤遷移的風險。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能最大限度預防患者胸壁神經(jīng)與周圍組織的損傷,因其只保留一處操作孔,可減少疼痛,益于預后[2]。現(xiàn)以單孔與三孔腹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對肺癌患者免疫功能與疼痛指標的影響為研究重點,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廣東同江醫(yī)院收治的96例肺癌患者,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和B組,各48例。A組患者年齡34~66歲,平均(52.76±5.94)歲;腫瘤位置:左肺19例,右肺29例;其中女性17例,男性31例。B組患者年齡35~66歲,平均(53.21±6.11)歲;腫瘤位置:左肺22例,右肺26例;其中女性21例,男性27例。兩組患者年齡、腫瘤位置及性別經(jīng)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腫瘤內(nèi)科手冊》[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經(jīng)CT影像學確診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證者;認知功能障礙者等。研究經(jīng)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A組患者行三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指導患者采取健側(cè)臥體位,進行氣管插管麻醉,實施單肺通氣,于第5肋間隙(患側(cè))腋前作3 cm切口(主切口),置入保護套并撐開肋骨,于第7肋間隙的腋后線與腋中線分別作1 cm、1.5 cm切口(操作孔),置入胸腔鏡、套管針管;進入腹腔,后將腫瘤位置的支氣管、動靜脈及肺葉等切除,切除標本并放進標本袋,取出體外;清掃縱膈淋巴結(jié),置入引流管進行引流,待其引流量<50 mL/d且清澈時將引流管拔出。B組患者行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指導并協(xié)助患者采取健側(cè)臥體位,進行氣管插管麻醉,實施單肺通氣,于第4肋間或第5肋間腋前線作3 cm手術切口,置入保護套并撐開肋骨,置入相關手術器材與胸腔鏡,進入腹腔,然后將腫瘤位置的支氣管、動靜脈及肺葉等切除,切除標本并放進標本袋,取出體外;清掃縱膈淋巴結(jié),將引流管置入并進行引流,待其引流量<50 mL/d且清澈時將引流管拔出。兩組患者手術結(jié)束后進行抗感染治療,均術后觀察24 h。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時間及住院時間。②分別于術前、術后24 h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使用血液分析儀檢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③分別于術前、術后24 h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轉(zhuǎn)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熒光分光光度法測定血清去甲腎上腺素(NE)、5-羥色胺(5-HT)、多巴胺(DA)水平。④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肺不張、肺部感染、胸腔積液、肺栓塞)發(fā)生率。
2.1 手術指標 B組患者手術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及住院時間顯著短于A組,出血量顯著少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2.2 免疫功能 與術前比,術后24 h兩組患者IgA、IgG及A組患者IgM水平均顯著降低,而B組顯著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見表2。
2.3 疼痛指標 與術前比,術后24 h兩組患者血清NE、5-HT、DA水平均升高,而B組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見表3。
2.4 并發(fā)癥 B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組別例數(shù)肺不張切口感染胸腔積液肺栓塞總發(fā)生 A組482(4.17)5(10.42)3(6.25)2(4.17)12(25.00) B組481(2.08) 1(2.08)1(2.08)0(0.00) 3(6.25) χ2值 6.400 P值 <0.05
肺癌屬于呼吸系統(tǒng)惡性腫瘤疾病,該疾病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高鈣血癥、肝轉(zhuǎn)移、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征等并發(fā)癥,嚴重時甚至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胸腔鏡技術出現(xiàn)并逐漸應用于肺癌手術中,臨床多使用三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該手術需要1個操作孔和2個觀察孔,可將手術器材及胸腔鏡置入,進行病灶切除,但創(chuàng)傷性較大,不利于術后恢復[5]。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s, g/L)
注:與術前比,*<0.05。IgA:免疫球蛋白A;IgG:免疫球蛋白G;IgM:免疫球蛋白M。
表3 兩組患者疼痛指標比較(±s)
注:與術前比,*<0.05。NE:去甲腎上腺素;5-HT:5-羥色胺;DA:多巴胺。
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僅有1個手術切口,操作簡便快捷且手術過程中無需切斷患者背闊肌和前鋸肌等肌群,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小,同時單孔胸腔鏡手術中器材進入胸腔角度把控較好,能減少對肋間神經(jīng)的摩擦,減少術中出血,降低患者的疼痛應激反應,增強患者咳嗽能力,益于肺復張,盡早清除胸腔殘腔,降低術后肺不張、切口感染等概率,縮短引流管置管時間,加速康復進程[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B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A組,且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A組,表明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能減少患者出血量,縮短手術、住院等時間,加快術后恢復。
惡性腫瘤的發(fā)生與機體免疫功能相關,單孔胸腔肺癌根治術可減輕對患者機體的創(chuàng)傷,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對患者的機體免疫影響較小[7]。本研究中,B組患者術后24 h的IgA、IgG、IgM水平均顯著高于A組,表明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對患者免疫功能影響更小。血清NE、5-HT、DA均屬于神經(jīng)遞質(zhì),患者遭受創(chuàng)傷后水平會明顯升高,影響肺癌患者康復。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通過單孔操作,減少術中組織牽拉,減輕患者疼痛[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B組患者術后24 h血清NE、5-HT、DA水平均顯著低于A組,表明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可減輕患者疼痛。
綜上,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肺癌患者療效顯著,可改善住院時間、出血量等各項手術指標,同時能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疼痛,對患者免疫功能影響較小,安全較高,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1] 錢小衛(wèi), 游繼軍. 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及術后生存分析[J]. 當代醫(yī)學, 2020, 26(26): 163-164.
[2] 路遙, 李德冰, 梁少杰. 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原發(fā)性肺癌患者臨床療效觀察[J]. 云南醫(yī)藥, 2020, 41(4): 330-332.
[3] 孫燕, 石遠凱. 臨床腫瘤內(nèi)科手冊[M]. 6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5: 221-223.
[4] 賈忠偉. 單孔與三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肺癌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J].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20, 32(8): 10-12.
[5] 尹靜, 鄧蘭, 馮清. 單孔與三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早期肺癌的療效比較[J]. 實用癌癥雜志, 2020, 35(12): 1989-1992.
[6] 宋致輝, 孫淑英, 王如坤, 等. 單孔和三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9, 14(18): 35-37.
[7] 柯楊, 羅東, 柯有力. 單孔和三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8, 25(12): 1455-1458.
[8] 何志勇, 姚杰, 夏旸. 比較單孔和三孔胸腔鏡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近遠期預后的影響[J]. 重慶醫(yī)學, 2019, 48(21): 3745-3747.
陳建敦,大學本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心胸外科腫瘤方向。
R734.2
A
2096-3718.2021.07.00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