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手術室 , 遼寧 沈陽 110031 )
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為臨床用于治療髖關節(jié)骨折、股骨頸骨折等疾病的主要術式,可有效改善下肢功能,增強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與年輕人相比,高齡人群具耐受低的特點,如手術時間過長,或術中護理不善,極容易影響患者的舒適度,且容易增加并發(fā)癥,對患者滿意度的提升不利[2]。有研究指出,實施手術室綜合護理,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3]。本文于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中,隨機選取50例作為樣本,觀察了手術室綜合護理的效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隨機分組,觀察組(n=25)性別:男/女=10/15,年齡(86.5±5.3)歲。對照組(n=25)性別:男/女=13/12,年齡(87.6±6.0)歲。2組數(shù)據(jù)可對比(P>0.05)。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都已經(jīng)確診為髖關節(jié)骨折。(2)所有患者均行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對疾病進行治療。(3)均為高齡人群。(4)術前已經(jīng)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禁忌證。(2)中途退出研究。(3)非高齡人群。
2 方法
2.1 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根據(jù)疾病類型,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1)全身麻醉,髖關節(jié)后外側入路,切斷部分外旋肌群止點,取股骨頭。(2)切除股骨頸殘端,針對粗隆間骨折者,應采用鋼絲固定骨折部位。(3)取人工髖臼罩,采用1-2枚螺釘固定并給予安裝,股骨上端擴髓,置換人工假體。(4)復位髖關節(jié)。對其屈伸、內旋、外轉、內收、外展等情況進行觀察,確保關節(jié)穩(wěn)定后,對外旋肌群止點進行縫合。(5)術后進行康復訓練,促進骨折愈合。
2.2 護理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實施手術室綜合護理,方法如下:(1)術前。①為提高護理質量,滿足高齡人群的需求,護士應于術前,對患者的各器官情況進行評估,判斷有無手術禁忌證。②針對術前伴有焦慮、抑郁以及恐懼等不良情緒的高齡人群,護士應對其進行鼓勵、安慰以及疏導,使其認識到手術的必要性,以堅定的信心依從護理,為手術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③護士應于術前做好皮膚準備,保持皮膚清潔??紤]到高齡人群皮膚彈性減弱,應盡量輕柔備皮,以免對患者的皮膚造成損傷。④護士應于術前做好物品準備,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預防術中感染,減少并發(fā)癥。(2)術中。①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士需要立即迎接,輔助其擺放體位,核對患者的信息,明確手術部位,并與患者溝通,告知其即將麻醉,使患者做好準備,減輕恐懼心理。②建立靜脈通路時,護士應考慮到高齡人群具有血管彈性減弱的特點,發(fā)生藥液外滲的風險高,故需選擇中心靜脈穿刺,減輕損傷。③高齡人群手術耐受度差,發(fā)生低體溫的風險高,護士應于術中對藥液、生理鹽水等進行加溫,并盡可能覆蓋患者的身體,減少體溫散失,增強患者的耐受度。④護士應與術者密切操作,盡可能快速完成手術,縮短術時,以免增加并發(fā)癥。手術結束后,護士需對手術器械進行清點。(3)術后。手術結束后,護士應將患者護送至病房,早期指導其進行康復訓練,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預防壓瘡、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患者術后飲食應保證清淡、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改善營養(yǎng)狀況,促進病情好轉。
3 觀察指標:觀察2組患者手術情況、滿意度與并發(fā)癥。
5 結果
5.1 2組手術情況對比:觀察組術時(106.3±5.4)分鐘、出血(352.9±15.4)ml、住院(7.4±1.0)天、VAS(2.4±0.7)分。對照組術時(124.6±6.0)分鐘、出血(451.9±10.3)ml、住院(10.4±2.3)天、VAS(5.9±0.9)分。2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P<0.05)。
5.2 2組滿意度與并發(fā)癥對比:觀察組術前、入室、術后滿意度分別(94.6±2.0)分、(91.6±1.7)分以及(93.3±3.5)分、并發(fā)癥占4%(1/25)。對照組術前、入室、術后滿意度分別(72.3±4.1)分、(70.5±2.6)分以及(80.0±1.9)分、并發(fā)癥占20%(5/25)。2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P<0.05)。
高齡人群具有手術耐受度低的特點,行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疾病期間,通常伴有一定的焦慮、抑郁以及恐懼情緒[3]。此外,患者同樣存在血管彈性下降、機體免疫力低下,以及組織修復能力減弱等問題[4]。上述問題如未得到重視,極容易對手術的安全性造成影響,且對術后機體的恢復不利[5]。
近些年來,在交通以及建筑行業(yè)不斷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影響下,行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疾病的高齡人群數(shù)量顯著增加[6]。針對患者所實施的常規(guī)護理,對高齡患者的特點缺乏重視,因此護理效果欠佳。本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患者,術時(124.6±6.0)分鐘、出血(451.9±10.3)ml、住院(10.4±2.3)天、VAS(5.9±0.9)分,提示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大,住院時間較長,且疼痛嚴重。進一步觀察發(fā)現(xiàn),本組患者術前、入室、術后滿意度分別(72.3±4.1)分、(70.5±2.6)分以及(80.0±1.9)分,提示患者護理滿意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本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5/25),有待進一步下降。為提高護理質量,本院將手術室綜合護理應用到了高齡患者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并做好皮膚以及器械準備,能夠有效確保手術安全[7]。手術過程中,輔助患者擺放體位,根據(jù)高齡患者的血管情況建立靜脈通路,并與術者密切操作完成手術,能夠縮短手術時間,確?;颊吣褪躘8]。手術結束后,從飲食以及康復訓練等方面出發(fā),對患者進行護理,則能夠達到提升患者康復速度的目的,對下肢功能的恢復,具有積極意義。上述護理措施的共同實施,可顯著提高患者滿意度。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實施手術室綜合護理后,患者術時(106.3±5.4)分鐘、出血(352.9±15.4)ml、住院(7.4±1.0)天、VAS(2.4±0.7)分,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術時更短,出血量更少,住院時間更短,疼痛更輕。本組患者術前、入室、術后滿意度分別(94.6±2.0)分、(91.6±1.7)分以及(93.3±3.5)分、并發(fā)癥占4%(1/25),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滿意度更高,并發(fā)癥更少,上述數(shù)據(jù)優(yōu)勢顯著(P<0.05)。
綜上所述,行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疾病期間,針對高齡患者實施手術室護理,可有效縮短術時,減少出血,緩解疼痛,預防并發(fā)癥,提升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