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焱莘
(西安郵電大學 人文與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1)
字幕翻譯的對象是影視作品中角色的原聲口語,字幕翻譯既不完全歸屬于筆譯,也不能被稱之為口譯,它是一種特殊的翻譯形式。每一條字幕都來自被精心設計過的人物對話,出自某個角色之口,在承擔一定敘事作用的基礎上,體現和外化角色的形象、性格和心理。因此,字幕的翻譯除了專注于形式方面的特點之外,如何體現和實現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也是譯者和學者不能忽視的重要問題。作家老舍曾說過:“要知道對話是人物性格的‘聲音’,性格各殊,談吐亦異。”電影史上相似甚至相同的對白有很多,但是不同的角色對一樣的對白有著不同的說法。字幕翻譯不僅僅要傳達角色語言的正確含義,即說的是什么,更要讓這句話聽起來像出自角色本人之口,即怎么說。所以,字幕的個性化翻譯不僅僅是語言轉碼的問題。角色的對白還需要借助其他符號系統,包括布景、光線、背景音和身體語言等等,才能形成字幕。
語用學作為應用語言學下的一個分支,關注的是使用中的語言。邏輯學實證論哲學家卡納普認為,一項研究若是明確涉及說話人,或用更一般的術語來說,涉及語言的使用者,我們就把它歸納在語用學領域(Carnap,1948)。國內著名語用學家何自然認為語用學的翻譯觀更多是在探討口頭語言、修辭性和藝術性語言的翻譯[1]290。字幕翻譯的對象正是使用中的口頭語言,與語用理論不謀而合。字幕翻譯自20世紀9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后,在中國也迅速掀起波瀾。時至今日,針對它的研究也已呈現出跨領域、跨學科、多視點的時代特征。盡管如此,從語用學角度出發(fā)的研究卻依然停留在起始階段。本文擬從語用學的角度出發(fā),結合翻譯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探討如何體現和實現影視字幕的個性化翻譯。
盡管語用學只是語言學的分支之一,但其研究范圍卻是語言學、翻譯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交叉。字幕翻譯就是語用翻譯研究實際應用的一個側面。一方面,字幕為語用學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語料和研究材料,并能檢驗語用理論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語用理論也反過來指導字幕翻譯,不僅從宏觀層面提供理論解釋,還從微觀的語言分析層面啟發(fā)翻譯策略的選擇。
首先,在語用分相論層面,不少內容已經被應用到字幕翻譯的研究中,例如:影視文本中話語標記語的翻譯特點(李欣,2012);針對話語標記語So和You Know的字幕翻譯研究(張超,2010;賀海晶,2019);言語行為理論及字幕翻譯(趙玉閃、金朋蓀,2008;覃潘燕,2015;何楚紅,2018);語用等效及語用預設視角下的字幕翻譯(吳松芝,2015;崔秀芬,2007;魯藝,2009)等等。從分相論出發(fā)的字幕翻譯研究多從方法論角度關注具體的翻譯實踐,這是由于語用分相論作為微觀語用學,主要以詞匯、句子結構和語法為主要研究對象。分相論為譯者解決角色使用語言過程中的實際操作問題,而角色對語言的使用也成為分相論分析和研究的對象,有助于研究者從大量的語料中發(fā)現、總結和歸納規(guī)律及現象,提煉出普適的理論進而整合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在語用理論層面,關聯理論和順應論最受字幕翻譯研究者的關注。尤其前者是字幕翻譯研究的熱點方向,其中王榮對《亂世佳人》的字幕翻譯研究影響力較大(王榮,2007);后者的相關研究也為數不少(曹靈美,2010;廖夢思,2013)。這兩種理論結合認知心理學,討論動態(tài)語境中說話者和聽話者對語言的表達和理解,更加關注異語境、異文化的觀眾對角色言下之意的推理,并啟發(fā)譯者從觀眾認知和理解的角度翻譯字幕。在語用學綜觀的翻譯研究層面,盡管現在還沒有從綜觀視點出發(fā)的字幕翻譯研究,但語用學的諸多研究分支為字幕翻譯提供了新的動態(tài)視角,所以綜觀的語用學是一個亟待關注的研究領域,其中包括詞匯語用學、跨文化語用學、社會語用學、認知語用學等等。一方面,綜觀的語用學是跨學科的語用研究,能夠使字幕翻譯研究打破語言的藩籬,上升到社會、文化、認知、心理研究的高度;另一方面,字幕作為動態(tài)語境中口語交際的書面表達形式,來自類型和內容千差萬別的影視作品,其中必然涉及綜觀研究的方方面面,涵蓋了語用學及其分支學科關心的所有課題。
當前的字幕翻譯研究面臨研究層次低,研究模式多局限于理論演繹+譯例分析和研究對象集中,研究層面單一的問題[2]。當務之急是擺脫主觀經驗主義的束縛,步入采用科學的手段尋找客觀規(guī)律,并將之放置于廣義語用學或文化翻譯研究中的階段。在語用學領域,隨著實驗語用學的興起,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技術為語用實驗的設計提供了便利[3]。除此之外,計算語用學和網絡語用學也走進了研究者的視野。這都為字幕翻譯提供了別樣的研究范式和手段。字幕的語料和研究材料數量龐大且涉及語言、圖像、聲音等多個符號系統,雜亂無序,僅憑人工難以收集和統計。通過實證主義方法,即采取定量分析和數理統計,特別是利用實驗和語料庫研究,不僅能夠使研究內容數字化,自動識別角色的語用意義,在龐雜且多變的字幕背后發(fā)現語用推理過程的規(guī)律,還能夠借助心理實驗技術和軟件分析深入探索角色的認知過程和心理世界,從而實現字幕的個性化翻譯。
何謂個性?這個詞在人們腦海中的印象一直較為籠統。個性心理學是這樣定義的:個性(personality)是個體獨特而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行為模式[4]?!吨袊蟀倏迫珪ば睦韺W》的定義是:“人格是個體特有的特質模式及行為傾向統一體,又稱個性?!备鞑幌嗤膫€性形成千差萬別的語言。世界上沒有個性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因而每個人的語言也都不同。我們研討人物語言個性化這個問題的目的,就是根據語言內部“體”所存在的規(guī)律、規(guī)則,提出以語言外部“用”可試行的方法論,使“體”與“用”有機的、完美結合,創(chuàng)造出最美的藝術品[5]。個性化語言的翻譯起源于文學翻譯,1986年就有譯者注意到個性化語言翻譯的重要性(李堯,1986),至今已有不少學者將目光投向這一問題,他們多以古典和經典文學中個性突出的人物為研究對象。字幕的個性化翻譯植根于前者,不少譯例分析來自于文學改編的電影作品,但比較零散,普遍缺乏理論指導。由于字幕翻譯形式的特殊性,許多關于字幕翻譯的研究將個性化作為影視語言的特點或翻譯策略/原則的一部分加以討論。麻爭旗認為人物性格化和情感化是影視翻譯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則[6]。此外,樸哲浩(2011)、龍千紅(2007)、蔡惠嫻(2011)等學者也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字幕的個性化翻譯。
雖然語用學研究的是使用中的語言,而非語言主體的差異,但其和個性都共有心理學的學科根源,前者屬于與心理學交叉的學科,而后者屬于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語言與個性的關系主要受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影響,所謂外部指的是語境,即產生話語的環(huán)境和所有影響說話人和聽話人交際的客觀因素,內部指的是說話人與聽話人的個性特征、情緒、心理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等主觀因素。反映現實生活的影視作品將無數語境生動、真實地展現在研究者、譯者和觀眾的眼前,提供了廣闊、復雜和多樣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語言運作雙方的客觀背景,如身份、地位、職業(yè)、文化和民族習慣等等,還因場景、角色的不斷變換營造了變化中的語境,滿足了語用學對語境廣泛性和動態(tài)性的要求,推動了譯者和觀眾對人物施為用意的理解,解決了個性化翻譯的“用”。諸多與認知心理學相關的語用理論幫助我們從角色的會話中揣摩、推理和把握他/她的個性及形象。維索爾倫(Verschueren)的順應論將交際雙方的個性、情緒、愿望和意圖等認知及情感因素劃歸于交際語境中的心理世界因素,這提醒譯者從人物語言的順應方面分析其個性。語用移情和離情也是個性在語言上的映射。語用視點的變換可以體現發(fā)話人的情感傾向或認知傾向[7],會話分析則提供了一整套研究會話的符號系統。借助這個系統,我們能夠反復而深入地研究操縱會話結構模式的人物是如何實現其交際目的的,并挖掘隱藏在會話背后的角色人格和心理。以上對譯者發(fā)現個性化翻譯的“體”有所啟發(fā)。
字幕的個性化翻譯相較于其他藝術形式的個性化翻譯有所不同。首先,它通常出現在畫面底部,一條字幕的停留時間只有兩到三秒,因而受到空間和時間的制約;其次,畫面符號對把握角色的個性有決定性的作用,其中包括鏡頭、場景、光線、色彩以及角色的表情和身體語言等等,譯者需要將畫面與人物對白相互結合,整合為意義正確且合情合理的譯文。字幕還受聲音符號的左右,例如角色的語音語調、背景聲和配樂等,它們輔助譯者推敲角色的情感和心理,角色的語言也需要與聲音符號相互補償、互相匹配。語言對還原角色個性,塑造人物形象至關重要,而形象飽滿、千姿百態(tài)的人物在任何一部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中都不可或缺。實現字幕的個性化翻譯對譯者和電影創(chuàng)作者而言,是原汁原味地還原作品,再現藝術風格,達成原作藝術成就的必經之路。對觀眾而言,只有角色各有其性情、氣質和形狀,才能滿足他們的期待視野和審美需求,從而提升參與感,引起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譯者和學者一致承認個性化翻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個性化的語言體現在哪里呢?它不僅在于“說什么”,也在于“怎么說”,即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兩個方面,它指導譯者和讀者從某些方面抓住角色個性的核心和精髓。表達內容由字、詞、句和篇等語言層級組成,具體來說包括字義、詞義辨析和色彩,指示詞、情態(tài)詞、感嘆詞,稱呼語、話語標記語和句型以及角色前后的語言變化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語言的情態(tài)表現,它包括蘊含在語言各層級中的感情態(tài)度、詞義褒貶、形象色彩、行文格調和語氣等等[8]13;表達方式則涉及標點、句式、語氣、語體、修辭和風格等。不僅同一個交際意圖可以用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傳達,而且同一個表達式在不同的語境中能夠傳達不同的交際意圖[1]288。
盡管個性化翻譯在字幕翻譯領域已經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由于缺乏成熟的理論支撐,以及影視作品作為大眾文化有其特殊性,所以在實現個性化翻譯的過程中一直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角色語言的主體差異常常被掩蓋在各種客觀身份的背后。個體的聲音被淹沒在其從屬的某一個范疇中,例如性別、職業(yè)、身份、社會地位等。個性特征被范疇的典型特征所代表和壓制,失去了角色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語言獨特性。其次,字幕翻譯形式的特殊性和影視語言的綜合性決定了字幕的個性化翻譯不是單純的語際翻譯,而是語符翻譯,它不僅與文字語言有關,更是語言和聲音以及畫面等多個符號系統的互補,然而現有對字幕個性化翻譯的研究卻很少討論這一點。當然,這也許是因為對視覺符號和聽覺符號的分析需要一定的專業(yè)電影知識,對研究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除此之外,伴隨著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的崛起,走進觀眾視野的不僅有形形色色的影視作品,還有充滿了各種時興的娛樂改編和流行網絡用語的字幕。為了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和消費取向,譯者“越過邊界,填平鴻溝”,有意識地將網絡和現實生活中的新“?!币浦驳阶帜恢小4伺e盡管有時能博觀眾一笑,但更多的是對原文的“不忠”和偏離,不僅造成意義的扭曲,還會使角色變形。要使字幕翻譯研究脫離原有的研究模式并打破受關注度低的現狀,就不能不正視并解決上述問題。
實現個性化翻譯的第一步是正確而精準地分析、揣摩、理解和判斷作品和角色。從操作層面來說,首先是通過把握上文提及的外部影響因素,包括語境和角色的背景等信息,結合西班牙學者Chaume構建的基于電影語言表意符號的翻譯分析框架(該框架包含十類影響翻譯操作的表意符號,主要是:語音、詞匯、句法、語義層面上的語言符號、超語言符號,如笑聲、沉默,演員音質等;圖像符號、攝影符號,如光線的明暗和色彩的變化等;拍攝方式符號,如鏡頭和攝像機角度及運動和剪輯等;以及運動符號等[9])完整掌握所有影響角色個性化語言的客觀因素。在此基礎上,譯者可以借助心理學中的個性測試輔助對角色個性的認知和衡量。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統一的標準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個人的主觀臆斷得到盡可能客觀和科學的對個性的判斷。心理學上對個性的測試主要有問卷法和投射法,讓虛構的角色參加投射測驗顯然不可能,因而最可行的方法是通過觀察角色的行事或站在角色的角度回答問卷中的相關問題以明確其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目前公認的信度和效度較高的問卷有明尼蘇達多相個性問卷(MMPI)、艾克森個性問卷(EPQ)和五因素模型(NEO人格量表,大五量表)等等。此外,會話分析也能幫助譯者發(fā)現角色如何通過會話確立身份并進行交際,并推理話語的規(guī)律和秩序以及說話人真正的目的。
厘清以上三個層面后,就能進入實現個性化字幕翻譯的下一步——構建、還原和再塑角色個性。在微觀語境層面,譯者需要根據其對角色個性的判斷來斟酌推敲字、詞、句的選擇,從而呈現個性化的語言。因為從譯者翻譯過程中某個時刻的工作場景考慮(即從語用的角度看翻譯),翻譯是一個做選擇的過程:一連串的多個連續(xù)場景,仿佛博弈中的每一步棋,迫使譯者必須在一些備選項中進行選擇[10]。選擇不是主觀經驗的集合,它必須依照一定的標準,語言學和修辭學中的一些研究(楊才英、趙春利,2013)已經探討了部分詞和人物情感及性格的對應關系,即“什么人”說“什么話”,可供參考。譯者還可以借助定量分析確定詞語的意義所對應的參數項,并制定詞語對應值定量分析參數表以選擇詞的最佳對應值[8]168。除此之外,聽覺傳達的副語言成分,例如語音的高低、強弱、韻律等等也能提供更多的含義和信息以助選擇。譯者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人物說話并不總是直來直去,而是“九曲十八彎”,有相當一部分的意義都屬于言外之意。為了使觀眾在心理上出現認知和諧,以及減少他們在一條字幕出現的短時間內付出的推導努力,譯者一方面需要脫離表層語言,產出與角色行事和意圖匹配的譯文,另一方面,在需要留白之處,無須畫蛇添足,額外增添信息。以上兩點分別屬于語言語用層面明示意義和暗含意義的語用等效。個性化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則屬于社交語用等效范圍,它表現在一些語言表達中,稱呼語、禮貌語和話語標記語等也都受文化因素和社會習俗的左右。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字幕翻譯的無注性使得譯者無法給出注釋,要實現跨文化的交際意圖,就不得不通過替換、補償或省略等進行取舍。
讀圖時代的來臨使影視作品成為人們觀賞和消費的主要對象,隨之而來的字幕也以愈發(fā)高調的姿態(tài)凸顯在人們眼前。由配音和字幕翻譯組成的影視翻譯逐漸步入更加廣闊的視聽翻譯(Audiovisual Translation)和多媒體翻譯(Multimedia Translation)階段,語際實時字幕,以及為聽障和視障人士準備的字幕翻譯和聲音描述等新領域,在新技術的支持下也有所發(fā)展。在這樣的趨勢下,譯者和學者一方面從這些新領域中汲取養(yǎng)分,另一方面則需要不斷更新研究方法和角度以開拓研究視野。本文運用語用學、翻譯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系統和研究方法,嘗試從跨學科的角度在語言和影視作品中的角色之間架起一道橋梁,使譯者對角色個性的判斷和語言的翻譯擺脫主觀經驗的鉗制,真正找到一條實現個性化語言翻譯的道路,并期望對字幕翻譯和個性化語言的相關研究產生一定的促進和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