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姝
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相借鑒、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國已經走進全媒體時代。這一時代背景下,如何緊跟全媒體時代發(fā)展潮流、不斷推陳出新,成為廣播新聞工作者亟須解決的新課題。
基于此,廣播新聞編輯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文章圍繞廣播新聞編輯實現自我發(fā)展、自我提升的途徑展開探討。
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越來越多,受眾的選擇也隨之增多,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工作已經無法滿足受眾需求。為此,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如果想推動廣播新聞行業(yè)更好地發(fā)展,就必須從優(yōu)化廣播新聞編輯工作出發(fā),提高人員素質,實現自身的完美蛻變。
首先,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新聞編輯應具備更強的新聞感知能力。當今社會,信息瞬息萬變、層出不窮,如何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獲得重要信息,看到新聞事件背后的新聞價值,就成為考驗新聞編輯工作能力的重要試金石。唯有具備了這一素養(yǎng),廣播新聞編輯在面對新聞時才能有效挖掘出新聞的核心,從而更好地體現新聞價值,不斷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實現新聞傳播的意義。
其次,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新聞編輯應具備更強的共情能力,能夠確保新聞編輯工作從新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確保其編輯的內容更符合大眾需求。
最后,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新聞編輯應具備更強的組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這樣其所編輯的內容才能具備更強的時代特性,才會在新聞報道之林中脫穎而出,吸引受眾的眼球,進而滿足現代人對廣播新聞內容的要求。
雖然全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價值日益凸顯,但不可否認我國廣播新聞編輯發(fā)展正陷入前所未見的困境。筆者認為問題集中在如下兩個方面:
這一問題是目前廣播新聞編輯發(fā)展中最常見的問題,直接影響廣播新聞的內容及廣播新聞編輯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一問題,那么受眾對廣播新聞的關注度勢必會隨之降低。
比如,廣播新聞存在很多重復性內容,這些內容缺乏新意,不僅降低了受眾對廣播新聞內容的興趣,也導致廣播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相脫節(jié),不利于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更不利于廣播新聞編輯自身的發(fā)展。
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新聞編輯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儼然成為其應對時代挑戰(zhàn)、實現突圍的唯一出路。但就目前廣播新聞編輯工作人員的實際情況來看,仍有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員沒能意識到自己崗位的重要性,沒能與時俱進提高自身專業(yè)能力。同時,也沒能轉變自己舊有的廣播新聞編輯理念,受既有思維模式的影響,廣播新聞編輯工作效率較差,影響了工作的高效開展。
鑒于上述研究,筆者認為:在全媒體時代發(fā)展的背景下,如果想更好地推動廣播新聞編輯發(fā)展,作為廣播新聞編輯從業(yè)者可以嘗試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切實提升廣播新聞編輯水平。
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如果想提升廣播新聞編輯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刻板思維。只有在思維上實現創(chuàng)新與突破,這一工作才能獲得根本意義上的發(fā)展。
比如,工作人員應轉變編輯思路,更多從現代受眾需求的角度出發(fā),選擇廣播新聞編輯內容,以拉近廣播新聞內容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最大限度滿足受眾需求,不斷提高廣播新聞節(jié)目的受關注度。
在突破思維的基礎上,廣播新聞編輯也應該提高融合能力,以獲得更好的助力。打破瓶頸,差異發(fā)展、協同高效是關鍵。在新傳播格局下,媒體屬性和功能的分化越來越明顯,基于這樣的功能分化,媒體要提升融合發(fā)展的有效性和精準性,就需要強化用戶需求意識和用戶服務導向,聚焦特定的服務領域和對象,增強服務能力,建設服務型媒體。
工作人員應解放思想,將包容、多元的思路運用到廣播新聞編輯工作中,滿足受眾需求,凸顯推動廣播新聞編輯發(fā)展的價值;同時,編輯也可以嘗試構建行業(yè)交流平臺,定期組織行業(yè)、崗位交流會,在溝通、交流中解決自己在工作中發(fā)現的各種問題,進而查漏補缺,不斷完善。
除上述舉措外,廣播新聞編輯還可以通過對工作流程的優(yōu)化,解決以往廣播新聞編輯工作中常出現的時效性不強、共情度不高等問題,不斷提升工作效率,以實現助推廣播新聞編輯發(fā)展的目標。
比如,管理者應盡量減少重復審批環(huán)節(jié),通過縮減審批環(huán)節(jié)的方式提高廣播新聞編輯的時效性。
綜上所述,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為廣播新聞編輯工作發(fā)展提供了機遇,也對廣播新聞編輯工作者提出了挑戰(zhàn)。
為此,在未來推動廣播新聞編輯工作發(fā)展中,新聞編輯要充分認識到自身肩負的重要任務及責任,牢固樹立危機意識與革新意識,進一步緊握全媒體時代的傳播規(guī)律,補齊短板,幫助廣播新聞媒體突破困境,實現飛躍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