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彤 魏春華 朱月瑩
新聞素材整理是新聞記者的一項基礎工作,新聞記者將新聞采訪中得到的各種新聞素材進行整合,從而形成新聞作品。電視臺新聞素材整理工作內容比較復雜,節(jié)目后期制作準備工作也十分重要,需要依靠先進的軟件和硬件設備,新聞記者要熟練掌握電視節(jié)目制作技術,熟悉相關技術軟件的操作使用。新聞記者在收集整理圖片和視頻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當前社會群眾的實際需求,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篩選最有新聞價值的信息,確保制作和播出的新聞具有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真實性和完整性,文本、圖片、視頻內容比較新穎,引起受眾的共鳴。
電視新聞的時效性、互動性、傳播速度和廣度有時候不及新媒體,部分內容的表現(xiàn)形式不太符合現(xiàn)有網(wǎng)絡傳播規(guī)律,內容到達率不高,互動差,難以提供有效反饋。
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電視不僅是一種媒體,也是促進民眾與政府之間溝通的重要渠道。我國一些地方廣播電視臺采編工作缺乏大量的新聞素材,只是將地方政府部門的工作作為報道重點,部分新聞節(jié)目內容與基層民眾日常生活脫節(jié),缺乏貼近性,導致很多民眾對這些新聞產生一種厭倦感。
電視新聞傳播渠道單一。在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下,受眾更青睞接收碎片化信息,電視新聞報道主要在電視媒介播放,電視媒介不可攜帶、線性傳播等特點限制了電視報道的廣泛傳播。
作為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具備應變能力,應變能力能夠幫助記者應對采訪中的各種突發(fā)情況,及時調整采訪策略。
新聞記者要主動了解掌握每個采訪對象的基本情況,并在每次采訪的過程中盡量避免問及對方個人隱私。要耐心去傾聽,不能隨意打斷采訪對象的回答,要切實讓新聞采訪對象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視,以促進新聞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新聞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傾聽采訪對象提供的信息,還要及時進行記錄、整理,挖掘采訪素材的最大價值,從而獲得更理想的新聞采訪效果。
新聞記者在選擇新聞報道主題時,一定要盡量貼近當代人的實際生活,具有親和力的新聞報道才會真正贏得群眾的青睞,提升新聞媒體的影響力。采訪群眾身邊發(fā)生的真人真事,會更能激起群眾的強烈觀看興趣。
此外,新聞報道一定要能反映社會熱點問題,做到客觀公正,能夠引發(fā)社會大眾的共鳴。
電視新聞記者需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多樣的新聞專業(yè)技能。同樣的新聞由不同的新聞記者進行報道,可能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傳播效果,因此記者的專業(yè)新聞素養(yǎng)較為重要。通過對自身專業(yè)新聞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鍛煉,才能使自身對事物有獨到的見解和認知,在采訪過程中洞察周邊的細微變化。
比如,在新聞記者采訪過程中,能夠了解到采訪對象的心理情況,通過巧妙的提問,拉近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的距離。記者還應注意自身的衣著和形象,給采訪對象留下較好的印象。
與此同時,電視新聞記者還要在工作之余善于進行總結和思考,增強自身辨別是非的能力,不隨波逐流。
融媒體時代,必須時刻留意互聯(lián)網(wǎng)的變化,及時研判新興的傳播形式或者社交平臺能否“為我所用”。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學習掌握采訪設備硬件及軟件的操作技術,從而使采集到的信息經(jīng)過剪輯產生更大的價值,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積極適應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傳播格局變化,滿足受眾需求升級是傳統(tǒng)媒體目前的首要任務。在新媒體場域,新型主流媒體如何對不同個體進行多層次、分眾化、小眾化的宣傳闡釋,在堅持方向和情懷的同時獲取信息流,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
電視新聞記者要把握媒體融合的階段性特征,依托傳統(tǒng)媒體的實力、優(yōu)勢和資源,精耕細作,扎實推進。線上線下形成融合閉環(huán),在捕獲新的年輕受眾群體的同時,加深與老用戶之間的互動,培養(yǎng)受眾的忠誠度。要學會立體式傳播手段,提高新聞信息的到達率。到達率是目前比收視率更全面反映電視節(jié)目影響力的參照標準,在節(jié)目內容質量過硬的基礎上,只有做好立體式傳播,才能凸顯電視新聞的影響力。
新媒體時代下,電視仍是一種重要的新聞傳播媒介。電視新聞記者要想保證播出的內容能夠被觀眾所接受,提高地方電視臺的收視率,要拼內容、拼創(chuàng)意、拼技術、拼速度;增強專業(yè)新聞素養(yǎng),強化黨媒工作者政治責任,積極傳播正能量,推動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影響力融合交匯,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chuàng)新;善于捕捉新聞亮點,同時在采訪過程中營造良好的氛圍,促進采訪的順利進行,為觀眾呈現(xiàn)有價值、有態(tài)度的高質量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