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時政新聞報道是指對國家政治生活中近期發(fā)生的或者正在發(fā)生的事情進行的報道,具有及時性、真實性、準確性的要求。因為時政新聞關系到社會群眾對政治生活的正確理解,以及對相關政策、規(guī)定的科學解讀,因此在內容上必須確保真實準確。新媒體是一種依靠高速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型信息傳播形態(tài)。它利用無線通信、衛(wèi)星、計算機網絡,以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為載體,為社會群眾提供信息服務,通過技術的交互性、實時性及大容量,架起信息和服務“高速公路”,搶占了傳統(tǒng)媒體的市場份額。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時政新聞要有所突破和發(fā)展,必須從增強生動性與吸引力入手,調整自身報道模式,實現報道效果的提升。
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表現出了特有的優(yōu)越性,涵蓋信息量大、內容豐富,能夠根據觀看人群的喜好有針對性地對民眾進行新聞推送。這樣的環(huán)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報道遭遇洗牌,面臨發(fā)展困境。
觀眾在收看傳統(tǒng)的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時只能被動選擇,體驗感較差。新媒體的蓬勃發(fā)展則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態(tài),一方面民眾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利,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時政新聞進行收看;另一方面,各大媒體依托數字化管理,形成了用戶標簽,可以根據用戶瀏覽數據、輸入的關鍵詞、在某個頁面停留的時長等信息為他們進行個性化的推薦。因此,對比之后,電視時政新聞的弊端顯露無遺。
在媒體行業(yè)發(fā)展初期,時政新聞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電視,群眾以收看收聽為主,不需要參與其中。但新媒體的橫空出世,極大地拓展了信息獲取渠道,增加了群眾參與新聞報道的機會,隨著點贊、評論、收藏等功能的興起,人們習慣于參與時政新聞的互動;同時,新媒體運用了豐富的展現形式,呈現出豐富的視聽盛宴,更加吸引群眾的眼球。由此,群眾閱讀和觀看新聞的習慣逐漸改變,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觀眾市場因此縮減。
電視作為一種傳統(tǒng)媒體,起步比較早,也形成了相對固化的新聞制作模式。新技術沖擊了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運作模式,在信息處理方式、信息傳播速度、服務受眾群體方面都對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既定的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相比之下,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在信息處理上落入俗套,傳播相對滯后。
要學習新媒體服務群眾、增強群眾體驗的做法,樹立服務社會群眾的意識,站在群眾的角度開展時政新聞報道,引發(fā)群眾的收看興趣。同時,學習新媒體的語言方式,在新聞表達上要接近平民化,想群眾之所想,用群眾的語言進行新聞表達。回顧2020年疫情期間,各地防疫宣傳中產生了不少“土味”標語或口號,盡管十分通俗,但又不失幽默,利于群眾記憶和接受,這也為電視時政新聞表達方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思路:既通天線,又接地氣,才有報道的生動性可言。
過去,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缺乏事例的說明和推導的過程,較難在觀眾心中引發(fā)共鳴。但在新媒體背景下,人人都可以在公眾平臺發(fā)表看法,爆料、揭秘層出不窮,有真實的內容,也有失實的內容。電視時政新聞等主流媒介應發(fā)揮引領作用,以正視聽。但電視時政新聞報道需要挖掘細節(jié)、補充實例,以事實服人,用真人真事說話。因此,要多采用敘述性的語言,客觀報道新聞本身,用展現新聞事件的細節(jié)、豐富故事情節(jié)的方式來向社會傳達信息。
就增強生動性而言,后期制作十分重要。當前,群眾對后期制作提出了更高的審美要求,因此也需要后期制作人員不斷提高自身技術能力和審美水平,制作出更新穎的時政新聞產品,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具體來說,一方面要重視技術的組合運用,畫面編輯要體現視覺沖擊力,聲音編輯要重視與新聞內容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性,把新聞人物的情緒傳達給觀眾。另一方面要重視新技術的運用,如可以在時政新聞報道中運用特效,增強生動性,引起年輕觀眾的共鳴。后期制作人員要主動學習新的技術,并多學習同行優(yōu)秀作品,從優(yōu)秀作品中獲得新思路。
新聞工作人員轉變思路,發(fā)揮想象力,才能制作出更受歡迎的新聞報道。電視臺要壯大隊伍,吸引掌握新興技術、具備新潮思維的年輕人加入新聞工作團隊,讓新聞報道更貼近年輕受眾。針對現有的新聞工作人員隊伍,需要以提高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為核心,加強培訓,為新聞工作者賦能,從而為提高新聞生動性提供智慧支撐。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電視時政新聞的弊端顯露,觀眾的關注度下降,市場核心競爭力減弱。但新媒體時代也為電視時政新聞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電視媒體工作者需采取有效措施來增強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生動性,從而實現更好的節(jié)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