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丹妮
新聞記者進行采編時,必須事先做好策劃,謹慎選題,不僅要保證內容的真實性,還要與觀眾的生活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地級市電視臺的新聞節(jié)目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地級市的對外形象,所以記者需要時刻保持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采制新聞內容。電視臺向觀眾傳遞的信息會使觀眾的思想與行為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輿論引導作用,所以地級市電視臺播出的所有新聞內容都必須真實、客觀。
地級市電視臺的新聞制作技術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電視臺需要跟隨時代的腳步創(chuàng)作出符合群眾需求的內容,而這便需要技術更新的支持。所以地級市電視臺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制作技術。同時,新聞記者也需要具備創(chuàng)新力,以保證新聞采編工作高效、高質量地完成。
新聞采編工作方式,也決定了觀眾對新聞的接受度。所以新聞工作者應讓自己的工作手段更加靈活多變,根據不同的內容、主題、受眾調整采編策略。
如今,社會各行業(yè)都將員工的職業(yè)道德素質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中更是加大對員工職業(yè)道德素質建設的力度。因為員工自身職業(yè)道德水平的高低,會影響到員工自身品德行為與他人的評價。而新聞記者的職業(yè)道德更為重要,其關系到新聞輿論引導的方向。但并非所有的新聞記者都能擔當起這一重任,只有具備較強職業(yè)道德素質的人才能取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所以作為地級市電視臺的新聞記者,無論是專業(yè)知識還是職業(yè)道德素質都必須達到崗位的要求,始終保持清醒的態(tài)度,在工作中時刻堅守實事求是的原則,通過自身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對新聞進行真實報道,使人民群眾能夠接收到真實的內容。
地級市電視臺新聞報道有諸多類型,被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當數民生新聞類。地級市電視臺擁有的受眾比較少,這是其發(fā)展的一大缺陷。雖然觀看者比較少,但地級市電視臺民生類新聞相比其他電視臺而言,在內容上更具貼近性,蘊含的本地信息也更豐富,能進一步增強地級市電視臺對地方群眾的影響。所以,從這一方面而言,這是地級市電視臺的優(yōu)勢。地級市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更需要立足于受眾需求,堅持“以民為本”的理念,從受眾的視角做好新聞報道工作,為群眾服好務。
地級市電視臺新聞記者要準確把握新聞報道的尺度和分寸。只有在新聞采編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公平公正,才能把握好度。尤其是地級市電視臺民生新聞報道中部分內容會引發(fā)爭議,如果記者有意偏袒某一邊,就會對觀眾產生誤導,而這時新聞的公平性、公正性也就不復存在。所以,新聞記者進行采編工作時需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心態(tài),將事實真相報道出來。
地級市電視臺新聞記者在新聞采編過程中,需要保證新聞實時性。尤其如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對新聞的實時性也就有更高的需求。
例如,2015年時,儋州發(fā)生一個新聞,主要內容是:儋州一位正要準備參加高考的學生遇到了搶劫,他與其他見義勇為的人一起制服歹徒,在搏斗中被歹徒砍傷,所以無法準時參加高考。這一新聞報道播報后,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報道具有實時性特征。
地級市電視臺新聞記者在新聞采編過程中,還需要增強新聞互動性。新聞記者在采編過程中可以與公眾進行互動交流,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新聞傳播活動中,激發(fā)群眾對新聞的關注熱情。比如,針對上述案例,在節(jié)目中可以設置觀眾討論環(huán)節(jié),拋出話題:“見義勇為重要”還是“參加高考重要”,并對這一事件進行跟蹤報道。
地級市電視臺新聞采編人員應該保證自己采編的新聞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切實為群眾解決問題。要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工作,時刻堅持人民至上,站在群眾角度思考問題。久而久之,受眾就能感受到地級市電視臺新聞報道的重要實用價值,從而增強對節(jié)目的依賴感。
實用價值除了體現(xiàn)在民生新聞上,也體現(xiàn)在服務新聞上。服務新聞的實用性,就在于它要對受眾的吃穿住行等生活消費行為、投資活動、休閑娛樂活動能提出有建設性的參考。制作貼近市場、實用性強的服務新聞,讓新聞“服務”起來“走近用戶”,能讓用戶感到新聞的價值。適應分眾化的傳媒市場和用戶需求,服務新聞的天地會越走越廣闊。
綜上所述,提高地級市電視臺新聞記者采編能力,要著重培養(yǎng)記者對新聞的敏感性,讓記者能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新聞事件所隱藏的新聞價值,捕捉新聞亮點,并有能力在第一時間作出正確的判斷。同時,還要注意提高采編隊伍整體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