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韜
引言:《無用之人》是一部展示日本退休老人面臨的適應性困境①的電影作品。本應是沉悶壓抑而令人傷感的社會命題,卻呈現(xiàn)了詼諧幽默的敘事風格和日式哲學的生活氣息,塑造出諸多鮮活有趣的老者形象,使人在情節(jié)凝練的故事中體察老年階段的人在退休后所遭遇的困境,進而洞察人生的終極意義,以及思考如何正確提前規(guī)劃老年生活。
《無用之人》是由日本導演中田秀夫執(zhí)導,上映于2018年的喜劇影片,講述63歲原是銀行精英的田代壯介,由于無法適應退休生活,于是經歷升學備考、再次就業(yè),在這個過程中遭遇各式困難、人生面臨新挑戰(zhàn)的故事。
該部影片的譯名別有趣味:日本原名為“終わった人”,直譯“結束了的人”。影片初始,主角田代壯介在離開工作崗位時,有感而發(fā)的一句話“退休就像提前的葬禮”呼應片名,歡送其退休的出租車司機也補充道,“退休和死沒區(qū)別,沒有工作是一種折磨”,直接展示影片對于“退休等同結束”的悲觀態(tài)度。英文譯名“Life in Overtime”,譯意為“活在加班中”,將電影主角面臨的問題就此點明,本應是工作的結束、休息的開始的“退休”一事,卻最終演變成下一階段的“重新就業(yè)”的問題,如同人生永遠沒有休息,年老之時仍無法停止工作,無異于“人生里無盡的加班”。中國臺灣地區(qū)譯名為“退而不休”,則詳盡地暗示主角所面臨的處境及其后續(xù)的行為選擇。中國大陸譯名為“無用之人”,則抓住了人物心理,主角緣何費盡波折急于證明自己“有用”,背后隱藏的是譯者對異國社會語境下人物心理動因的精準闡明。
執(zhí)導該片的導演中田秀夫,一貫擅長恐怖片,前有《午夜兇鈴》《怪談》《死亡筆記·L改變世界》等代表作品,塑造了眾多經典的驚悚角色。但在《無用之人》中,他卻用輕松詼諧的方式,探討日本老齡社會群體所面臨的深刻問題?!稛o用之人》故事情節(jié)簡單,角色形象鮮明,即便包括主角在內的角色多半經過了理想化的設計和處理,故事仍然流露出觸動人心的真實情緒與真摯情感。
一、故事梗概
田代壯介原是大銀行的職員,出身名校(東京大學),能力出眾,仕途本應一路順風、拾級而上,不料突遭降職,無奈熬至退休離職。退休后的他,陷入無事可做的尷尬境地,個體的存在感與價值感急速降低。看到妻子、朋友無不有著令人艷羨、可持續(xù)堅持的理想與工作時,他感嘆“不想自己的生活就這樣結束”。于是,他鼓起勇氣重新找工作,本以為憑借優(yōu)秀的學歷文憑與工作經驗能輕松勝任新工作,不料卻屢遭拒絕。身為美容師的妻子千草雖然嘲笑他,“沒有特長的東大畢業(yè)生讓雇主很不自在”,卻在他提議想備考文學研究生時表達了支持,而女兒則是開玩笑讓父親尋找艷遇來打發(fā)無聊的日子。
在上文學補習班時,田代意外結識了一位比自己小三十歲的女性濱田久里,于是試圖與她發(fā)展婚外情,卻遭婉拒。許是出于示好和逞強,為攻陷久里的心,也為了擺脫“無用”的標簽,田代受邀來到一家創(chuàng)業(yè) IT公司上班,當一切看似將往好的方向發(fā)展時,他的生活卻接連出現(xiàn)不可控的情況。IT公司的社長突逝,田代臨危受命成為了公司社長,不料公司又出現(xiàn)經營危機,他須得承擔公司破產后的巨額負債;就在和久里的關系無所進展之時,田代又意外發(fā)現(xiàn)對方竟是自己小舅子的女友;妻子千草也開始自主創(chuàng)業(yè),她對于田代一直鮮少關心家庭、忽視伴侶的行為積怨已久,而當田代不顧反對選擇接任社長職務又陷入巨額債務的危機時,她怒不可遏地直接將田代掃地出門。
于是,田代回到故鄉(xiāng),在舊友的開解與鼓勵下,他重返東京,與妻子千草提出離婚,希望搬回家鄉(xiāng)工作,獨自償還債務。千草拒絕了,而女兒道子則認為,“為了彼此好,解放你們自己,去享受余生吧?!敝鲝埜改笐撨x擇分開。千草最后同意與田代分開,讓雙方“從婚姻里畢業(yè)”。新的時期,當田代逐漸適應家鄉(xiāng)寧靜平凡的生活時,妻子也在落櫻時節(jié)與他重逢。
二、背景分析:日本社會的老齡化現(xiàn)狀
影片故事乍看之下,一個在退休后為了再就業(yè)的精英老人,竟然混得奔波且狼狽,不免讓人生出滑稽與妙奇之感,這似乎與我們所熟悉的“安靜清閑”的退休生活場景大相徑庭。
疑惑之處,不得不談及日本的社會背景。眾所周知,老齡化問題在日本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經歷半個世紀,根據(jù)2021年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IPSS)的報告顯示,2021年“在日本(老齡化率②)已經超過28%”[1],日本已邁入“超老齡社會”15年之久,處于深度老齡化。在生育率方面,1999年“日本生育率為1.57,這在日本被稱為‘1.57危機”[2],可見生育率低迷的問題同樣由來已久,連年至今,日本也一直陷入低生育率的危機之中。隨著“少子老齡化”狀況的延續(xù),日本面臨著諸多問題:人口總量減少、市場萎縮;勞動力數(shù)量減少、經濟增速下滑;老年人口增加、財政支出壓力加大等。于是,為了緩解勞動力不足與養(yǎng)老儲蓄金的壓力,日本政府幾乎每隔10—20年就將退休年齡延長5年。2021年4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實施的《改正高年齡者雇傭安定法》,預示著日本將推動70歲退休的義務化進程。日本勞動政策研究·研修機構(JILPT)的調查顯示,“有接近七成的高年齡者,希望即使超過65歲也能工作”[3],與中國老人“含飴弄孫,頤養(yǎng)天年”的退休場景不同,“工作到老”的現(xiàn)象在日本很普遍,“銀發(fā)一族”③奔波在街頭的工作場景并不稀奇。并且,該調查報告顯示,“特別在60多歲的男性不就業(yè)者中,40.8%希望就業(yè)。在人口減少的社會中,希望就業(yè)卻無法就業(yè)的人與就業(yè)相結合是重要的課題?!盵4]不難看出,日本老年男性群體對“高齡者就業(yè)”情境的認同已然形成了常態(tài)化心理。
結合影片,我們或許對于主角身處的“退而不休”的社會趨勢有所理解。生存壓力,實際上才是日本的退休族面臨的最大難題,雖然導演在影片中并未向我們展示底層退休群體凄慘的晚年生活景象,同時,我們也無法感知缺席了的上層階級群體的悠然愜意。但是,日本社會中最普遍的老年群體對于退休的焦慮情緒是日益增長的,即便是被影像化塑造的、在設定上經濟水平近似于中產階級的主角田代,也無法逃離這種現(xiàn)實社會焦慮情緒下催生出的“工作至死”的群體思潮的影響。缺乏子孫后輩在經濟與情感上的支撐,雖已是發(fā)達國家的政府卻又無法負擔龐大的養(yǎng)老支出,生活在日本的老年人們,當家庭與社會似乎都難以支撐個體安度余生時,“自食其力”將成為他們最后的選擇。
三、角色解讀:難以謝幕的“人生贏家”——田代壯介
影片的主角田代壯介,作為片中主要刻畫的角色,他展現(xiàn)了日本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中產退休群體的特征:擁有和睦的家庭,適度的消費觀,可觀的養(yǎng)老金且無經濟負擔。但是,田代卻做出了“退而不休”的選擇,這與他在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息息相關。年少時期的田代,秉持著“贏才是更重要的”價值觀,從考入名校到順利就業(yè),他都從未有過關于夢想的思索,而是逐漸活成了眾人艷羨的“人生贏家”。而退休后的他,卻陷入了迷茫與不適,“不能再逛公園和圖書館了,我要遠離老年人的圈子”,他對于麻木的老年生活狀態(tài)是恐懼的。在得知舊友仍在堅持夢想時,他不禁酸澀道:“我輸了,我沒有工作,無所事事,而他有夢想,我輸?shù)靡粩⊥康??!倍诮Y識了補習班的女士久里后,他又擺脫了萎靡不振的狀態(tài),愉悅感嘆道:“我找到能做自己的地方了?!庇捌那鞍攵吻楣?jié),大致勾勒出田代的性格特征:爭強好勝,喜愛表現(xiàn)自己,卻常陷入自我否定的沼澤,慣于迎合社會評判標準。
田代所面臨的適應性困境,主要是兩方面的:社會角色真空④與自我認同感缺失。
首先,田代從“銀行董事”——一個層級較高的重要職位離開,他在過往工作場域中通過職業(yè)經驗、人脈資源所積累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及來自下屬、同事、家人的認可和尊重,這些原來的社會職業(yè)角色賦予他的價值感都隨著他的退休而逐漸消逝。社會交際圈在縮小,交際圈的層次也在降低,當他被迫回歸家庭,或將轉變成瑣碎事務的承擔者角色時,他感覺到自身的社會價值產生斷崖式的下降,在家庭中的權威性和話語權也將被削弱,因此田代會抗拒“回歸家庭”,認為“退休讓自己變得無用”,于是他面臨著自身社會角色陷入“真空”狀態(tài)的難題。
其次,田代從職場退出后,他會在意暴露出自身年齡的體貌細節(jié),比如牙齒、頭發(fā)和體味,也會避免和退休群體產生交集;曾與“青云之位”失之交臂的經歷和再就業(yè)遭遇的挫敗,使他滿懷遺憾,進而陷入否定過往成就的漩渦中;即便曾經短暫地享受過詩文學習的樂趣,但他很快又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如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埃利克·埃里克森所認為的,“自我認同危機不僅集中出現(xiàn)在青少年的青春期,在人的生理衰退期同樣會出現(xiàn)?!盵5]。
田代所呈現(xiàn)出的種種不適,揭示了他正陷于認同危機的境況:無法接受自身生理衰老的現(xiàn)實,也對過往職業(yè)上的成績有所不滿,同時也較為忽視自己在精神層面的需求。這些都源于田代的內心缺乏對自我的認可,他將妻女的“玩笑話”當真,認為工作才是挽救其個體價值趨向頹勢的唯一方向,這種將自我價值單一化、貶低化的工具性理解,使他的主體意識產生了割裂感,也影響到了他對自我價值的認知與評判。田代之所以堅持選擇臨危受命、扛起IT公司的重擔,是因為彼時的他對于自我價值的認同感急速下降,并且他對自我歸屬與人生意義的思考感到迷茫與恐慌,他暗示自己“我的職業(yè)生涯還沒有結束”,因此他迫切希望從新的工作目標中重構內心關于自我的新秩序。
田代的“拒絕謝幕”,并非年邁者對人生事業(yè)飽含深沉與堅定的信念,只是他在人生衰退期陷入新困境時的一種被動抗爭罷了。
四、主題思考:人生若櫻終飄落,何妨吟嘯且徐行
如今,現(xiàn)代人會將更多視線投射至日漸焦灼的中年群體生存境況,卻較少有關注老年群體的困境。而隨著老齡化社會不斷深化的演變趨勢,對于未來老年生活困境的及早反思,或許也存在一些發(fā)人深省的意義。
影片借助一個“銀發(fā)浪潮”涌動的社會情境,談論以主角田代為代表的一類“低齡老人”⑤在退休后面臨的個人與社會間的適應性困境,展現(xiàn)了個體在老年階段的視角下產生的諸多對于人生的思辨與選擇的問題。老來為所難?本應是頤養(yǎng)天年的階段,個體卻陷入角色真空與認同缺失的困局而惘然若失、坐立難安,未免令人嘆息不解。而影片結尾,田代對此難題給出了他的最終解答,“櫻花飄落,枝頭的花兒也終會飄落”,人生即使曾如櫻花般絢爛,也無力反抗時間流逝與衰老降臨的現(xiàn)實,總會有凋零的一刻;不論是關于工作的開始與結束,還是對生與死的本質思索,諸多困惑常常伴隨著人的一生;當人臨老之時,回憶中的世間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已然經歷過春秋與起伏,終究會通曉坦然心境的寶貴之處。
而田代的心境轉變,與他從家庭、婚姻、友誼等不同社會互動關系中獲得的支持和感悟密不可分。積極進取、溫婉善良的妻子千草在他苦悶幽怨時,鼓勵他進修學習;在他決定再就業(yè)與接任具有危機性的職務時,千草也會理性規(guī)勸;直到他欠下巨額債務,千草雖有責怨卻依舊不離不棄。而曾與田代針鋒相對的舊時同窗“16號”,在經歷過巨大的家庭變故后,選擇放下過去,活在當下,他的勸慰使田代恢復了對生活的信心。還有重視尊嚴與理想勝過世俗利益的舊友二宮勇,對可能被社會淘汰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得安之若素、隨遇而安的小舅子,以及希望父母為了彼此幸福而主張雙方分離的女兒。這些圍繞在田代身邊的人物,都通過表達相應觀點傳達出各自的價值觀念,促使田代在面對自身困境時,能夠獲得重構積極的個體認知與建構客觀的評價體系的力量。或許,這也為觀眾提供了另一個思辨視角,當我們深陷于成為“人生贏家”的執(zhí)念中時,其實不妨放慢腳步,徐徐回望,或許還有讓人安身立命、不致漂泊流離的家庭,以及使心靈獲得積極愉悅體驗的友情,還有能夠幫助增強個體自信感的志趣追求,這些情感與精神方面的追求,是能讓個體生命感受到更充分的自由與樂趣的途徑。人生皆因相伴而得以相映成趣,當人變得既有情思又有趣向,才會更懂得如何理智而不孤獨、自愛而不自私地安度余年。
電影《無用之人》的退休故事讓觀眾看到了老年生活的圖景的同時,也傳達了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或許人生多惑之時,總不免會埋怨自身既無睿智之舉,又難有透徹之思,但亦無妨,就當人生是變幻莫測的,何妨吟嘯且徐行罷!
注釋:
①適應性困境,在社會適應的過程中,個體為融入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時所遭遇到的相應困境,在文中則討論的是老年人無法融入退休后的環(huán)境,或者無法認同退休后的生活方式等問題。
②老齡化率,是用以對比觀測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發(fā)展速度。按聯(lián)合國標準,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qū)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老齡化率)高于7%就被稱為“老齡化社會”,比例大于14%就被稱為“老齡社會”,超過21%就被稱為“超老齡社會”。
③銀發(fā)族,指黑發(fā)與白發(fā)之間的人,即老年人。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銀發(fā)族陣容將越來越龐大。
④角色真空,自我生活和工作角色暫時相對空白的狀況。
⑤低齡老人,年齡在60—69歲之間的老人。他們具有一些特點:身體尚佳,頭腦較清楚;經濟上能自立,生活上可自理,尚可再為社會或家庭做些工作;需要活動場所和參與機會,再就業(yè)愿望強烈。
參考文獻:
[1][日]Reiko Hayashi, Shikai Beppu.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感染癥流行に応じた主要國の死亡統(tǒng)計早期公開について[R].IPSS Working Paper Series,2021(7):1.
[2] 全球觀察.東亞各國的人口危機:年輕世代為何不愿生育[D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 s?id=1645192174204334310&wfr=spider&for= pc.2019-09-20.
[3][4][日]久保雅裕,森山智彥,藤本真,福井康貴.洋介労働政策研究報告書No.211-70歳就業(yè)時代の展望と課題―企業(yè)の継続雇用體制と個人のキャリアに関する実証分析[R].JILPT,2021(6):4-15.
[5][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孫名之,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100.
作者單位:上海戲劇學院影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