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議瑩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1972 年由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的報告,將“學會生存”作為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1989 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會上提出了“學會關心”這一教育理念。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體現(xiàn)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fā)展,物質條件的豐富,人的需求從物質生活的需求轉向精神世界的需要。教師權威在教育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權威是保障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關鍵,面對當今教師權威面臨的困境,以內爾·諾丁斯為代表的“關心理論”的教育模式,對教師權威的重構有借鑒意義。
20 世紀80 年代的美國,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內爾·諾丁斯把關心理論應用到了學校道德教育之中,諾丁斯從“關心”的角度出發(fā),構建道德教育的新模式,旨在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心關系。
諾丁斯認為關心意味著一種關系,它最基本的表現(xiàn)形式是關心者與被關心者之間的一種連接或接觸,其基本標志是認真傾聽并積極回應。[1]在關心關系中,關心者需全身心的投入和無條件地接受,被關心者需接受、確認關心并及時反饋關心,即關心者與被關心者都能相互考慮到對方的需要。在師生關系中,教師單方面的關心是不能構成關心關系的,教師作為關心者,學生作為被關心者,教師需全身心的投入教學中去,以關心為出發(fā)點來真正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使學生能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并反饋關心。
諾丁斯的關心理論將理智置于情感之后,主張教育必須立足于培養(yǎng)有能力,關心人,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諾丁斯指出道德教育的使命必須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問題,要讓更多的人學會關心。[2]當今教育也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起點,以學生成為“完整的人”為歸宿。人是富有情感的人,沒有情感的人則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關心貫穿我們生命的每一部分,每個人需要被他人關心,也需要去關心他人。
諾丁斯將連續(xù)性看作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原則,連續(xù)性的四種表現(xiàn)形式:即地點的連續(xù)性,人的連續(xù)性,目的的連續(xù)性和課程的連續(xù)性。[3]地點的連續(xù)性指學生在同一地點學習足夠長的時間,才能獲得集體感和歸屬感,人的連續(xù)性即師生關系的連續(xù)性,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愛與心,并獲得學習的動力,諾丁斯指出教師與學生一起工作至少要超過三年。學校作為關心的中心,關心是教育任務的首要目的并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同時,連續(xù)性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一個長期性標準,關心的后續(xù)效果需持續(xù)關注,才能達到關心的目的。
諾丁斯關心視角下的道德教育包含四個主要組成部分:榜樣、對話、實踐和認可。榜樣是道德教育的首要組成部分,教師不需要刻意去告誡學生如何關心,在關心關系中榜樣的功能會潛移默化;對話是一個開放性的、關心者與被關心者雙方共同參與的過程;實踐是培養(yǎng)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能力的手段;認可是在關心關系中,使關心者不斷強化關心行為,使被關心者學會關心。上述四個道德教育的組成部分在現(xiàn)實教育教學中切實可行。
教師權威,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使學生信從的力量或影響力。[4]教師權威它既是保證教學活動有效完成的需要,也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同時還是教師自身專業(yè)成長的需要。在中國古代,教師與天、地、君、親并列,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道的文化傳統(tǒng),當今的學校教育把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進一步發(fā)展和延續(xù),教師權威也是現(xiàn)代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必備力量,是師生交往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因素。從諾丁斯關心理論的視角下分析現(xiàn)今教師權威,發(fā)現(xiàn)主要存在幾方面的問題。
其一,關心意識的不足,對教師權威認識不明
提到教師權威,總會想到教師權力、教師威信等概念并容易混淆,然而我們不能簡單地以教師權力、教師威信來等同于教師權威。教師權力是法律賦予又受法律約束的一種權力,權力是教師權威運行的基礎,但是若權力取代權威會導致過分權力主義,權力主義必然會損害教師的權威。而教師威信更多的是教師在的知識、品質等方面對學生產生影響,有了威信教師權威能更好地樹立。薩托利認為權威是建立在威望和尊敬之上的權力,“權威——用請求代替命令。”[5]從關心理論的角度來看,權力主義的教師主要是因為關心意識的不足,過分借鑒權力去教育學生,卻忽視了要做到關心學生。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職業(yè),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關心學生中去,教師做到尊重和關愛學生,才能獲得學生的尊敬,從而樹立教師權威。憑借單純的教師權力主導整個教學過程,但這只是表面上的教師威信,要想形成合理的教師權威,要在建立關心關系基礎上去獲得學生發(fā)自內心的認同和信從,才能獲得自身的威信,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師權威。
其二,關心方式的不當,使教師權威魅力消解
傳統(tǒng)教學認為教師本身就是權威,教師權威是教育制度賦予的,從表面看來,教師權威是制度賦予的,從深層次來看,教師權威魅力還需靠教師自身去提升。有權威魅力的教師才能獲得學生的認同和喜愛,教師權威來自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學科知識素養(yǎng)和道德人格魅力等等。然而教師權威也正面臨著兩級分化的困境,如教師權威的弱化,濫用教師權威等。隨著近現(xiàn)代社會工業(yè)革命進程的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途徑的多樣化,開始不再只依賴教師的教授,教師地位的淡化,也存在教師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地位,采取暴力、體罰、變相體罰等非關心的極端手段來使學生信服等現(xiàn)象。教師權威的弱化及濫用教師權威,諸如此類的因素導致教師權威被削弱??偟恼f來,這些教師權威的極端分化是由于關心方式的不當導致的,師生之間沒有建立關心的關系,教師在學生心中無權威形象,教師何談?chuàng)碛薪處煓嗤?/p>
在關心關系中,關心者對被關心者付出關心,被關心者需要認可了解并反饋關心者的關心行為。教師權威可以將學生的知情意行的發(fā)展與老師的教育目的相接軌,關心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樹立教師權威,同時只有當學生認可教師的權威時,權威才會具有效用。
首先,教師要主動表達對學生的關心
在諾丁斯關心理論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和學生肩負不同的責任,他們各自對師生關系的貢獻是不一樣的。[6]在關心型師生關系中,教師的確背負著更大的責任,教師不僅肩負著培養(yǎng)人才的艱巨任務,也要傳授知識,還要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更要投身教育科研。教師要做到對學生學業(yè)上是嚴格要求的關心,在人格上是平等尊重的關心,關心關愛每一個學生的需要。教師的關心可以是在學生成績下降時給予輔導,可以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給予幫助,可以是在學生的心情低落給予鼓勵,或是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或是不經意的一句表揚和夸獎,或是樹立榜樣教給孩子學會關心的品質。體罰、責罵的手段不是維護教師權威的唯一手段,具有親和力的教師并不意味著喪失了權威,反而具有親和力的老師更容易受到學生的愛戴和擁護,教師與學生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關心型師生關系才能有效有序地開展教學活動。
其次,教師應教會學生學會關心
關心是雙向的活動,諾丁斯的關心倫理認為被關心者接受、確認和反饋是最重要的,反應是關心的核心,也是關心教育的核心。[7]道德教育早在嬰幼兒時期就有體現(xiàn),“良知”不僅僅是對權威的懼怕,更多是從愛和歸屬感而來,學生感受到關心自然會反饋教師以關心,教師權威可以在關心中得到更好的回應。在師生交往中學生對教師發(fā)自心底的認同與喜愛,即教師在學生中間形成了自己的威信,從而贏得學生的尊重,這是教師權威存在的基礎,學生的感受到教師關心能使學生對教師權威從外在的依附和畏懼轉化為內心的尊重和信服。教師通過與學生彼此間心靈的碰撞,彼此的關心都得到對方的接受、回應和認可,使得教師權威不是單向的、固化的和冰冷的,而是充滿溫暖、充滿關心。
關于權威的來源,著名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教師權威首先源自于社會,同時也離不開教師個人的人格力量。[8]具有權威魅力的教師,不僅要深化職業(yè)認同,同時還需注重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首先是關心意識的培養(yǎng),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七層次需要理論中認為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教師關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首先要學會關心自己,關心型教師要學會關心自己,才能做到關心學生,才能深化職業(yè)認同,從而樹立教師權威,提升教師魅力。關心的意識還包括教師應拋棄傳統(tǒng)權威理念,當今時代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職業(yè)。有些教師對學生發(fā)號施令、指手畫腳,其結果是學生對其敬而遠之。教師也要意識到教師權威不僅僅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而是為了更好地教書育人。其次是關心素養(yǎng)的提升,現(xiàn)今對教師從業(yè)素質要求極高,教師權威從外在強制性權威轉換為內化的權威還需教師改變對權威的觀念,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使學生自發(fā)的,非強制性的,發(fā)自內心的信服。古人云:“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标P心型教師具有權威魅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言談舉止都會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產生影響。教師需自身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需要不僅能展開專業(yè)學科知識的教學,也需具備一定的人文知識素養(yǎng),知識廣博的教師自然受學生的尊敬,同時也會使學生對你產生信賴感,教師的品質受到尊重和信賴即教師權威。具有關心素養(yǎng)的關心型教師是提升教師權威魅力,防止教師權威消解的有效手段,基于關心理論下的教師權威更具人格魅力,更能獲得學生的尊重,更能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從而維護自身權威。
學校管理和社會政策需創(chuàng)設關心的教育氛圍,要關心和保障教師的合法利益,并進一步推進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有學者認為關心性體系是一種具有陶冶功能的隱形課程。[9]因此,學校管理體系需做出一些努力,學校教育和課程計劃構建可圍繞關心主體來組織。若學校充滿關心的氛圍,能使教師更好的以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幫助學生理解他們自己的需要和價值,從而加強教師權威。同時相關政策也需從制度上關心教師權益,從而保障教師的權威,不能讓教師處于制度保障不全、家長和社會輿論施壓的困境,若教師不敢行使教師權力,教師的權威也逐漸喪失。此外,針對教師權威濫用的情況,也需考慮到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相關政策也需做出明確規(guī)定,規(guī)范教師權威界限,防止不良后果產生。
諾丁斯一再強調關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諾丁斯的關心理論提出了一種新的教育模式,以“學會關心”為學校教育的中心,“關心”這一關系倫理使教育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關心不等于教師權威的消解,關心型教師也不等于不具備教師權威,教師的權威的重構是當今大環(huán)境下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的重要一環(huán)。面對種種挑戰(zhàn)和困境,“關心”既是關心理論的主題,也可以是教師權威構成的關鍵組成部分,新時代教師應合理使用教師權威,提高教師魅力,實現(xiàn)教師權威的現(xiàn)代轉型,重構新型的教師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