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
(華中師范大學附屬鄭州高新區(qū)榮邦城小學,河南 鄭州 450000)
在新課改理念下,為了協(xié)調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教師應加強美育。美育是一種與學生自身成長密切相關的教育。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德育思想,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形成更完善的人格。美育是小學美術教學的終極目標。教師要在美術教學中逐步激發(fā)學生發(fā)現美、感受美的能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注重美育形式,做好實際應用,使學生在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
隨著物質社會和精神文明的飛速發(fā)展,美術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向。其重心正在向提高受教育群體的美術審美創(chuàng)造力,規(guī)范化的教育模式轉變。然而,當前的美術教育有些不盡人意,教師可以通過發(fā)揮美術的獨特魅力,在小學的各個階段創(chuàng)造出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機會。
沒有美術的實用主義在本質上是不完整、狹窄、停滯的孤立美學。首先,基礎美術教育與專業(yè)美術教育之間是具有普遍性、基礎性、全面性和根據興趣的特定適用性的區(qū)別的。其中,小學美術教育融入了審美教育,運用了美育與意識相結合的原理,是視覺、情感、行為方法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其次,在美術研究中的學習是復雜的生理和心理現象,所以忽略大腦和其他神經系統(tǒng)之間的緊密合作,只專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是不可取的,是和兒童的生理發(fā)展特征相違背的。最后,個人完整性和社會需求是學校審美教育的主要依據,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此外,隨著美術、生產、生活與文化技能的日益融合,學生在面向社會時必須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包括濃厚的美術興趣和對藝術的創(chuàng)造能力。良好的審美教育是美術教育的根基,是美術教育在社會上不斷發(fā)展的基石。
小學生生活閱歷較少,他們更關注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景象。在實施美育時,教師可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在課堂上發(fā)散思維。這樣一來,通過引導教學,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夠得到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幫助學生感受美學因素,使學生形成真實情感。
例如,在教“花兒朵朵”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全班學生外出,去附近的公園觀察公園中花的顏色以及種類。這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被教師激發(fā),他們能夠自主地去觀察花的形狀、花的顏色,并思考花的作用。教師順勢可以提出幾個問題:花兒在生活中有著怎樣的作用?你們能夠說出自己認識的花朵嗎?如何畫出漂亮的花呢?有了生活知識的奠基,學生在學習時就不會顯得茫然無措了,大多數學生能明確自身學習方向。教師在教學時要加強所教學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通過現實生活中美的體驗,讓學生了解到美術知識教學的神奇,讓學生更好地發(fā)現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的豐富性。教師在深入實際的過程中,可為學生積累大量的學習經驗,提高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造能力。
教師應對基礎美術教育的內在和外在因素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著眼于未來教育的整體發(fā)展,以學生的個人特征以學生的才華為基礎,加強教育改革以及個人和社會目標。教師應專注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內容。教師基于基本的存儲和美學應用,可以刪除重復性和少有的教學內容并利用本地教科書的優(yōu)勢來添加具有重點特征的內容。教學方法應避免純技能培訓,教師應將教學與實踐、創(chuàng)造力與感激、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并合理運用現代教學的方法。此外,要使整個教育活動變得美觀和熟練,以強化學生眼睛、手、大腦的配合。
美育的基礎是藝術教育,通過傳播藝術教育,幫助小學生積累美學知識。學校美育是從美術和音樂兩類課程出發(fā),建立藝術基礎。其中,美術課程涵蓋的內容更容易被小學生理解。在小學美術課堂中,以“紙青蛙”為例,從藝術角度來欣賞紙青蛙疊紙藝術,學生在與教師和同學的互動中,學習疊紙技巧,共同感知此項藝術給人的藝術美感,教師采用單點突破教學思維,將此作為引領學生感受藝術美的突破口,作為藝術美的一個點,在此基礎上,布設其它點,根據各個點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組建一組疊紙藝術作品,讓學生自行分析各個作品之間的關系,在總結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的過程中,體驗疊紙方法不同可以創(chuàng)造不同藝術作品的感受,從而感知美育精神。另外,在仿照教師給出的藝術作品折疊過程中,引導小學生發(fā)揮自身想象力,創(chuàng)作一些新的藝術作品,可以將實際生活中的物品、教室中的物品等作為題材,利用手中的工具制作一個折紙作品,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擴展思維鏈接能力,引導學生對美術工具有新的認識。
美術教材是學生學習美術的主要資料,是學生課堂上學習美術的知識來源。教材都是經過各個美術專家的積累,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美學”知識,教師要善于去挖掘美術教材里的知識,讓學生學習到更多。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欣賞美術教材里的“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美的能力。
隨著新課改政策的深入,小學美術教師對學生藝術素質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以提高學生的藝術知識水平,使他們具有相當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認知能力。教師需要綜合分析學生的美術學習習慣,以及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興趣,從而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美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