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路
(江漢大學 城市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56)
一般認為,充滿濃厚世俗色彩的市民文化興起,是現(xiàn)代文化興起的重要特征。世俗性的市民文化追求個人幸福、欲望的滿足,沖破前現(xiàn)代的禁欲主義、宗教迷信、禮教倫常的束縛,成為資產階級發(fā)展的精神動力。有學者認為,現(xiàn)代性表現(xiàn)為三個分離,其中兩個分離是經濟領域與政治領域的分離、經濟與(非功利主義)道德的分離。經濟與政治的分離結果是經濟被視為獨立于政治的領域,政府不應干預市場。經濟與道德分離的結果是實利主義的經濟觀取代了道德觀。[1]但是,在近代中國的城市化運動實踐中,道德與經濟、政治與世俗在城市文化的建構中并不是那么截然分立的。自中國城市化運動起步以后,以世俗化為主要特征的城市市民文化得到了迅猛發(fā)展的空間,特別是在如上海這樣的沿??诎冻鞘?,吸收西方城市文明得天獨厚,十里洋場、霓虹摩登、輕歌曼舞成為城市文化的標志符號??墒?,盡管在市民生活的層面,不可阻遏地呈現(xiàn)出世俗化特征,在引領中國社會發(fā)展潮流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城市執(zhí)政者的視野里,卻一直都在將城市文化納入政治的范疇里。哈貝馬斯認為,歐洲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前身是文學公共領域,隨后才從文學問題轉向政治問題,形成政治的公共領域。而近代中國的各種有識之士則不同,從一開始所關注的就是政治問題,“其討論的主題,不是所謂公共的文學藝術問題,而是民族國家的建構和傳統(tǒng)制度的改革。中國的公共領域,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明顯的政治性質。”[2]
早在晚清時期,一些地方的城市改良活動已經具有道德標準至上的政治味道。根據(jù)王笛的介紹,在20世紀初的成都戲曲改良中,城市改良者們對城市文化進行改良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個符合他們心中文明標準的新型文化,卻并沒有在意底層大眾的利益需求,因此出現(xiàn)了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沖突。[3]這已經說明一批城市精英在進行城市改革伊始,就樹立了一種政治的框框。到了國民黨建立起南京國民政府以后,政治對于城市文化的影響就更加濃厚。在近代中國這樣一個災難深重的年代,尤其是隨著中日之間戰(zhàn)爭的逼近,學者和政治家們對市民文化的評判標準往往是政治標準至上,政治的需要取代美學的情調,民族主義思想壓倒市民的個體主義意識。論者常常從愛國主義的立場去評判城市文化,并力圖構建一種以民族主義為指導的新城市文化。
著名市政學家殷體揚在20世紀30年代對北平文化興起的摩登時尚進行了激烈的抨擊:“號稱有錢階級之摩登男女,燙發(fā)、露胸、赤腿、高跟、口必紅、眉必翠,終日流蕩于跳舞場、電影院、各劇場、各公園,女云誘惑,男曰追求,憧憧往來,如鬼如蜮,此復成何世界?此豈國難期間所應有之現(xiàn)象?故吾甚愿僑居豪紳右族、游閑青年,毋恃勢力以自大,毋溺淫僻以自廢也?!盵4]對于那些滿是大腿、肩膀的商業(yè)片,許多人認為這是敗壞了民族精神,呼吁負責人應該取締這種不良的、不合時代的片子,而“易以教育的、國恥的愛國的片子,來教育兒童,警惕兒童,激勵兒童,提高他們的民族意識,沸騰他們的愛國情緒,養(yǎng)成他們的犧牲精神,為國家、為民族”[5]。他們從一開始就很強調文化藝術的政治功能。不僅學者如此,不少普通市民也甚為反感低俗文化充斥城市生活的現(xiàn)象??箲?zhàn)結束后有讀者寫信反映上海廣播電臺每天播送的節(jié)目,“盡是一些陳舊的唱片淫糜的歌曲,以及低級趣味的滑稽,至于富有教育意義的各種講座,則除英文而外,其他如歷史、地理、科學常識等等,就絕無僅有了?!彼赋觯蠖鄶?shù)的電臺似乎都以盈利為目的,各種廣告的節(jié)目,占了一大半時間,其語絮絮,鬧人厭煩,不但得不到什么愉快,反且叫人討厭。希望有關當局及各電臺主人“不要專在利上面材算,讓我們多聽一些有意義高尚的音樂、常識和有價值的東西。”[6]
婦女的解放程度是一國現(xiàn)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在走向現(xiàn)代化過程中,婦女的生活時尚會表現(xiàn)出醒目的變化。但是民國時期的不少知名市政學家對于這種時尚并沒有太多好感,如著名市政學家劉郁櫻就站在救亡的高度表達了對重慶市民的“女性審美期待”的反感:
女人們已是稱為新時代的女性了,而社會上所崇尚的美的根本精神,仍然是優(yōu)秀、柔弱一派,意識反映在女人們的身上來,便成為病態(tài)的人為的瘦而美的姿態(tài)體格、裝束,這樣瘦下去、美下去,弱柳迎風,落花依草,誠然是一件病的美術品。但是國難有些深了!抗爭的事實,將不可避免。社會上需要壯美的體格,與激昂的情緒,更為迫切。人誰能以蒲柳之資,荏弱無力,而取得預備奴隸之地位?瘦而美的重慶女人,請你們強壯起來罷!自然男人們也應該發(fā)憤自強。[7]
如果說,劉郁櫻的觀點還是針對中國男人以柔弱為女性美的傳統(tǒng)審美觀而發(fā),另一位著名市政學家殷體揚則對當時的婦女摩登時尚提出了嚴厲批評,要求取締城市婦女的奇裝異服。他闡述道:
將來民族之復興,婦女也負了一半責任,如不及時覺悟,共同前進,國家前途是很暗淡的。大家知道蘇俄婦女,人人工作,以及刻苦耐勞的精神,都應取法,至于取締奇裝異服,不過是促進婦女生活向上的一種至低限度的舉動,還要婦女界自動起來革除過去的錯誤,人人都努力朝著創(chuàng)造路上進行,那才不愧新時代的婦女。[8]
這兩位市政學家雖然批判的時尚略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希望婦女要由柔弱變?yōu)閯倧?。在劉郁櫻的批評文字里,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位民國市政學者將女性美的形象定位于“壯美的體格、激昂的情緒”,這在今天的許多美學家看來,估計屬于將“女性男性化”,等于抺殺了女性的個性。后來我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流意識形態(tài)所宣揚的女性形象與之極為類似,也遭到了不少當代人的批評。殷體揚的想法和后來的“婦女能頂半邊天”“颯爽英姿五尺槍”等宣傳何其相似!他們都是給予了婦女不亞于男性的能力期待,賦予婦女極強的政治使命,鼓勵她們去承擔國家、社會的改造責任,參與到社會的建設工作中去。如果我們從構建國民政治主體性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將“女性男性化”的文化構建在于喚醒婦女的社會主人翁意識。并且,“婦女”在這里還有一種更廣泛的象征意義:它是弱者的象征,是整個中華民族在世界上都處于柔弱、病態(tài)的形象的一個意象符號。喚醒婦女的自強意識,就是在喚醒整個民族的主體意識。所以,劉郁櫻才要呼吁:“男人們也應該發(fā)憤自強?!?/p>
汪暉教授認為,在晚清以降的文化運動中,中國產生的真正新生事物,就是主權國家的政治形式,是商業(yè)和工業(yè)資本主義的長足發(fā)展與民族—國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是科學技術及其世界觀的革命性力量與民族主義之間的有機互動,是以現(xiàn)代教育和都市文化為中心展開的知識譜系與新的國家認同的關系,是一種能夠將個人從家庭、地方性和其他集體認同機制中抽離出來并直接組織到國家認同之中的認同方式以及由此產生出的義務和權利的新概念,是在上述條件之下民族主體本身的更新。[9]將處于與政治隔膜狀態(tài)中的婦女和市民們從聲色享樂或家務勞動中脫離出來,促使他們與國家的政治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使他們具有了國家、民族、國民的概念,政治主體性在這些實踐中得以覺醒,這難道不是建立現(xiàn)代國家、構建現(xiàn)代國民必須具有的一個重要步驟嗎?近代的市政建設也是為這樣一個目標服務的。我們也可以說,從構建國民主體性的意義上說,新中國對于社會主義新人的塑造工作和部分民國市政學者的“市民想象”存在著一定的延續(xù)性。
那么,隨著市政活動的政治化,在官方和市政界那里,市政實際上也是一種運動群眾的途徑。一邊通過市政建設構建起一種符合統(tǒng)治階級需要的政治空間,一邊通過市政訓導市民的日常規(guī)范。在市民對市政的參與活動中,市民被統(tǒng)治階級塑造成“政治化”的市民。不過由于當權者所代表的階級的特殊性,他們總是在政治化建設中將自己的特殊政治利益烙印其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國民黨當局開展的新生活運動。當然,官方也承認市民有“正當娛樂”的權利,比如20世紀30年代沙市修建中山公園,民國官員闡述修公園的理由是沙市“在過去未有一個正當娛樂的場所,以致一般人在公余之睱,沒有方法尋求正當娛樂,所以養(yǎng)成了許多不良習慣?!盵10]不過所謂“正當娛樂”這個概念本來就是政治性的。“正當”即意味著一件事取得了當時政治上的合法性,不合乎這種政治的娛樂就被視為“不正當娛樂”。“其實所講的個人娛樂,無非是一些不正當?shù)膴蕵??!盵11](P3)提倡“正當娛樂”就是在將娛樂“政治化”,排斥“世俗化”。在塑造提供“正當娛樂”的公共空間時,政府始終將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烙印在這個空間中傳播給市民。之所以將紀念堂建筑在中山公園內,當局承認“其用意是在使市民們在公余之睱到公園里去游覽,隨時看到中山紀念堂,隨時就可以想到總理一生偉大的事業(yè)和人格,使我們時時刻刻去效法總理,同時努力實行總理的遺教,以圖復興民族,復興國家?!盵12]并說“在現(xiàn)在國家內憂外患的時候,本不應娛樂,不過娛樂在使身心獲得健全,我們要想救國必須身體強健……希望大家,娛樂不忘救國,娛樂不忘事業(yè),以成就偉大精神和偉大事業(yè)?!盵11](P3)所以,娛樂也是為了救國救亡,無益于救國的娛樂自然是不正當娛樂。
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加深,催動著人們強調用統(tǒng)一、集中的要求來塑造城市文化,規(guī)范市民人格。有人認為對所謂“現(xiàn)代文化”必須一分為二,“思想定要現(xiàn)代化的”,至于生活,在這民窮財困的時候,“卻不必一定現(xiàn)代化,只來個‘紀律化’,已經足用了。”按照這個思路,論者以為生活上還是應當繼續(xù)沿用傳統(tǒng)生活方式,拒絕西式文明?!澳銈內砸媚莾r廉工省,連湯帶菜的‘羊肉泡饃’,甚至‘白水泡饃’,萬不必垂涎西餐館里的‘英法大菜’呀!”[13]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國仇家恨紛至沓來,如何將全體人民動員成一股堅不可摧的力量更是成了時代的主題,也成了市政教育的主題。不少人對于當時市民文化的世俗色彩沖淡了政治追求的現(xiàn)狀憂心忡忡:“現(xiàn)在是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的群眾時代,大多數(shù)人對于事理物情如不大了解,沒有切膚之痛,怎么能夠自動的集中意志和力量,怎么能夠知道死有重于泰山去慷慨赴難呢?”[14](P8)“這個加強的工作,最適宜的還是由市政府來主動發(fā)起?!盵14](P8)在這個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如怒濤排壑一般匯成洶涌澎湃之勢的年代,市政教育比之前更加具有鮮明的為國家、民族服務的政治目的,個人主義的理念都要讓步。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戰(zhàn)時重慶新市政極其強調生活之“嚴整”“秩序”“整潔”“健康”為市民戰(zhàn)時生活之準則?!爸貞c之美是重慶市民‘人格化’的表現(xiàn),都市‘人格化’的美,表現(xiàn)是人類生活于有機的都市的一種共同意志、共同道德,與共同的精神。”[15]但是事實上,抗戰(zhàn)時期的重慶仍然彌漫著一股奢靡享樂之風,而且這股風氣就是那些官宦富豪帶動的。有人描述:“我國打了四年仗,有錢的人,要吃什么就有什么,重慶有五六百家飯館,每天收買山珍海味以待大賈高官?!盵16]
如果以現(xiàn)代的眼光看去,既然市民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世俗性,政治家和學者們所批判的這種城市文化潮流體現(xiàn)的內容似乎就具有世俗化的“現(xiàn)代性”特征。中國城市由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向近代工商業(yè)功能轉型,以追求世俗享樂、消費為主要目的,具有強烈個人主義色彩的市民文化興起具有一種歷史的必然性。他們所批判的這些文化現(xiàn)象,似乎正預示著一個獨立于政治之外的世俗領域在發(fā)展之中,但正是這些引起了許多政界和市政界人士的不快,亟欲將其納入政治的規(guī)范中。這種思想是否是“反現(xiàn)代性”的呢?
追溯緣由,中國近代的城市執(zhí)政者和學者對世俗文化至少在形式上呈如此反感態(tài)度,其直接原因是消費文化在當時確實對城市的發(fā)展帶來了諸多消極影響。因為中國城市生產能力一直較低,近代工業(yè)化尚在起步階段,過分的消費傾向在現(xiàn)實里往往和發(fā)展城市經濟、振興城市工業(yè)的理想發(fā)生沖突。有志于“實業(yè)救國”之士常以此痛惜不已:“國貨之代替不多,而價格則有時反較外貨為昂,于是愛國心所驅使,終不敵事實上消費之選擇,夫如是,工商業(yè)之振興寧能有望?”[17]
如果從城市與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關系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是“為生產而生產”。在資本主義的生產中“資本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不變資本比可變資本增長得快,也就是說,新形成的資本愈來愈多地轉入制造生產資料的社會經濟部門。因此,這一部門必然比制造消費品的那個部門增長得快......因此,個人消費品在資本主義生產總額中所占的地位日益縮小?!盵18]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生產資料的生產大大超過消費品的生產,如是形成資本積累,在這種生產方式統(tǒng)治下的城市必然是生產性遠遠強于其消費性。回顧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西方中世紀以后的城市是隨著生產功能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消費文化和世俗化的市民生活,其“世俗性”或“消費性”不是對“生產性”的反動,反而是為其生產性服務的。相反,中國自宋明以來,雖然許多城市都出現(xiàn)了商品經濟的活躍和市民文化的繁榮,仿佛具有了“現(xiàn)代性”特點,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其商業(yè)生產基本上是為滿足城市里的官宦富豪們的奢侈生活需要而興起的消費型商業(yè),由此帶動了崇尚奢靡的世俗文化風尚。這種通過上流社會的權貴們的奢靡享樂來帶動社會風尚世俗化的文化發(fā)展模式在民國城市生活里也延續(xù)了下來,傳統(tǒng)城市重消費輕生產的功能特點也繼續(xù)得到了強化。一方面是生產功能薄弱,另一方面卻是過于世俗性的市民文化,這種消費文化催生出了發(fā)達的商業(yè)資本??蛇@種消費商業(yè)和消費文化卻既沒有催生出現(xiàn)代工業(yè),也沒有催生出工業(yè)資本主義,這就使得城市長期停留在了消費型商業(yè)城市的層面。這種城市既缺乏生產物質產品的能力,也缺乏生產精神產品的能力,只能消費外來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所以與其說這種“世俗文化”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性”,還不如說它類似于一種“偽現(xiàn)代性”或“偽資本主義化”,結果是既阻礙了城市功能的現(xiàn)代轉型,也阻礙了現(xiàn)代中國的形成。
因此,民國市政界對于那些文化時尚的反感,實質是對城市始終停留在消費型城市的反感。他們力圖用政治手段和意識形態(tài)來建構一種“政治性”的城市文化,對“世俗性”的消費文化進行一定程度的抑制,以催動城市生產功能的勃發(fā),具體做法是通過弘揚“愛國主義”“民族主義”來醫(yī)治這種畸形的消費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的層次,這種想法在邏輯上存在著一定合理性?!盀槭裁匆庾R形態(tài)對中國的政治發(fā)展特別重要,并且始終有新的意識形態(tài)產生,原因正在于近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與國家建設需要依靠政治的力量進行信仰重塑與組織重建?!盵19]當時的中國正是一個需要“政治性”的時期,并且在1949年后,新中國政府也是長期用 “政治性”的視野來構建城市文化的,這其中確實有歷史的內在要求。
但是事實上,民國時期以構建政治文化推動的城市轉型并不成功。整個近代時期,中國城市經濟始終沒有跳出三大缺陷:(一)前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大于資本主義經濟的成分,占主要經濟地位的是幾千年來支持和構成城市經濟主體的地主經濟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如北平、蘇州;(二)商業(yè)經濟大大超過工業(yè)經濟。據(jù)估計,1933年全國商業(yè)人員約1171萬人,是當時工廠職工人數(shù)的24倍,商業(yè)資本約為工業(yè)資本的10倍。[20]1936年全國民族資本中工業(yè)凈產值為11.7億元,同年商業(yè)營業(yè)額達30億元,高出工業(yè)產值近3倍??箲?zhàn)前中國的商業(yè)資本約占工商業(yè)全部資本的70%。[21](P10)到1948年,中國商業(yè)資本所占比重已達90%,工業(yè)資本僅占10%左右。[21](P10)(三)消費活動大于生產活動,城市經濟的消耗多于生產。城市消費的來源是依靠封建勢力對農村的榨取、官僚豪門對民間的搜刮,以及商業(yè)資本對農民與一般小市民的剝削而得,還有一部分消費是以農產品和金銀外匯的方式,流向國外而換得。由此可見,城市的工業(yè)生產功能始終十分薄弱,支撐城市經濟的仍是消費性商業(yè),民國時期對城市文化的構建理想并未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