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源盛,王 戈,曾祥波,付利軍
(1.四川省什邡市國有林場,四川 什邡 618400;2.大熊貓國家公園什邡管理總站,四川 什邡 618400)
大熊貓國家公園是黨中央、國務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fā)展理念而批準設立的具有全球價值和國家象征的國家公園,是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核心。大熊貓國家公園從2017年開展試點以來,整合的單位涉及各類自然保護區(qū)、旅游風景區(qū)、國有森工企業(yè)、國有林場和集體林地等,原各單位的巡護工作無論巡護內容,還是巡護方式方法以及要求都不一樣。本文根據大熊貓國家公園屬性,結合《大熊貓國家公園野外巡護管理辦法(試行)》,對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巡護工作進行探討。
大熊貓國家公園橫跨四川、陜西和甘肅三省,縱橫秦嶺、岷山、邛崍山和大小相嶺山系,總面積27134 km2,涉及3個省12個市(州)30個縣(市、區(qū))[1]。試點期間,園區(qū)內有自然保護區(qū)、自然保護小區(qū)、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qū)、濕地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地等各類自然保護地82個,其他企事業(yè)單位1552個,涵蓋國有林場、國有森工企業(yè)、旅游經營機構和文物單位等;園區(qū)內單位的機構級別從國家級到鄉(xiāng)科級,各不相同。
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2020年底結束,原有的各類各級機構將整合到“管理局-省級管理局-管理分局-保護總站-保護站”四級管理機構體系及“核心保護區(qū)與一般控制區(qū)功能分區(qū)體系”中。
由于構成公園的單元在地域、文化和屬性等方面存在差異,對巡護的要求和管理制度均不一樣,相對而言,公園內原國有單位的巡護工作比較規(guī)范,各單位建立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配備有專職巡護人員,人員固定且經驗豐富。而公園中近1/3面積的集體林由于缺乏資金保障,巡護工作明顯表現出巡護力量薄弱、管理松散的狀態(tài)。
大熊貓國家公園野外巡護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維護園區(qū)內野生動植物安全以及園區(qū)內其他森林資源和標志標牌、通訊設施設備等財產安全,其屬性不僅包含巡邏、保護還負有管理職責[2]。
巡護的具體內容包括如下。
(1)及時發(fā)現并制止開礦、采石、挖沙、取土、用火、盜獵、盜伐、非法采集等違法和違反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規(guī)定的行為。
(2)及時發(fā)現并制止擅自改變土地用途、非法建設、違規(guī)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等違反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管理規(guī)定的行為。
(3)及時發(fā)現并制止違規(guī)傾倒廢棄物、建筑垃圾、違規(guī)放生等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行為。
(4)及時發(fā)現或排除森林草原火災、入侵有害生物、地質災害等隱患。
(5)及時發(fā)現并制止違法占用、控制或破壞國家公園資源或者標識標牌、界碑界樁等公共設施設備的行為。
(6)及時發(fā)現并清除非法布設的野生動物獵捕工具。
(7)及時發(fā)現受傷、患病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并按照相關救護規(guī)定實施救護工作。
(8)對轄區(qū)內居民及進入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公眾開展宣傳、教育和管理。
(9)發(fā)現和記錄其它特殊、異常和變化情況。
(10)疫情監(jiān)測[3]。
巡護工作不是單一存在,涉及巡護人員和管理機構兩方面相輔相成。管理機構在巡護工作中負責擬訂巡護方案、組織與培訓巡護人員、監(jiān)督與考核巡護工作、資料收集與歸檔;巡護人員則是巡護工作的具體實施者,負責掌握責任區(qū)域內動植物等各類自然資源的動態(tài)情況,維護資源安全,即時進行信息反饋。
目前試點期間的管理體制構架下,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分局所轄縣域基本上均設立有管理總站或保護總站等縣級管理機構,其下為管理站、保護站或管護站(圖1)。
根據2016年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公園試點區(qū)內,國有土地面積19376 km2,占總面積的71.41%;集體土地面積7758 km2,占總面積的28.59%。以四川為例,全省現有護林人員2969人,人均管護面積10194畝。公園國有部分基本上處于高海拔區(qū)域、位置偏遠、交通和通訊均不暢[4]。巡護員日常巡護全靠步行[5],完成一個完整的線路巡護,少則1 d,多則1周;巡護裝備相當簡陋,通常是迷彩服、膠鞋和手刀,沒有衛(wèi)星電話和定位設備,人員安全沒有保障,信息也不能即時與上級保持聯系。
走訪部分公園內的保護區(qū)和國有林場,普遍反映人員青黃不接,10年以上沒有新進人員,大多數巡護員是接班父輩而來,只有少數是退轉軍人或外單位調入,職工平均年齡接近50歲,文化程度普遍是初中。
雖然建立了“完善”的績效考核制度,考核內容和方式大同小異,但真正落到實處的不多,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按崗位發(fā)工資,平均分配獎金,沒起到激勵作用,工作無激情,職工的責任心和大局觀念日趨淡化。
在整個大熊貓國家公園內,應統(tǒng)一建立規(guī)范化、標準化野外巡護操作流程。首先,應統(tǒng)一巡護人員的著裝和裝備,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巡護CI,其次,是對巡護工作的方式方法進行規(guī)范化、標準化約束[6],再次,是建立全園統(tǒng)一的考核及管理體系。
局、站、點要經常性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7],不僅要培養(yǎng)巡護員敏銳的觀察力和識別動植物能力,而且要培養(yǎng)他們操作智能巡護APP、定位儀和紅外相機等巡護監(jiān)測設備和軟件[8],還要提升他們的政策水平和法制水平[9],以適應現代巡護工作的需要。
野外巡護根據性質和內容分為日常巡護和專項巡護兩種。日常巡護方案包括巡護內容、巡護要求、巡護線路、巡護時間安排、巡護記錄、巡護裝備以及巡護數據管理等;專項巡護方案要針對巡護主題,設計巡護內容、巡護線路,提出巡護要求,安排巡護時間,制定專項巡護保障措施。日常巡護方案由保護站編制,一年一編,方案編制完成后經保護總站審訂并報分局備案;專項巡護由管護站及以上管理機構統(tǒng)一安排部署,其方案由巡護主題提出方負責編制并報上級機構備案。
5.3.1 巡護線路的選設
除沿固定巡護道巡護外,還應根據園區(qū)資源環(huán)境狀況、人為活動情況和專題需要等布設巡護線路。一般控制區(qū)的線路布設應覆蓋各種代表性生境,重點巡護人為活動比較強烈的區(qū)域;核心保護區(qū)應盡可能減少人為干擾,畢竟它是大熊貓及其生物多樣性的原真區(qū)域,日常巡護應采取卡口管控為主,固定巡護道巡護和結合樣線監(jiān)測為輔開展[10~13]。
5.3.2 巡護方法
巡護方法分線路巡護和定點巡護兩種。
線路巡護是日常巡護最主要的巡護方法,有沿固定巡護道巡護和穿越式的樣線巡護兩種方式;定點巡護常見為卡點巡護和了望塔(臺)巡護,其作用是對外來人員和森林火災實施有效管控。
局部人力不可到達的區(qū)域或地點,可輔助無人機巡查。
各種方式是相輔相成的,在巡護方案設計時應綜合考慮。
5.3.3 巡護頻次
日常巡護應執(zhí)行“日巡”制度,全年每天不間斷,除非暴雨和大雪封山等惡劣天氣不允許戶外活動的情況。專項巡護的時間和頻次根據專項巡護的目標要求確定。
5.3.4 巡護力量
巡護工作應以小組為單元開展,每個小組應有2人以上,并具備豐富的野外經驗。同一保護站內各巡護小組在人員數量、身體狀況、政治和業(yè)務水平等方面要統(tǒng)籌兼顧,做到均衡分配。
專項巡護,巡護小組可以根據需要配備科研人員、執(zhí)法人員和物資運輸民工。
5.3.5 巡護裝備
巡護裝備是巡護工作必備的物質保障,根據巡護工作需要配備適合的裝備。個人安全保障裝備:帽、衣褲、防滑鞋等;生活物資:帳篷、睡袋、高壓鍋、氣爐、飯盒、水壺等;業(yè)務用品用具:照相機、望遠鏡、記錄儀、無人機、羅盤、手刀、定位儀、記錄表格、地形圖等;通訊設備:衛(wèi)星電話、對講機等。
5.3.6 制訂安全應急預案
在制訂巡護方案的同時,還應當制訂《野外巡護安全應急預案》。野外巡護是一件充滿危險的工作,巡護員在野外巡護過程中時刻面臨來自滾石、滑倒、雷擊、毒蟲、毒蛇和猛獸等意外傷害,不僅要做好安全預防措施,而且要有相應的應急處置方案,以確保人員安全。
從提高效率、節(jié)約資源、方便管理的角度看,園區(qū)智慧化是必然的需求。目前的科技水平已經能夠完全滿足園區(qū)數字化建設的需要,各種車輛識別、人臉識別和煙火識別等電子監(jiān)控設備在實際運用中成效顯著,配合管理平臺能做到適時監(jiān)控、預警、信息傳輸與數據統(tǒng)計分析等智慧化功能,不僅能減少人力,而且能全天候不間斷運行。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水平的快速發(fā)展,巡護工作也應與時俱進,廣泛運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創(chuàng)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造就一支專業(yè)化、標準化的巡護隊伍,為大熊貓國家公園保駕護航。